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职业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其他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劳动生产的关系更为紧密,也更能直接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职业教育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智能和技术水平,使劳动者掌握运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促使技术革新和生产创新,塑造其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提高其公民素质,从而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可见,职业教育从多方面有利于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职业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职业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1.职业教育经济功能

研究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就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就是把职业教育看作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研究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学家、教育学家开始对教育的经济功能进行了研究,并相继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报告。美国学者舒尔茨研究了美国1929-1958年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在这期间美国国民收入增长额中有33%来源于教育,由此认为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是很高的,约为17.3%;苏联学者研究也表明,苏联在1940-1960年间,国民收入的增长中有30%来源于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日本文部省则认为,日本在1930-1955年国民收入的增长中有25%得益于教育。由于这些研究的影响,许多国家都拟定并实施了众多的教育计划,力图通过教育的发展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

(1)职业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发展。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发展都需要一支懂生产、会管理、善经营,能够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知识、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应用技能型人才队伍。如果没有这样一支技能型人才队伍,即使有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也不可能实施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也不可能产生现实的生产力,而要培养这样一支队伍,职业教育是必要的。

技术对于生产的重要性不说自明。技术与科学是有区别的,科学是阐明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科学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通过技术这样一个中介来完成。在科学向生产的转化中,必须要有一批技术人员。职业教育既可以培养技术人才,同时又能传播、推广技术成果,而且接受过职业训练的劳动者还是技术的发明者、创造者。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一批有创造能力的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是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5]

职业教育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传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训练现代生产技能,开发人的职业潜能,从而使人获得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学习提高的能力,促进劳动者在职业岗位上不断创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其他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劳动生产的关系更为紧密,也更能直接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职业教育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智能和技术水平,使劳动者掌握运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促使技术革新和生产创新,塑造其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提高其公民素质,从而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职业教育还通过增强劳动者的安全意识、专业设备维修保养能力来减少生产事故,降低生产工具设备的损坏率。可见,职业教育从多方面有利于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职业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2)职业教育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实际上就是指经济增长过程中生产要素和资源组合配置的方式。由于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以及不同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同,经济增长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经济增长方式一般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类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整个国民经济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轨,其实质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中,人力资本类型和质量是一个重要因素。只有人力资本类型由“普通”型转变为“技能”型人力资本时,人力资本质量才得以体现,人口负担才会转化为人力优势,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才有可能得以实现。这也就意味着,以培养和训练提高人力资源技术水平、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成为促进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是科学技术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车间”。随着职业教育所培养、造就的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力资本不断地向各产业输送,各产业内部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也必将加速,各产业内部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将得到快速提升,经济增长方式得以逐渐转变。

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长时期依靠劳动密集型生产来实现经济的增长是不现实的。因为劳动密集型生产要通过投入大量的简单劳动来扩大生产,这受到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工资的限制。在劳动力资源无限供给的情况下,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水平也提高了。工人工资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再依靠大量投入劳动力来进行生产,生产成本必然提高,产品也就缺乏竞争力,这时,生产就必然要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技术密集型生产一方面要投入高技术含量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则要有高生产率的劳动力。而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培养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成这种转变。

(3)职业教育通过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来促进经济增长。职业教育不仅能对人力资源进行培养培训,还能通过专业结构、专业培训来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推动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客观上必然要求人力资源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多向流动,而职业教育有利于促使这种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流动与重新科学配置,如果缺乏职业教育的合理引导,就会导致人力资源流动与配置的盲目无序,直接降低社会生产效率。职业教育正是通过自身调整,不断完善,间接地调整全社会人力资源的总体合理配置来满足社会生产对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的需要,以确保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所以,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具体说来就是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职业教育结构更加灵活和开放,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就业教育和转岗培训,所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面临不断的挑战。同时,职业教育结构又直接影响产业人力资本的层次和类型结构、影响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形成。更深一层的意义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改进、新旧行业的更替必然要求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通过调整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来满足社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要,实际上是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

(1)职业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当前,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社会分配体制存在不合理、不公平的地方,亟待调整。要妥善解决好收入差距、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问题,单靠简单的社会救济与补助是不够的,必须靠大幅度提高中、低收入者的劳动收入。那么如何提高他们的收入呢?这就要提高中、低收入者的劳动技能,把他们培养成拥有较好的专业特长、较好的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从而提高他们的劳动收入。弗雷德·弗卢伊特曼认为,“让一部分人接受职业教育,会使社会实现某种平衡”。所以职业教育具有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功能。(www.zuozong.com)

