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早、中、盛、晚四个时期的中国化过程

早、中、盛、晚四个时期的中国化过程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敦煌飞天的早、中、盛、晚四个时期,可以清楚地展现这个中国化的过程。此时为敦煌飞天的模仿萌发期。此时为飞天的定型期,也是鼎盛期。飞天的基本形象是菩萨装,女性体型,特别是盛唐时期受到宫廷舞蹈和仕女画的影响。此窟所绘伎乐飞天为中原特有的秀骨清像造型,动态极有韵律感,堪称敦煌飞天的精品。

早、中、盛、晚四个时期的中国化过程

飞天从印度传到中国,在经过一千多年的衍变发展后,形成了中国化的造型。敦煌飞天的早、中、盛、晚四个时期,可以清楚地展现这个中国化的过程。

早期为北凉、北魏西魏时期。此时为敦煌飞天的模仿萌发期。北凉飞天造型具有粗、重、厚、简单的特征,运用从西域传来的凹凸法(采用晕染手法在面部突出部位如鼻、额、左右颧、颚制造立体而有明暗的造型效果),形成一种特别的“小”字脸。北魏王朝在大同开凿云冈石窟,其工匠来自印度、敦煌、南朝,窟中就出现了印度飞天与中国南朝飞天共舞于一窟的现象,南朝风格的飞天脸型和体型较为瘦削。

中期为北周、隋时期。此时的飞天处于转型创意期。特别是隋代飞天,创作生动。飞天被描绘成为妩媚、娟秀的少女、贵妇,女性特征明显,而且随着社会的开放,形成了袒胸露背,赤足,丰腴健美的形象。

盛期为初盛唐、中晚唐、五代时期。此时为飞天的定型期,也是鼎盛期。飞天的基本形象是菩萨装,女性体型,特别是盛唐时期受到宫廷舞蹈和仕女画的影响。

晚期为宋、西夏、元时期。此时的飞天处于程式化阶段,为衰落期。宋代壁画题材与唐后期基本雷同,缺乏创新和气势。西夏的经变画减少,壁画题材主要是千佛、说法图等,飞天很少。由于受到中原绘画的影响,这一时期注重用线塑造形象,画功精细,设色浅淡,基调为青绿色。

1)萌发期:北凉、北魏、西魏时期

北凉、北魏和西魏三个朝代,是佛教河西走廊向东传播的时期,也是敦煌壁画创始和骤变的时期。飞天形象一经出现就融合了西域与中原的艺术形态,并受到中国神话的影响。北凉飞天的造型基本是照搬西域的绘制模式。北魏则带来中原之风,装饰性浓厚,表现力强。西魏的飞天艺术出现了中西一体的格局,将西域式飞天画在佛龛内外,而把中原式飞天画在四壁及窟顶,飞天头束双髻,细腰长裙,奏乐散花。羽人、飞天和中国神话中的诸神,各自奔驰腾跃,守护宇宙四方

(1)北凉时期:飞天是动作僵硬的男性

北凉战乱频发,避世思想盛行,又因与西域诸国交通,其境内大兴佛教。敦煌石窟也在北凉时期得以创建。此时的洞窟比较小,窟形简单(主要是僧侣坐禅、观像、礼拜、生活兼用的场所),但洞窟中的北凉壁画,已成为敦煌佛教壁画的发端。

北凉壁画主要受西域风格的影响,内容及形式基本上是对西域石窟的模仿。但由于敦煌自汉代起已出现本土文化,因而画风较西域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壁画的情调显得阴郁、沉重,原来西域那种明快欢愉的气氛受到了抑制。壁画内容都是一些反映人世苦难的本生故事,着重强调悲悯、牺牲的场面。此时刚刚出现的飞天受印度、西域飞天的影响很深,格调较后代飞天沉重,被一些专家称为西域式的飞天。

此时飞天的造型,无论是脸型,还是服饰,均吸取了西域画法。其造型简朴,多为男性形象,身体粗短,身姿矫健、厚重,面相丰圆,深目、大鼻、大眼、大嘴、大耳,束圆髻或戴印度式五珠宝冠,有明显西域特征。飞天或上身半裸,赤足,下着羊肠裙;或腰系围裙,肩披大巾,似西方僧侣模样;动作笨拙僵硬,飘带舞动形式单一,用身体扭曲表示飞舞,身体多呈“U”字形。

(2)北魏时期:飞天渐露中原风,体态轻柔,出现男性形象转女性形象趋势

北魏时期佛教在全国的兴起,将印度传来的佛教艺术释化为中国风。总体看来,西域风格是主流,飞天以粗犷、夸张、变形、装饰性为主要特征,但具体形象上已发生了变化,逐渐流露出中原之风。

