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范式理论的基本概念-档案学元理论研究

范式理论的基本概念-档案学元理论研究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库恩的范式理论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对于它们的正确理解是应用该理论的前提。由于库恩的范式概念包含的内涵太多,事实上要真正理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我国学者在进行具体学科研究时对库恩的范式概念进行了深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由于学科范式最基本的话语是它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所以学科范式也常常被研究者称为“理论范式”。科学共同体是与范式高度相关的概念。

范式理论的基本概念-档案学元理论研究

库恩的范式理论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对于它们的正确理解是应用该理论的前提。现对其中最为重要的几个概念进行解析。

1.范式。

Paradigm源自希腊文,原意是指语言学的词源、词根,后引申为范式、规范、模式、模型、范例等含义。范式作为库恩范式理论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性概念,属于科学哲学观的范畴,尽管他在著作中从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范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单义性解释,但其基本要义是十分明确的。“我选择这个术语,意欲提示出某些实际科学实践的公认范例——它们包括定律、理论、应用和仪器在一起——为特定的连贯的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型。”[5]由于“具体的科学成就,作为专业承诺的一个焦点,要比可能是从其中抽象出来的各种概念、定律、理论和观点更在先”[6],因此库恩选用范式概念的目的,主要是用来表示科学成就所取得的内在机制和社会条件,以及这种机制和条件构成的思想、信念的基本框架,一种先于科学研究的思想和背景。如此,范式也就成了科学共同体存在的基础,因为科学共同体成员必须具有共有的理论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概念系统和技术手段,范式恰恰就是凝聚科学共同体的一系列共同要素。

由于库恩的范式概念包含的内涵太多,事实上要真正理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我国学者在进行具体学科研究时对库恩的范式概念进行了深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叶澜将范式与研究范式作了区分。“范式的基本含义,即为学科的科学群体所认同,学科的内容和研究要素、过程、方法等形成的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7]其中研究范式则仅仅是范式中与研究活动相关的方面,不包括学科原理、基本概念等与学科内容相关的方面。同时,她进一步将研究范式的结构从两个层面进行揭示,一是对科学研究从启动到反馈完整过程的形式抽象,二是不涉及研究活动的具体实践过程,而是将研究过程的形式抽象上升到科学哲学的高度,关系到对科学认识本质及合理性的研究(她称之为研究范式的深层结构)。[8]

任翔、田生湖根据研究视角和作用范围的不同将范式分为学科范式和研究范式。认为通常所说的范式都是学科范式,它以某个主导概念为核心,排斥对立的概念或者使之从属于自己。学科范式是和理论流派高度相关的术语,一种学派自然会有一种自身特定的范式,并以某个主导概念为核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派的研究路径和逻辑操作。而研究范式则与研究过程或研究活动高度相关,它只指向研究活动本身,而不涉及学科的理论框架和具体内容等。研究范式作为一种研究者群体开展研究活动时所遵从的一系列规范的结构性组合,是针对问题域而言的,它可以超越学科疆域成为跨学科研究范式。因此,学科范式一定属于某一个特定的学科,而研究范式则不一定归属于某一个特定的学科,它可能横跨在几个学科之间。[9]

蔡建东认为,范式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总体上的、综合性地包含一个科学共同体一切共有信念。这种用法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科范式。由于学科范式最基本的话语是它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所以学科范式也常常被研究者称为“理论范式”。一种是把前者某一种特别重要的信念抽出来,构成前者的一个子集。研究范式关注的焦点是研究活动,它显然属于后一种用法。[10]

不管是认为库恩的范式概念中包含了研究范式,还是认为库恩的范式概念可直接分为学科范式和研究范式,或者认为库恩的范式就是学科范式且从中可抽取出研究范式,都是对库恩范式概念认识的深化。当然,笔者更认同将范式区分为学科范式和研究范式,因为这更有助于从不同的层面去研究一门具体学科的范式问题。“学科范式的意义和价值将从认识论、方法论和本体论三个层面上体现出来,而研究范式的意义和价值更多地局限于方法和方法论的层面上,而不直接涉及学科本体性的东西。”[11]

研究范式又与研究方法、方法论在研究活动中密切相关,但又有本质的差别。

研究方法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特定学科具体问题的具体做法,如采用的具体研究工具、技术、手段、途径等。研究方法尽管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研究者所持研究范式的制约,如持有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研究者多倾向于量化的研究方法,而持有诠释主义研究范式的研究者则更多倾向于质性的研究方法,但研究方法的选择更多取决于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且“具体方法只是技术性工具和手段而不涉及前提性假设和分析路径,方法本身并不依附于研究者的主观判断”[12]。方法论是有关研究方法的理论、原则和学说,这是在反思和批判各种研究方法效用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来的,它面对的是整个研究方法体系,而不是具体的研究方法。而研究范式则面对从发现问题到校验结论正确性的整个研究活动过程,它不仅包括研究方法和对象,也包括研究信念,甚至包括对研究结论的价值判断等。可见,研究方法、方法论和研究范式都对研究者的研究活动起作用,但研究方法只对特定的具体研究对象起着具体操作的作用,方法论则对所有科学研究活动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研究范式则只对某一科学共同体的研究活动起作用。

因此,在研究方法、方法论、研究范式的概念体系中,从逻辑层面分析,研究方法处于最低层,方法论处于最高层,而研究范式则处于两者之间。

2.科学共同体。(www.zuozong.com)

