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档案
刘春文,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教师发展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教育硕士,第三届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第六届“语通杯”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浙江省首届基础教学改革先进个人、第五届绍兴市学科带头人。曾为《语文教学通讯B》《语文知识》《作文教学研究》封面人物。《新作文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特约编委、《作文新天地》特约编辑。“微格作文”倡导者,著有学术专著《初中语文读写教学探微》《微格作文解码》等。参编教辅图书三十余本,在国家及省级报刊上发表论文、案例、随笔40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教学格言:尊重主体体验,追求课堂的温度与效度。
背景描述
《孔乙己》现被编入人教版九下第二单元第5课,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白话小说,也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
2013年4月24日,绍兴市越城区初中语文主题教研暨150学时研修“‘语言知识’在文学作品中的实践途径探索——走进缤纷小说”研讨活动在鉴湖镇中学举行。本着对课堂的挚爱,抱着与教师共同探索的心理,笔者与鉴湖镇中学的周士莲老师分别执教了《孔乙己》与《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设想
《孔乙己》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白话小说,也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它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揭露了为封建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运用正侧面描写、白描手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新课标强调:“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如何重读经典?如何渗透小说的语言知识讲解?如何探索适宜的“语文知识”实践途径?这是本节课切入的基本视觉。本节课,笔者尝试变换视角重读孔乙己——以《孔乙己》为例探索小说语言知识的实践途径。主要围绕一个“看”字来展开,利用“看/被看”的关系,揭示矛盾的根源,同时完成对小说的主题的探讨。这是基于学生在九上已经涉及小说单元的基础上设定的。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采用主问题贯穿、矛盾语激疑、关键字词替换还原、截取视频片段呈现相关画面还原真实场景等方式,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朗诵法、品读法、还原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言知识、作品品读等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借助关键字词替换还原比较凸显人物性格,渲染场景氛围揭示小说主题。
2. 能抓住独特的“叙事结构”“变换视角”,借助主问题,分析小说人物丰富性。
3. 找出作品中的两三句矛盾言语,初步体会作者创作的独具匠心。
4. 从呈现的视频片段再现真实场景,根据设置的情景另眼假想人物遭遇。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清文中“看/被看”的关系,揭示矛盾的根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的《孔乙己》配音视频,渲染课堂氛围。)
一、图片导入引课题
二、具体课堂研读环节
环节一:初读课文说感受
理清人物与故事基本情节,思考: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板书句式:
在________,我从_______眼睛中,看到了_______________一个孔乙己。
(设计意图:课标指明“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此环节主要检测学生的初读作品的认知,从而理清小说的复杂的“看/被看”的人物关系,并初步形成板书框架。)
环节二:再读课文“看”人物
思考:这样的人,他的的命运最终会如何?请再读课文,找出具体的句子。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分析: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句子,鲁迅运用了他特有的“非语法性”修辞手法,揭示了孔乙己的命运。)
探究:请你从文中找出具体的句子佐证:1. 孔乙己的确死了。2. 大约孔乙己死了。
(一)分析孔乙己“的确”死了。
思考:找出文中证明孔乙己存在价值的句子。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存在价值:孔乙己似乎只是一个“被看者”的角色,是一个多余人。)
1.哪里“看”?找出具体情节——社会环境:等级森严的鲁镇酒店(咸亨酒店)
① 曲尺大柜台:外面是短衣帮,里面是长衫主顾(踱 坐喝);孔乙己是另类:穿着长衫站着喝酒。(暗示悲剧:读书人的身份与科举落第的对比。)
② 多次被统治阶级打:(何大人与丁举人),使得身心羞辱并丧失生活能力。
2. 被谁“看”?找出具体情节——人际关系:被人“哄笑”与“念叨”(4、6、8、11)(一个敌对的“异己”环境。)
(1)四次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他们很开心。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
(讲述第一次与第四次哄笑时,播放电影视频,让学生真实感受孔乙己“排”“摸”的不同镜头。随文分析这是一些怎样的人?)