北魏早期的飞天仍具有印度风格,与北凉时期接近。中晚期则发生变化,表现出受中原画风的影响。其原因一是受到内地壁画向西流传的影响,二是承继河西魏晋墓葬壁画的绘画特点。飞天的脸型已由椭圆转为长条而丰满,眉平、眼秀、鼻丰、嘴小,五官匀称协调。身材比例逐渐修长,有的腿部相当于腰身的两倍。上着长袖小袄,下着内地花裙,飘带、裙边为“牙旗形”,巾带对称如翼,有明显的中原人物画特征。飞翔的姿态也多种多样,有的横游太空,有的振臂腾飞,气度豪迈大方,但仍显僵化拘束。

有部分飞天脸型为中原型,服饰亦为衬襟大袖,长裙裹足,体态明显为女性,娟秀美丽,在空中飞翔,有运动感。这也说明此时出现了部分飞天由男性形象转为女性形象的趋势,这也是此期飞天已现中原之风的一个显著标志。

莫高窟第260窟说法图中的飞天是最具有北魏风格特点的飞天。飞天头有圆光,脸型条长,白鼻梁,白眼圈,为“小”字脸。上体半裸,腿部修长,成大开口“U”字形,衣裙飘曳,巾带飞舞,横空而飞。虽然飞天的肉体与飘带已变色,但衣裙飘带的晕染和线条十分清晰。飞天的动势有力自如,姿态优美。

(3)西魏时期:西域飞天、中原飞天、道教飞仙“三位一体”

西魏的东阳王元荣改变了敦煌飞天的形象。他自北魏孝明帝任瓜州刺史开始治理敦煌,一直延续至西魏时期。元荣尊奉佛教,在他的倡导下,敦煌掀起开窟造像的风潮,中原的壁画内容和形式也传到敦煌,从而突破并削弱了原来的西域模式,使中原风格得到强化。元荣不但给敦煌带来了中原的佛教文化,同时还带来了道教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是莫高窟第249、285窟。此两窟窟顶相似,绘有道教诸神象征天地宇宙,有飞天、羽人、雷公、电母、雨神、飞廉、开明等诸神异,另有伏羲、女娲皆人面蛇身。道释合一成为此期洞窟最具特色的内容。

西魏窟中大致存有三类飞天。一为西域飞天。飞天多头有圆光,脸型条长,白鼻梁,白眼睛,成“小”字脸,上体裸露,双腿修长,呈大开口“U”字形。二是中原飞天。飞天多面相清瘦,眉目清朗,为中原“秀骨清像”式造型。另一类是中国神话中的羽人或飞仙。特点是有翼,羽臂,面如兽,身如药叉,半裸披巾,持节飞行于诸神之间。西域飞天、中原飞天和道教飞仙共存洞窟中,用“三位一体”来概括此期飞天的特点,再恰当不过了。

莫高窟285 窟南壁的伎乐飞天正是典型的中原式飞天。飞天头梳双髻,上身挺立,挥手击鼓,鼓面有脐。羊肠裙成锐角拖长裹足,长巾飘飞,空中点缀有无数天花流云,构成整体的动感和装饰效果。此窟所绘伎乐飞天为中原特有的秀骨清像造型,动态极有韵律感,堪称敦煌飞天的精品。

2)创意期:北周、隋代时期

北周和隋代立朝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开凿的洞窟却不少,特别是壁画的艺术表现力十分突出,而且很有特色。飞天的表现尤其不同凡响,可以说敦煌北周、隋代的飞天是最具想象力、最具艺术魅力的。它是飞天艺术的高峰,是早期飞天的终结,是盛唐飞天的前奏。

(1)北周时期:飞天转换为婀娜多姿的形态

由北魏政权分裂而来的西魏政权,一直为鲜卑宇文部的宇文泰控制。宇文泰病死,其子宇文觉第二年便废西魏恭帝,建立北周。北周是一个统治时间短暂的鲜卑政权,统治者大多笃信佛教且通好西域,莫高窟再度出现了西域式飞天。这种飞天脸圆,身短,体壮,头戴宝冠,身披大巾,腰系印度长裙。最突出的是面部和肉体采用凹凸浑染法,现因变色,出现了五白:白眉棱、白鼻梁、白眼眶、白牙齿、白下巴。飞行动态,仍呈大“U”字,身躯短壮。此时的飞天绘制有其规定的位置,除龛内外,环绕四壁出现了大量的伎乐飞天。北周时期典型的有莫高窟428窟的飞天,四角画飞天,在佛的火焰纹背光上侧,一身飞天从天而降,面相丰圆,长眉大眼,袒裸上身,下着羊肠裙。“五白脸”加两颊晕染,衣纹、巾带定型线加晕染,层次分明,体现了当时对文化禁锢的一种突破。

