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国外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美国政府却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试图通过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城乡协调发展。一是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生产率,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以外经济,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一是国家统筹规划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出进一步调整工业布局,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开发落后地区。

国外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纵观世界各国城乡统筹发展历程,已经完成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国家和地区大体上经历了“以农补工”到“以工补农”两个历史阶段。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选择上,美、日等发达国家选择了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世界各国政府在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和丰富的操作经验,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统筹发展模式。

1.美国的“乡村复兴”模式

美国城乡统筹发展始于工业化中期,在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乡统筹发展进程源于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政府不直接介入社会经济活动。但是美国政府却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试图通过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城乡协调发展。一是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生产率,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以外经济,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是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强调以法治教,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框架、教学课程以及教育模式等多方面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从而保证了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从1862年《莫雷尔法案》规定建立“赠地学院”或“农工学院”,用于培养农业机械技术人才,美国政府用法律手段支持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自1917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史密斯-休斯法案》开始,一系列的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法律相继出台,逐渐完善了美国农村职业教育法系统,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4]三是开展多元化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如“工读课程计划”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四是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大力发展综合高中和社区学院。如美国的公立高中89%为综合高中,其余11%又分为地方职业学校(半工半读)和全日制职业高中。1998年有91%的高中毕业生取得了不同的职业教育学分。[5]在这些政策的强烈助推下,美国用了大约30年时间于20世纪中期就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2.日本的“造村运动”模式

自19世纪80年代起,日本就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农业发展的道路,创造出一系列适合国情的生产方法和技术,并采取农业生产经验的推广、建立试验场等措施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一是国家统筹规划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日本在1962年就制订了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至1977年实行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提出进一步调整工业布局,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开发落后地区。为了推动落后山区和人口稀疏地区的经济发展,日本出台了《落后地区工业开发优惠法》和《离岛振兴法》等法律和政策。为了鼓励和引导工商产业向农村地区转移,日本先后推出了《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和《新事业创新促进法》等政策。为了保护城乡环境,日本颁布了《防止农田污染法》《自然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二是实施“造村运动”,开展“一村一品”运动,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村产业经济,为农村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毕业的学生提供充分的就业门路。大力发展各类农业协会,建立与城市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了农村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三是重视农民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除职业训练所、经营经验农场外,还在每一个县开设一所农业高中,并在学校附设农场。日本农村建有许多现代化设施的实习场地,在教育教学和农技推广上,广泛使用计算机系统、卫星系统等现代化装置,大大地提高了农村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素质和农业技术现代化程度的提高。(www.zuozong.com)

3.德国的“双元制”与“城乡等值化”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中一种比较先进、成功的办学模式,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中的“双元”意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维与动手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这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紧密结合,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模式。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除了调整城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改革城市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创新城市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之外,还积极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改革,推行“城乡等值化”模式,如政府以制定法律,提供经费、资格证书等措施对农村职业教育实行国家干预,规定企业完成各项缴税义务后要交纳一定的经费用于本企业职工的在职培训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获得某一职业资格的受训者熟悉7~8个工种所要求的岗位技能,以此来增强受教育者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4.韩国的“新村运动”模式

韩国在20世纪60~70年代创造了令人羡慕的“汉城奇迹”,但当时农村的经济和教育等也十分落后,城乡差距很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曾高达3∶1。为了缩小城乡差距,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韩国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新村运动”,大大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韩国农村职业教育就始于“新村运动”,就是在“新村运动”这种综合的社会变革中得以快速发展的。韩国农村职业教育着眼于为“三农”服务,以振兴农村经济为根本,对农业继承者提供免费学习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其基本经验和做法有:一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二是大力发展“新村教育”,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如通过调整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学生比例,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课程,对劳动者进行更广泛的职业培训等措施来发展职业教育。三是扶持农村职业教育,对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提供创业资助。如韩国政府明确提出培养新一代农民的目标,并在1981年开始组织实施“农渔民后继者培养工程”,通过农业院校或职业中学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使之成为合格的农渔民后继者。[6]四是推动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修建了村民会馆、敬老院、读书室、运动场、娱乐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农村文化设施,通过举办文艺活动、各类培训来启发村民们的勤勉、自助、协同、奉献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