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准备的感知活动,在几何知识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空间观念的形成是以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直接感知为基础的,学生要借助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形成空间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应当提供某些实物、模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观察、交流。小学期间涉及的大部分几何形体、现象都能在学生生活经验中找到原型,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特性认识往往是从观察其所熟悉的具体对象开始的,所以教学中应让学生借助实物、模型等,进行充分的观察、交流,从而发现图形的属性与特征,建立起图形的表象。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时针、分针形成的角度和用教具演示,形象地说明什么是角,然后概括出角的定义。又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教师可以多举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引导他们观察这些实物的表面,如卓面、黑板面等,为了加深对表面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剖开土豆纵面或横断面进行演示,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通过多种感宫协同活动,先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反映,再引人面积这一概念内涵的意义,这样学生就对面积这个概念有了较正确的认识。[9]
(二)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单靠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自己动手操作,才会形成稳固的认识。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器宫协同合作,可以把多种感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感性认识。小学生好玩好动,动手操作可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现行教材的几何内容设计了许多“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量一量”的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学生通过亲自触摸、观察、作图、测量和实验,把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协同利用起来,有力地促进心理活动内化,从而掌握图形的特征,形成空间观念。[10]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操作活动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宫参与认知。所以,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才能积累丰富的空间感知,为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正方体基本特征时,某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搭一个正方体。学生纷纷动手,但问题随即出现了:有些小组搭出了正方体,有些小组搭不出来。教师抓住这一机遇向学生提问,于是全班同学开始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原来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小组只有11根小棒,搭得不好的正方体虽有12根小棒,但小棒长短不一。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相等。只有在实践中探究,才能把握几何体的特征。
(三)重视学生语言描述的教学(www.zuozong.com)
学生用语言对空间图形进行描述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己建立空间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先把自己感知到的具体表象进行联想,再进行抽象和概括。其实这也是一次学生认知上的升华:从外在表象走向内化的空间观念,再由内化的空间观念走到外在表象的一个过程,其中空间观念在这次升华中得到培养。如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一节时,某教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出自己在正面、侧面、上面所看到的立体图形的样子,再请其他同学根据这些同学的描述搭出相同的立体图形;或者是根据这些同学的描述,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形。这个环节中,说的同学不仅在不断地构建空间图形,听、搭和画的同学也在头脑中不断地根据所听到的信息构建空间图形。通过这些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空间图形的理解,从而使空间观念得到深化。当然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要概括世界的一切。”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空间想象能力是在丰富的空间感知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小学六年级有这样一道题:把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切成若干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不计损耗),如果把这些小正方体一个挨一个连起来,可以排( )长。结果某班只有小部分的学生解答正确,随后数学教师询问学生,了解做错的原因,许多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我不明白题目的意思。”老师接着问:“那你们知道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吗?”“1000立方厘米。”学生为什么不明白该题目的意思呢?原因在于学生虽然都掌握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这一知识点,大脑中却没有建构将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平均分成10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的表象。当题目以另一种方式呈现时,学生便无从下手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缺失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空间能力——想象能力。所以让学生想象将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木块的长、宽、高依次平均分成10份,这样每排有10个,有10排,每层有100个,有10层,总共有10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