此时虽再度出现西域式飞天,但敦煌飞天已进入中原人物画技法的范畴,结束了西域式人物造型粗犷的画风,中原特征日益鲜明。从阴郁苦闷、粗犷雄奇的沉重,转入了色彩鲜明、线条疏朗、婀娜多姿、生机勃勃,有一种明显的情调转换。同时飞天的造型更加重视音乐和舞蹈的表现,乐舞相随,富有诗意。

莫高窟290窟的僧衣飞天头束发髻,着紧身右袒僧衣,下着长裙,在云端穿梭,姿态轻柔,巾带极具动感。

(2)隋时期:飞天最具艺术创新性,基本为中原式女性造型

隋朝立国短短三十余年,隋文帝杨坚与隋炀帝杨广均崇尚佛教,在这一时期佛教发展如日中天。莫高窟在短短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建了百余个洞窟,是莫高窟这座历史遗迹中最闪光的一部分。此时敦煌飞天数目骤增,满窟皆画飞天,敦煌飞天艺术出现高峰,这与朝廷大力倡导画飞天也有重大关联。据史籍载,隋炀帝特别喜爱飞天,他曾让匠人在宫中为其创造“活动飞天”,在大门上挂帷幕锦幔,装饰木雕飞天,经过机械传导,飞天可上下升腾俯仰,卷动锦幔上升。

隋代敦煌飞天的绘制达到鼎盛。飞天不仅绘制精美,色彩斑斓,而且无拘无束,任意飞翔,表现出一种动感和生命的活力,已完全摆脱了西域画风的影响,以中原技法取而代之。飞天创作生动,布局多为群体,首尾衔接,各有姿态。飞天基本上为中原式女性造型,或面相清瘦,身材修长;或丰肌丽质,婀娜多姿,眉宇含情。飞天的动态多变,俯仰斜正,腾飞俯冲,不拘一格。有的洞窟四壁环窟绘带状飞天一周,有天宫栏墙纹为界线,以飞天代替过去的天宫伎乐,如莫高窟244、390 窟。这是隋代飞天变化的特征。还有一种特殊形态,莫高窟276窟有反弹箜篌飞天一身,在莫高窟反弹琵琶图形甚多,反弹箜篌仅见此例,反弹乐器有悖于人体自然规律,实属想象中的艺术造型。

隋代的飞天表现形态丰富,绘画技法日臻成熟,造型不以线为主,而是线、色并用。大量用颜色铺排,色彩浓重,效果极其强烈。加之飞天多用几种色彩排列出火焰纹样衬托,显得光辉烂漫,极富想象力。飞天的群体构图,使人感到隋代的洞窟琳琅满目,成为飞天的世界。

莫高窟305窟窟顶东坡藻井外周以莲花火焰摩尼宝珠为中心,一群飞天在天花流云中穿行,姿态潇洒不拘于形式。造型显出世俗化,有的梳双髻像少女,有的穿右袒袈裟似比丘,服饰有长裙、袈裟、裙围、长脚裤,多种多样。(www.zuozong.com)

莫高窟276窟窟顶北坡的飞天头束双髻,背身弹箜篌,动作写实,飘带飞扬,形象潇洒。敦煌壁画中背身弹奏箜篌的图像仅此一例。

3)鼎盛期:唐、五代时期

大唐帝国统治中国近三百年,这一时期是佛教的鼎盛时期。唐代以吐蕃占领敦煌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唐前期国力蒸蒸日上,石窟壁画绚烂华彩,风格清新爽朗。唐后期,吐蕃占领敦煌,由于吐蕃人也笃信佛教,加之唐代文化根深蒂固,因此艺术风格一脉相承,变化不大。唐至五代敦煌艺术进入了成熟、定型并趋于程序化的时期。

(1)唐时期:飞天转换为宫娥舞女,多现世俗风情

唐朝国力的强盛,为佛教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或自身信仰而对佛教的倡导、扶植,更直接地促进了佛教的繁盛。敦煌石窟也呈现出空前辉煌的局面,现存唐代洞窟236个,占到全部洞窟的一半。此时壁画中的飞天是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代,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完成中国化历程的飞天,其基本形象是菩萨装,女性体型。特别是盛唐时期受到宫廷舞蹈和仕女画的影响,其画法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人转变为楚楚动人的宫娥舞女,粉壁丹青完全进入了人物画的范畴,工笔勾勒,重彩平涂,形象鲜明。

