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壬戌冬十月二十有七日,臣英视陶景镇,事竣回九江关。次鄱阳界之荻湖滩,去镇越二站矣。值京邮奉到谕旨一道,诗一章,乃咏瓷花器之宸翰①也。先是臣英曾造轿瓶,仰蒙鉴赏,特以有画无题,故制诗颁发,命脱之瓶上。臣英用是仍回厂署,偕同事臣老格竭蹶②攒办。时当岁寒,例停工作,众工一经鸠集③,欢忭④兮来,阅十有七日而成完器十二件,恭赍⑤以献。
臣英伏念我国家一切政治,莫不迈古起今,悉本宸衷⑥之准则,日理万机,圣躬亦甚劳矣。乃埏埴⑦细务,竟得上邀天藻⑧流辉,煌然四十字,如日丽天,如云出岫,不啻⑨造化肖物,岂三唐两宋咏物即事之音韵所敢比拟者哉。英一微末小臣,承乏陶务,以一器之微,荷蒙睿制⑩称嘉,跪读之下,俨如瞻仰天颜,感悚交集。瓶既告成,爰敬勒琬琰⑪,建亭于厂署珠山之颠,以从众工恢张旷典之请,并永纪圣天子神明天纵⑫,超轶千古,而优渥⑬鼓励,又能使众工感激从事,以昭子来之盛,固不独臣英臣老格敬铭夙夜,以图报称,即后之领节⑭踵事⑮于此者,必且观瞻舞蹈,竭愚输忠,以分万世之荣于无尽也。因恭纪碑末,敬赋七律一章以志小臣赓扬⑯喜起⑰之意,不胜踊跃欢忭云尔。
【注释】
①宸翰:帝王的墨迹。[唐]沈佺期《立春日内出彩花应制》:“花迎宸翰发,叶待御筵披。”[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我渊圣皇帝居东宫日,亲洒宸翰,画唐十八学士,并书姓名序赞,以赐宫僚。”[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避暑山庄前后七十二景,匾对皆先朝宸翰,高宗御笔尤多。”
②竭蹶:竭尽全力。[明]张煌言《与某书》:“苟有利于国家,有益于桑梓,无弗竭蹶以告当事。”鲁迅《坟·文化偏至论》:“捷径在目,斯不惮竭蹶以求之耳。”
③鸠集:搜集;聚集。《后汉书·孔融传》:“稍复鸠集吏民为黄巾所误者男女四万余人。”[晋]葛洪《抱朴子·金丹》:“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旧唐书·黑齿常之传》:“常之恐惧,遂与左右十余人遁归本部,鸠集亡逸,共保任存山。”
④欢忭:喜悦。[南朝宋]谢庄《谢赐貂裘表》:“臣欢忭自歌,而同委衾之泽。”[唐]薛逢《元日楼前观仗》:“欲识普恩无远近,万方欢忭一声雷。”[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四·长白山》:“正行之际,适遇颁到敕旨,臣等不胜欢忭。”
⑤赍:拿东西给人,送给。《说文》:“赍,持遗也。从贝,齐声。”《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赍钱三百万。”
⑥宸衷:帝王的心意。[南朝梁]沈约《瑞石像铭》:“泛彼辽碣,瑞我国东,有符皇德,乃眷宸衷,就言鹫室,栖诚梵宫。”[唐]孟郊《晚雪吟》:“天念岂薄厚,宸衷多忧焦。忧焦致太平,以兹时比尧。”[明]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此其心皆体国,而所见各殊,惟折以宸衷,则众论一矣。”
⑦埏埴:本义为和泥制作陶器。语出《老子》:“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河上公注:“埏,和也;埴,土也。谓和土以为器也。”[汉]桓宽《盐铁论·通有》:“铸金为锄,埏埴为器。”此处为烧造瓷器。
⑧天藻:称天子的文章。[唐]陈子昂《为陈御史上奉和秋景观竞渡诗表》:“帝歌爰作,天藻攸彰。”[明]唐顺之《和陈编修约之禁中雪诗》之二:“亦知圣主挥天藻,不羡周家《黄竹》词。”
⑨不啻:不仅;何止。(www.zuozong.com)
⑩睿制:此处意为帝王创制的诗文。
⑪琬琰:碑石之美称。唐玄宗《孝经序》:“写之琬琰,庶有补于将来。”[宋]苏轼《贺林待制启》:“箸书已成,特未写之琬琰;立功何晚,会当收之桑榆。”[明]张居正《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写诸琬琰,播狼胥瀚海之声;炳若丹青,掩麟阁云台之美。”
⑫神明天纵:神明,意为神圣、高超。《易·系辞上》:“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朱熹本义:“使其心神明不测,如鬼神之能知来也。”天纵,意为上天所赋予的。后常用以谀美帝王。《论语·子罕》:“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南朝梁]沈约《丞相长沙宣武王墓铭》:“峨峨哲人,寔惟天纵。”[唐]高适《淇上别刘少府子英》:“逸思乃天纵,微才应陆沉。”
⑬优渥:优厚。指待遇好。
⑭领节:领受朝廷使命。
⑮踵事:继续前人的事业。踵,跟随,继承。语出[南朝梁]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明史·舆服志一》:“东都乃有九游、云罕、旒冕、絇屦之仪物,踵事增华,日新代异。”[清]得硕亭《草珠一串·时尚》:“满洲糕点样原繁,踵事增华不可言。”
⑯赓扬:飞扬轻举连续而歌。《清史稿·乐志四》:“险辟蚕丛归指掌,决胜庙谟长。凯声竞奏,《喜起》赓扬。”[清]姚华《论文后编·源流》:“《书》本史也,而载赓扬之词,其流为《诗》。”[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二回:“但天子至尊,九重穆穆,即《国风》居三百之首,然绝不敢入于《雅》《颂》者,赓扬固自有体也。”
⑰喜起:语出《书·益稷》:“〔帝〕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孔传:“股肱之臣喜乐尽忠,君之治功乃起。”后以“喜起”谓君臣协和,政治美盛。[清]黄宗羲《子刘子形状》:“方且为内降,为留中不报,又何以追喜起之盛乎。”
【简析】
唐英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染,又长期在宫廷内务府任职,一直恪守忠君敬事之理念。在其诗文中多次表达出他对朝廷的感恩之心,如“向荣同草木,沾被总阳春”(《书怀》)、“万里瞻天红日近,半生捧节客星浮”(《得寅儿协助之信,口占纪恩》)、“但思力为君亲竭,不分心因老病空”(《夜雨秋兴二首》)。作为封建时期的朝廷命官,这种心态也是可以理解的。在景德镇督陶期间,唐英曾奉旨烧造轿瓶献于朝廷。乾隆皇帝见此瓶后非常欣赏,因瓶上有画而无题,故特为题写五律诗一首,“颁发,命脱之瓶上”。唐英当时正在离镇赴九江关途中,奉旨后立即“仍回厂署,偕同事臣老格竭蹶攒办。时当岁寒,例停工作,众工一经鸠集,欢忭兮来,阅十有七日而成完器十二件,恭赍以献”。此功告成之后,唐英将这首帝制五律诗镌刻于碑石之上,恭记此事经过,敬赋七律一章,并“建亭于厂署珠山之颠,以从众工恢张旷典之请,并永纪圣天子神明天纵,超轶千古”。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一方面是表达自己对朝廷对皇上的感恩戴德之情,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此事的记载“能使众工感激从事,以昭子来之盛”,并且还能使得“后之领节踵事于此者,必且观瞻舞蹈,竭愚输忠,以分万世之荣于无尽也”。其用心之良苦令人感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