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作教学的主要文体:散文

写作教学的主要文体:散文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以散文作为写作教学的主要文体,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中小学生写作中存在着的种种问题,比如虚假、雷同、自我与个性的丧失以及创造力的贫乏等,与写作教学的文体选择都脱不了关系。上述种种情况,说明写作教学研究面临巨大的困难与挑战,也面临来自实践的深切期待与盼望。困难与挑战,意味着写作教学可能是一座研究的富矿;期待与盼望,恰恰证明面向实践的写作教学研究是一项很有现实意义与价值的研究。

写作教学的主要文体:散文

实际上,作为写作课程内容的三大文体,到了课堂上,就变成了散文写作。所谓散文,是指倾向于文学性的叙事说理散文,而“有文采”则成为评价散文的重要指标。

而以散文作为写作教学的主要文体,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1.散文基本上不需要教。

首先,散文的体式特征很难把握。南帆说:“散文的首要特征就是无特征。”因为散文所涵盖的文体极广,故事、寓言、特写、传记、游记杂文说明文、议论文、科学小品等,都可以称为散文。叶圣陶甚至说:“除去小说诗歌戏剧之外,都是散文。”散文所包含文体的庞杂,使得散文的体式特征很难概括。

其次,散文写作,往往是比较自由随性的。在生活中,人们无需受制于特定的读者或任务而去写散文,而是在情动而辞发的状态下自发写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随意。在所有文体中,散文的文体限制是最少的,因此,散文可能是最不需要教的。

最近网络上流行写微博。微博,是散文在当代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应用文体。网民以一百多字的篇幅发布信息,实现与他人的即时交流。随心所欲、随时随地、简单分享,这大概就是散文写作的极致——信息至上,零技巧。

但是,写作教学恰恰选择了散文来教。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课堂上会缺乏“教学”。而即便不教,也不会对散文写作造成多大的影响,反过来又为教学的缺席提供了容忍的空间。

在基础教育阶段,拿最自由、最少限制、最随心所欲的散文作为训练的主要文体,这是值得语文教育研究者认真反思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散文这种文体选择,影响了写作课程专业性与有效性的提升。

2.真情实感教不了。

好的散文有两大标准,第一是“真实的感情”(真实的感受与体悟);第二是有“思想力”。就上述两个标准而言,好的散文似乎的确教不了。首先,真情实感是散文写作的前提,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流淌为散文;所以散文写作本来不存在缺少真情实感的问题。而课堂上的写作是为训练而写,因此存在为材料或话题“寻找情感”的问题。前者为水到渠成,后者为掘井找水,差别很大;至于思想力,则是直接或间接人生体验的结果,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教的,至少也是很难在有限时间内收到可测量效果的。(www.zuozong.com)

以人生来譬喻文体,诗歌是少年文体,在年轻气盛、激情飞扬的青少年时代,应该鼓励学生写诗;散文是中年文体,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好的散文需要生活的沉淀,把世事与人情辗转揉碎在字里行间,文字才有厚重真实之美。让少不更事的中小学生去写中年体的散文,并且要求“深刻”、“丰富”、“有创新”,多少有点勉为其难,而勉为其难的结果,是逼得学生“伪装成熟”,借助古今中外的事例和华丽铺陈的语言“包装”自己单薄的思想。

3.散文训练影响了文风

中小学生写作中存在着的种种问题,比如虚假、雷同、自我与个性的丧失以及创造力的贫乏等,与写作教学的文体选择都脱不了关系。

比如,由于散文写作训练是为文造情,与真实散文写作为情而造文相反,这就逼出了学生写作中的“虚情假意”;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阅历不足,很难写出散文的思想之美,但是教学中却要求学生写得深刻而丰富,这就逼出了学生用事例或名言“装深沉”。

上个世纪末,由文学圈策动的语文教学世纪末的讨论,对中小学写作教学之“怪现象”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北京文学》、《萌芽》等刊物以及一大批学者作家都加入了对学生作文“八股化”、“虚假化”、“伪圣化”等倾向的批判,这种批判延续至今。孙绍振与徐江的批判、南开大学文学院大一学生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批判,都在全国范围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尽管圈外的批判因对基础教育缺乏全面的了解,难免有过激、失当、偏颇等问题,但是,毋庸置疑,他们的批判,有许多值得反思借鉴的合理内核。

上述种种情况,说明写作教学研究面临巨大的困难与挑战,也面临来自实践的深切期待与盼望。困难与挑战,意味着写作教学可能是一座研究的富矿;期待与盼望,恰恰证明面向实践的写作教学研究是一项很有现实意义与价值的研究。我认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很长的时间,写作教学内容研究都将是写作教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注释】

[1]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61.

[2]何宁.希望,从这里开始——我看大学生对“我们”的“批判”[J].语文学习,2003(11):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