唐代出现的经变说法图画幅巨大,内容丰富,画面所折射出的是当时以皇帝为中心的宗法制度,喻示着至高无上的皇家权势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满足了统治者的权力欲望。从某种意义上讲,经变画也是皇权的视觉标志。由于经变画的渲染冲淡了宗教气氛,把佛教概念中的抽象和神秘转为人间的现实,骤然增强了世俗性。飞天造型上贴近现实生活,甚至把飞天也绘成最具时尚表现的女性,完全成为中国写实的仕女画,有着鲜明的中原特色和民族风格。不仅如此,飞天的脸型也转为中原的面孔,西域形象已荡然无存,依然保存的飞天的基本特征是半裸、露臂、赤足、带有钏镯装饰等。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莫高窟329、331、320窟等。

莫高窟321窟西壁龛顶的飞天身体轻盈,姿态优美舒展,长裙裹足,装饰华丽而别致。这是敦煌壁画中著名的双飞天。莫高窟322窟西壁龛顶的飞天,头上梳髻,修眉细眼,肢体柔软,一手托莲花,一手散花,手势生动,像女性;而椭圆形面庞上又画着两撇小胡须,当为男扮女妆。

(2)五代时期:飞天数量减少,造型单一缺乏新意,逐渐转向衰败

中原的五代时期,朝廷衰微,北方大部分地区被少数民族占领,唯独敦煌一地保持着汉族地方政权,维持着与中原王朝的联系。此时敦煌洞窟中的壁画强调各种经变,使原来大幅经变画缩小,比较烦琐,甚至一窟之内出现十多铺经变画,失去整体感和雄浑之势,飞天画也进入了衰落阶段。

首先,由于密教经变画的兴起(密宗推崇弥勒和观音信仰),飞天的数量大大减少,有的洞窟甚至不绘飞天。绘有飞天的洞窟中,飞天在壁画中所占的比重也显著减少。五代尚存飞天的典型洞窟有莫高窟468、61 以及100、98窟。

其次,由于此时壁画世俗性加强,出行图、经变画中大量出现市井生活,影响到飞天的创作,使飞天的形象宛如当时妇女的写照。飞天造型全为女性,头梳单髻,颜面秀美,朱唇微点,情态委婉,帔巾飘逸,一派净土仙女模样。虽然其形象尚保留着唐代画风,表现出娴熟的工笔仕女画的风范,但已远不如唐代时富丽。

五代时的画风是晚唐的继续,在焦墨中略施微染的壁画技法,在莫高窟被广泛采用。这种画法色彩艳丽,勾线刚劲。飞天的绘制也采用这种技法,使人物形象的处理都很精到。但技法上的强健表现力,却掩盖不住艺术上的苍白。晚唐至五代飞天画已趋于程序化,有创新意境的佳作锐减。

莫高窟468窟西壁的飞天为菩萨装束,一手托莲花,一手拈花蕾,仰卧在彩云中飞舞。此时敦煌的飞天进入程序化,风格单一。此图虽工整,但云朵、飘带、服饰及至面部表情都有图案化倾向,缺乏生命气息。

莫高窟61 窟背屏的两身横向飞行的飞天,上方一身服饰华丽,下方一身为梳双髻少女,面相丰满,双手散花,衣着简朴,矫健而有生活气息。以红色晕染脸颊和身体肌肤,线条清晰流畅,继承了唐代画风。

4)衰落期:宋、西夏、元时期

宋代、西夏和元代,属于敦煌壁画发展的晚期,这一时期的飞天绘制进入了衰落期,壁画上美丽动人的天宫乐舞也随之谢幕。

(1)宋时期:飞天绘制走向程式化,造型缺乏活力

宋代壁画中,飞天绘制的整体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不仅飞天画的数量减少,而且造型缺乏活力,精神凋涣,有些甚至是风骨孱弱,飞动无力,寡情乏韵。究其原因,一是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难以唤起人们欢乐的情绪,营建石窟的财力也受影响。二是佛教密宗兴起,密宗推崇弥勒和观音信仰,在造像中少有飞天出现。还有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时掌管敦煌地区的曹氏追随北宋宫廷的体制在瓜州建立画院,使飞天的绘制走向程式化,缺乏新意。

敦煌画院设立初期,在线描造型上颇有魄力,豪放、丰润、富于变化,特别在人物面部塑造上,笔力劲挺,神采奕奕,具有内在的力量。但到曹元忠以后,线描变得柔弱无力,艺术修养不足,程式化严重。