(2)职业教育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职业教育的对象是初高中没有继续升学毕业生,这批学生大多数年龄在15~18岁,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常常缺乏自控能力,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固定的价值取向,如果让他们提前步入社会,加入四处流动的求职大军,极容易使他们受到社会的不良影响,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与拐骗,成为影响我们社会稳定的一大诱因。因此,通过各种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对他们的价值观的引导和身心发展的塑造,使他们能够指导自己的言行,控制自己的情绪,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的法律和秩序,实现顺利就业,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因素。其次,通过职业教育进行法制宣传,切实提高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减少学生的违法行为,疏导他们的不满情绪,防止社会冲突的激化和上升。最后,发展职业教育,将一部分初高中毕业生吸收到职业学校进行学习,既提高了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有利于延缓就业,减轻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

(3)职业教育有助于降低犯罪率。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曾经因造成部分群体的绝对贫困而使得犯罪率上升。我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绝对贫困和贫富的两极分化已经出现并有扩大的趋势,这也是妨害我国社会稳定并引发犯罪的直接原因。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使城市无业人员增多,城市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上升。改革开放以后,新的社会分配方案导致收入差距悬殊,使得人们之间的社会地位差距拉大,社会分层显性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而且贫困人口逐渐在城市形成了较明晰的社会底层群体,他们脱离了原来的生活环境社会关系,工作、生活又不安定,对新的工作、生活环境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面对城镇的繁荣环境和自己的境况,在急于发财致富心理支配下,一部分人走上了犯罪道路。

而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流动人口的就业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收入;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法制宣传,提高流动人口包括转移农民的守法意识,使他们了解我国的基本法律、法规,熟悉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职业纪律,使其成为遵纪守法、能正确执行本行业规范的人;职业教育还可以转化流动人口的思想观念,提高其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从而降低我国的犯罪率,维护社会稳定。

3.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

(1)职业教育培养人的职业道德。黄炎培先生《职业道德析疑》一文中明确主张职业教育中必须包括职业道德教育,他指出:“主张职业教育者,同时必注重职业道德,而公民教育,实合公民道德与公民职业两者而成,彼此均有不可须臾离之势”。一个人如果缺乏职业道德,即使有一定劳动技能,也不可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道德培养放在首位,将使受教育者具有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精神,严谨务实的作风、谦虚谨慎的态度。青年学生可塑性很大,在校期间的职业道德教育效果要比在社会岗位上接受职业教育效果好得多。

(2)职业教育锻造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的核心是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职业教育作为就业准备教育,重点是培养人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提高人的职业素质和发展能力。当个体不具备必需的职业素质时,他只是一个可能的劳动者,只有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个体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才能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能够满足各种社会职业需要的现实职业者。因此,职业教育在锻造人的职业素质方面优势独特,作用显著,这是其他教育形式远远达不到的。

(3)职业教育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职业教育是以人的职业发展为目标,必须关注个体的差异与个性发展,关注个体的需要和选择,激发和张扬个体的特殊潜能。职业教育促进个人的个性发展主要通过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育内容与形式来实现。首先,职业教育按专业进行专业培训,为不同个体提供个性发展的选择性。根据有关职业理论,人的个性发展和人格模式与其职业环境密切相关,一旦个体找到并进入与自身个性相适合的职业发展轨道,就如鱼得水,天赋潜能必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次,职业教育有利于激发个体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潜能。在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擅长、适合个体特点的专业进行学习,有利于发挥个人特长,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习真正成为展现个性的自由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发展潜能,促进个性发展。

4.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功能

(1)完善教育体系,构建开放、灵活的教育体制。现代的教育理念突出以人为本。职业教育是一种灵活开放的教育类型,分为职业学校学历式教育和非学校式职业培训两种类型,毕业学生具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和完善一套可以使受教育者实现多种选择、通过各种不同教育途径得到不断发展的教育制度,有利于构建一种更为开放灵活的教育体制。

(2)改变精英式教育,使教育向大众化转化。职业教育在精英教育模式下处于相对低下的位置。随着我国的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职业教育正逐渐改变其相对低下的地位,正从之前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转向既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又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教育,从与普通教育隔离,发展到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的教育。同时,也只有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课程内容、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沟通与渗透,才可能改变高考应试教育和选拔的弊端,促进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实现职业教育为提高全民综合素质服务的目标。

(3)实现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日新月异、不断发展,一个人在职业学校接受的知识和锻炼的能力不可能封闭停滞,必须在职业生涯中接受多次职业的培训和再培训,不断地充电提高,人们将寻求掌握多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适应社会也适合自己的职业能力,为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而终身学习,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职业教育与培训将相伴一个人的终身,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