① 短衣帮:在封建社会中,处于备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悲可怜。(第4小节:便、都;又、故意、嚷;引得、哄笑。他们有意无意地把孔乙己作为嘲弄与取笑的对象,专以揭开他的心灵伤疤为乐。)
② 小伙计: 一个孱弱、饱受歧视却又参与歧视的孩子。(第二、三小节:揭露世风炎凉;只有……才……:唯一性。)
③ 掌柜:挖苦并反复念叨孔乙己还欠他十九个铜钱。
④ 众人:围观。(第11节)
(“看时又全没有人”——“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
孔乙己是一个当时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行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笼上了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PPT展示链接资料。
旧中国末世深陷在封建统治思想、秩序的重压下,麻木、冷漠,没有一点儿生气和活力;他们对孔乙己的态度,表明他们精神的空虚、无聊。封建社会病态暴露无遗。由此可以看出封建社会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必将崩溃。这就是当时的时代背景。鲁迅多次抨击这种看客心理。
3. 孔怎“看”?——性格悲剧:精神与现实的落差(固守读书的人的“身份”丧失生存的能力)
正面写孔乙己(4、11小节,写孔乙己的外貌及绰号的来历;孔乙己面对众人嘲弄时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描写(4、6、7、8)
结合黑板上解剖孔乙己形象的板书着重分析:“窃”与“偷”;满口的文言词汇;对待钱的动作。
4. 作者“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善良而又无能,可怜而又可气,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二)分析孔乙己“大约”死了
(提示:“大约”可以从时间推移的角度入手分析,因为没有亲见。)
1. 侧面了解孔乙己(5、10节)
第5小节:好吃懒做不肯自食其力;第10小节: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腿丧失劳动力。推断“许是死了”。
2. 长久不见孔乙己。(12、13节)
抓住时间词(自此以后——到了年关——到中秋——到第二年的端午——到中秋——又到年关——到现在“终于”没有见,推断孔乙己“大约”死了。可见其悲剧,连死也没人知道,也不知死在何处?这就是一个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归宿。)
(设计意图:课标指明“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矛盾言语,初步体会作者创作的独具匠心,渗透小说的语言知识,体现课标中对语文知识“随文而教”的理念。)
环节三:今眼再看“孔乙己”
1. 写作背景
2. 现实意义
孔乙己不知局限于中国封建社会。今天,从东方到西方,多少人是根据自己的思想、理想、幻想或价值观而生活,而他们自己又不了解或醒悟他是生活在梦幻中,他生活着的社会根本不能容纳像他那样的人。这样,我们更能感受小说的意义的丰富,而且具有很普遍的世界性意义。
鲁迅的《故乡》以家为缩影,人物事件发生在房屋内,而鲁镇以大门敞开的酒店为焦点,悲剧就在街边的柜台旁产生。表面是在咸亨酒店,其实反映的是整个鲁镇,甚至是旧中国的缩影。
3. 小说主题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引出小说的概念: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这就是小说。
(设计意图:借助资料链接还原作品的写作背景,揭示小说的现实意义,“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明晰小说的主题,并进一步强化对小说概念的理解,显得水到渠成。)
三、布置作业:另眼假想“孔乙己”
请发挥你的想象,另眼假想“孔乙己”,请任选一题完成。300-500字。
1. 假如孔乙己考中了进士……
2. 假如孔乙己没有偷丁举人家的东西……
3. 假如孔乙己自己脱掉了长衫……
4. 假如孔乙己打折的腿好了……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激发学生进一步去探究人物悲剧的深层的社会根源,并进一步深化对人物悲剧的认知。)
四、板书设计
课堂实录
(课前播放《孔乙己》课文配音电影视频,渲染气氛。)
一、图片导入引课题
(屏幕上出示咸亨酒店的图片。)
师:同学们,现在咸亨酒店的大门在我们面前缓缓打开,站在大家面前的是谁?