院体壁画中的飞天一般面相丰圆,神情持重,身材窈窕如少女,菩萨装束,斜披帔巾,飘带饰有条纹。造型多以线取胜,勾线劲健流畅,基本为白描人物,仅在饰物、裙、巾带上敷彩,色彩以石绿、赭红为主要用色,冷暖相济,简洁雅致。典型的有莫高窟76 窟、榆林窟26 窟中的飞天。莫高窟76 窟飞天绘于环窟四周。但这时的飞天流动缥缈的动感性不足,在用线上颇见功力,是院体画中的代表作。莫高窟76 窟北壁的捧珠飞天面相丰圆,长眉修目,戴宝冠,梳高髻,斜披大巾,下着长裙,两手捧金光闪闪的摩尼宝珠。造型优美,画工精细,不失为宋代佳作。南壁的两身飞天相对共捧一大摩尼宝珠。飞天服饰华丽,多珠宝饰物,其造型、勾线均体现出时代风格,设色为冷色调,以青、绿、灰色为主。

(2)西夏时期:飞天造型多具少数民族风格

党项为北方游牧民族,12 世纪初,党项与甘州回鹘发生了争夺河西走廊的长期战争。党项军队攻陷甘州,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占领河西后党项族立大夏国,史称西夏。西夏文化受到中原汉族及辽、金、回鹘、吐蕃等农、牧文化的影响,有本民族文字。

回鹘、西夏时期敦煌地区新开石窟不多,多为改建。在莫高窟和榆林窟,均留下很精彩的遗迹,反映出回鹘、党项族艺术强调装饰性的特点。例如西夏洞窟,常见的壁画风格为团花锦地,画千佛,人物体健腿短,有西夏造型特征;受回鹘影响的洞窟,画曼荼罗。从此时绘制的飞天也可看出这一特点。

榆林窟10 窟窟顶西坡的飞天梳高髻,戴宝冠,有头光,面相丰满,丹凤眼,斜披天衣,下着裙。一弹琵琶,一弹筝,生动和谐。人物体健腿短,有西夏造型特征。线描精细,设色浅淡,是西夏时期的杰作。这两身伎乐飞天高髻花冠,天衣长裙。一侧身回首吹凤笛,一高举拍板和之,形象生动。乐器画得逼真,与人体的比例也很协调。

(3)元时期:密宗盛行,飞天渐渐消失于天际

元代在莫高窟和榆林窟营建重修的洞窟都很少。元代流行密宗,分藏密和汉密。藏传密宗艺术中无飞天,汉传密宗艺术中现存的飞天也不多。元代具有代表性的飞天是莫高窟3窟中千手千眼观音经变上方两角的四身飞天,其中北壁观音经变图上方两身飞天造型较为完美。一为黑发,梳双髻,头上有簪花,高鼻大眼,身体较胖,系长裙;另一身为金发少女,头梳双髻,亦为高鼻大眼,手持白莲乘云从空而降。两身飞天不对称,均为中亚西亚民族脸型,造型颇写实,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点,已无佛教飞天的姿态风貌,而像是两位乘云飞行的道教仙童。在技法上表现出浓郁的中原画风,构图丰满,笔法细腻,抑扬顿挫,堪称中国元代壁画中的杰作。

自元朝,敦煌飞天渐渐消失于天际。

莫高窟3窟北壁观音经变图上方其中一身飞天飘在黄色祥云上,脑后垂双环发髻,头上簪花,高鼻,浓眉大眼,面丰体壮,捧莲花供养千手千眼观音,十分虔诚。此线描功力在敦煌壁画中堪称一流。千手千眼观音为密宗题材。另有一身飞天为金发,头梳双髻,长眉高鼻,一手捧莲花,一手持长莲枝,从天而降,来供奉千手千眼观音。周围黄色云朵飘浮,与巾带的紫色形成对比。飞天造型有西域人特征。

飞天是天宫的精灵,在造型上集中了人间最善良、最美丽的形象,使人觉得亲切并产生护佑感。飞天的美学基调是健康的,表达的是飞舞、开朗、乐观的情趣,这也正是飞天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敦煌飞天,经历了千余年的岁月,展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许多优美的形象、欢乐的境界、永恒的艺术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着人们。正如段文杰先生在《飞天在人间》一文中说的:“她们并未随着时代的过去而灭亡,她们仍然活着,在新的歌舞中,壁画中,工艺文中,到处都有飞天的形象。应该说她们已从天国降落到人间,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不断地给人们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