科学共同体是与范式高度相关的概念。“‘范式’一词无论实际上还是逻辑上,都很接近于科学共同体这个词。一种范式是、也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反过来说,也正由于他们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组成了这个科学共同体,尽管这些成员在其他方面并无共同之处。”[13]可见,范式在本质上是和科学共同体相同的。

研究范式根据人类认识层次的定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哲学层次,第二层级是科学层级,第三层级是具体的实践操作层级。[14]如科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诠释主义研究范式等属于哲学层次,这是超越学科界限的;历史学的批判史学研究范式、新叙事史学研究范式,经济学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研究范式等都属于科学层级;如教育技术学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则属于具体实践操作层级。当然,某一研究范式也有可能在以上三个不同层级发挥作用。

科学共同体也是可以分层次的。库恩认为:“共同体在许多层次上都有。在含义最广的层次上,是所有自然科学家的共同体。在稍低层次上的主要科学专业团体,有物理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动物学家等的共同体。”同时指出“在科学中、在共同体中都有学派,即以不相容的观点来探讨同一主题”[15]。至于社会科学家共同体,库恩指出,与自然科学家共同体相比,“社会科学家关于正当的科学问题与方法的本质,在看法上具有明显的差异”,“不知怎的,天文学、物理学、化学或生物学的实践者对其中的基本问题通常并没有展开争论,而今日在比方说心理学家或社会学家中间对这些基本问题的争论则似乎已习以为常了。力图找出这种差异的来源,使我认识到此后我称之为‘范式’(Paradigm)的东西在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16]可见,库恩事实上在研究范式和科学共同体时是倾向于自然科学和自然科学家共同体的。因为,库恩认为,自然科学各学科已经全部形成范式,而直到20世纪“少数社会科学中第一次出现了部分的一致意见”[17],形成了自己的学科范式,如心理学、经济学。因此,笔者认为现在来研究科学共同体问题,必须将社会科学家包含进来,才更为完善科学。如此,科学共同体对应研究范式的层级也可以分为不同层级,首先是科学家共同体(包括自然科学家共同体和社会科学家共同体),其次是各个学科专业的共同体,最后才是同一学科专业领域内的不同共同体,即学派。库恩通过考察科学共同体结构的历史变化情形,指出“一个范式支配的首先是一群研究者而不是一个学科领域”[18]。因此,学科专业领域内的学派才是科学共同体的根基。

3.常规科学。

常规科学是又一个和范式密切相关的概念。库恩认为:“‘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19]“取得了一个范式,取得了范式所允许的那类更深奥的研究,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一个标志。”[20]学科范式的转变“就是科学革命,而一种范式通过革命向另一种范式的过渡,便是成熟科学通常的发展模式。”[21]

可见,在库恩提出的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反常与危机→新的科学革命……的科学演进动态模式中,这一科学演进过程实际上是学科范式从无到有以及转变的过程,即在前科学时期由于没有共同的范式,没有共同的规则和标准,研究者被迫为各自的领域重建基础,等到其中某一理论在相互竞争中胜出,成为科学共同体共同的信念,规定了科学研究的范围和方向,形成了自身的范式,表明这门学科逐渐成熟,成为常规科学;在常规科学时期,研究中经常会出现反常现象,即出现与范式所预期的结果不相符合的现象,其中往往会通过调整范式解决,只有当无法通过调整范式解决反常现象时,危机就来临了,这时科学共同体会逐渐抛弃原来的范式,转而接受另一种新的范式,科学革命便发生了;新的范式形成,也就标志着新的常规科学的形成——便开始了新的常规科学时期。如此循环交替,不断推动学科的发展。

但是,作为常规科学进一步研究工作基础的“科学成就”,在库恩看来必须具备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它能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其他竞争模式的科学活动;二是它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一批实践者(及其学生)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也就是说这些科学成就要有魅力而不完善,这样才能进行常规科学的扫尾工作。“如果不是一门成熟科学的实际实践者,就很少有人会认识到一种范式给人们留下非常多的扫尾工作要做,而完成这些扫尾工作又是多么令人迷醉。”[22]

4.科学革命。

库恩认为,科学革命“是指科学发展中的非累积性事件,其中旧范式全部或部分地为一个与其完全不能并立的崭新范式所取代”[23]。尽管库恩强调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是常规变化和革命变化交替发生作用的,但是,在库恩看来,科学的发展主要是革命变化推动的。“每一次革命都迫使科学共同体抛弃一种盛极一时的科学理论,而赞成另一种与之不相容的理论。每一次革命都将产生科学所探讨的问题的转移,专家用以确定什么是可接受的问题或可算作是合理的问题解决的标准也相应地产生了转移。而且每一次革命也改变了科学的思维方式,以至于我们最终将需要做这样的描述,即在其中进行科学研究的世界也发生了转变。这些改变,连同几乎总是伴随这些改变而产生的争论一起,都是科学革命的决定性特征。”[24]

由于处于相互竞争状态中的诸范式或诸理论之间本质上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样科学革命中的新范式也并非来自被替代的范式或者是被替代范式的累积性叠加。拒斥一个范式需要拒斥其基本假设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它们与新范式的基本假设和规则不相容,具有不可通约性。如果新旧范式的基本假设并非不相容,那么新颖性总是可以在旧范式的框架内得到解释,危机总是可以避免。因此库恩才指出:“我们应承认相继范式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和不可调和的。”[25]革命不是积累的过程,而是转变的过程。但事实上目前许多学者对库恩的新旧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是颇有质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