首页 理论教育 谁园芍药花,唐英文选注析

谁园芍药花,唐英文选注析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退翁没后,其弟风衣暨令嗣①桐江皆邑名诸生②,葺园培花一如当日。主人清歌佐酒,予与高公各赋诗,诸人属和③,为数十年来仅事,是非有以记之不可。常用于表示反问。淮安城东北三十里之石塘有一座谁园,原为程君退翁所筑,园中植芍药数万棵,花开时望之如锦绣,二十余年来已成为江北之大观。退翁去世后,其弟与其子葺园培花一如当日。兰亭遗迹一无处可寻,然而右军之名至今而长存。

谁园芍药花,唐英文选注析

淮安有程君自号退翁者,筑圃于城东北三十里之石塘,名之曰“谁园”。园中植芍药数万本,花时望之如锦绣,为江以北大观二十年所矣。退翁没后,其弟风衣暨令嗣桐江皆邑名诸生,葺园培花一如当日。予榷淮关两年,而不克见。戊午四月六日,治河使者东轩高公偕予往游,沈姓二客从,皆名士也。主人清歌佐酒,予与高公各赋诗,诸人属和,为数十年来仅事,是非有以记之不可。予惟游观之雅集莫着于兰亭,迄于今求兰亭之迹而无有在者,独右军之名至今而长存,岂非以其人乎?然余观欧阳子所言:今世文章之士莫不思有以自见,率散亡磨灭,零落而无存,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是则才华文章犹不可恃,泥于园圃之微、草木代谢之物乎?今程君为此园也余二十年。二十年以前不知为谁之物?更二十年后其相与酌酒赋诗于此土者,又未知为谁人也?然则今日程君而有此园,而余与高公幸当明盛熙皞之世,东西羁宦得于案牍之余,饮酒聚会,歌诗淋漓,赓复而不厌,讵非造物之偶然?于偶然者而图所以不朽而长存,其必有以处此矣。程君之名斯园者,其意当自知之,无俟予言之喋喋为也。

【注释】

①令嗣:称对方儿子的敬辞。

②诸生:明清两代称已入学的生员。[明]叶盛《水东日记·杨鼎自述荣遇数事》:“翌日,祭酒率学官诸生上表谢恩。”《明史·文苑传二·罗玘》:“年四十困诸生,输粟入国学。”[清]叶廷管《鸥陂渔话·葛苍公传》:“应童子试,援笔立就如宿构,为诸生,以忠义自许。”[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十四:“谢山先生年十四,补诸生,例谒学宫。”

③属和:和别人的诗。《旧唐书·德宗纪下》:“上赋诗一章,群臣属和。”[宋]秦观《观宝林塔张灯》:“继听《钧天》奏,尤知属和难。”[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九:“梁文庄公之兄启心……寄诗云:‘多谢分吟留一席,不妨属和待明年。’”

④兰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13公里的兰渚山麓,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现址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时任郡守沈启重建,与禹陵、东湖并立为绍兴市郊三大著名风景点之一。因书圣王羲之书法名作《兰亭集序》而名闻海内外。

⑤右军: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渡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⑥自见:自我表白;显露自己。[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垂空文以自见。”[宋]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然古之人,亦不必皆能自见,而卒有传于后者,以世有发明之者耳。”[明]方孝孺《复郑好义书》之二:“所贵乎君子者,以能兼容并蓄,使才智者有以自见,而愚不肖者有以自全。”

⑦熙皞:怡然自得。[明]李东阳《送仲维馨院使还淮南》:“况当朝省盛才贤,且向山林乐熙皞。”[明]唐寅《嘉靖改元元旦作》:“世运循环世复清,物情熙皞物咸亨。”[明]张四维《双烈记·策勋》:“喜朝廷清平再逢,臣工相庆熙皞中。”(www.zuozong.com)

⑧羁宦:远在他乡羁旅为官。《晋书·文苑传·张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唐]韩愈《祖席得秋字》:“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宋]范成大《丁酉重九药市呈座客》:“莫向登临怨落晖,自缘羁宦阻归期。”

⑨案牍:官府文书。此处是指忙于公务。[南朝齐]谢朓《落日怅望》:“情嗜幸非多,案牍偏为寡。”[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一》:“以江西民喜讼,多窃去案牍,而州县不能制,湛为立千丈架阁。”

⑩赓复:诗友间彼此唱和。

⑪讵非:讵,岂、难道。讵非,难道不是?常用于表示反问。[晋]陶渊明《饮酒》:“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宋]曾巩《舍弟南源刈稻》:“此乐讵非幸,人生复何求?”[明]杨基《秋斋杂赋》:“穷通元有命,生死讵非天?”

⑫喋喋:多言;唠叨。《史记·匈奴列传》:“磋土室之人,顾无多辞,令喋喋而占占,冠固何当?”[北周]庾信《拟连珠》之七:“盖闻膏唇喋喋,市井营营,或以如簧自进,或以狙诈相倾。”[清]戴名世《潘木崖先生诗序》:“至其诗词之雅健工绝,则人皆能道之,而不必小子之喋喋也。”

【简析】

淮安城东北三十里之石塘有一座谁园,原为程君退翁所筑,园中植芍药数万棵,花开时望之如锦绣,二十余年来已成为江北之大观。退翁去世后,其弟与其子葺园培花一如当日。戊午四月六日,唐英应友人高东轩邀约前去观赏。“主人清歌佐酒,予与高公各赋诗,诸人属和。”此为作者数十年来仅有之事,于是便写下了这篇游记。面对此情此景,作者不禁联想起当年王羲之的兰亭雅集:“迄于今求兰亭之迹而无有在者,独右军之名至今而长存,岂非以其人乎?”兰亭遗迹一无处可寻,然而右军之名至今而长存。此时此刻他又联想到欧阳修所说的:“今世文章之士莫不思有以自见,率散亡磨灭,零落而无存,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由此生发出深沉的感喟:才华文章犹不可恃,那么“园圃之微、草木代谢之物”就更不可恃了!今日与友人饮酒聚会,歌诗淋漓,赓复而不厌,实属造物之偶然。然而欲“于偶然者而图所以不朽而长存”,又究竟凭恃的是什么呢?其言外之意,所凭恃的就是人呀!这也是当年退翁将此园名之为“谁园”的寓意所在吧!文章叙事抒怀,借古喻今,娓娓道来,含蓄蕴藉,结尾处余不尽之意于言外,犹如深夜撞钟,清音有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