生:“孔乙己”。
(屏幕切换为今日的咸亨酒店的图片。)
师:这是今日绍兴的咸亨酒店。咸亨酒店在清朝光绪年间,是一家普通小酒店。自从小说《孔乙己》问世以来,咸亨酒店也随之闻名于世了。现在的咸亨酒店,是1981年为纪念鲁迅一百周年诞辰而重新修建的。改革开放使咸亨酒店也成了同外部世界联系的纽带。大家看看,是谁成就了咸亨酒店?
生:孔乙己。
师: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走进他的小说《孔乙己》,看一看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出示课题《孔乙己》。)
二、初读课文说感受
师: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老师先来检测一下大家对课文了解的情况。请你来说一说。
(屏幕出示:“在________,我从________眼睛中,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一个孔乙己。)
师:大家先说说文中出现哪些人?
生:孔乙己、喝酒的人、掌柜、我(小伙计)、孩子。
师:还有两个人,你发现了吗?
生:丁举人、何大人。
师:这些人中,谁是被看者?
生:孔乙己。
师:众人都在围看孔乙己。
(屏幕出示一只大眼睛,眼睛中间是孔乙己,其他的一些人物就围绕在眼睛旁边,何大人与丁举人则在众人的外侧。)
师:现在我们根据角色分组来寻找各自眼中的孔乙己,请你找出相关语段中的关键字词句。
(学生寻找2分钟后。)
师:下面先请第一组的同学说说喝酒人眼中的孔乙己,有请第一位同学。
生1:在第4小节,我读出了“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这是怎样一个孔乙己?
(生惘然。)
师:后面的男生帮助一下。
生:高傲。
师:大家在文中找一下穿长衫的人享有什么待遇?你能找出文中的原话吗?
(生找了一会,眼神飘忽,似乎聚焦不到文中所要的句子。)
师:大家一起朗读这个句子。
生(集体读):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师:大家看看这里哪些字可以看出长衫主顾特殊的身份?
生:“踱”“坐”。
师:“踱”应该怎么走?(教师变化脚步让学生体会。)
生:慢慢地很悠闲的样子。
(师放慢脚步,露出悠闲的神情。)
师:句子还有一组关联词也可以现出这种特殊性。
生:只有……才……
师:能换成“只要……就……”吗?
生:不行,“只有……才……”表示的是唯一性。
师:既然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为什么还是不肯脱下长衫?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性格呢?
(生还是迷茫。)
师:孔乙己穿长衫是想告诉别人什么?
生:他是读书人。
师:不错,但他有长衫主顾的实力吗?
生:没有。
师: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理是什么?
生:死要面子。
(教师板书“死要面子”。)
师:大家还读出什么?
生2:我从句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看出他的穷酸潦倒、好吃懒做。
师:大家还可以从哪里看出他的好吃懒做?
生:从第5小节中可以看出:“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教师板书“穷酸潦倒”“好喝懒做”。)
师:下面请第二组的同学来说说,从掌柜眼中,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
生:我从“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看出这是一个欠钱不还的人。
师:大家同意这个同学的看法吗?请找出理由。
生:不同意。孔乙己是讲信誉的。我从第5小节这些句子中看出:“孔乙己没办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教师板书“讲信誉”。)
师:我(小伙计)眼中的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
生:我从第7小节中:“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可怜但热心的人。
师:从哪些字看出他“可怜”?
生:“便只好”,可以看出其无可奈何。
师:句中的两个省略号包含了他怎样的心理活动?
生:第一处,孔在想“读过书你应该认识吧?”第二处,孔在想“既然你不知道,那我来教你。”这里也可以看出孔乙己很善良。
(教师板书“可怜”“善良”。)
师:孩子眼中的孔乙己又是怎样的呢?请第4组同学回答。
生1:我从第8小节“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看出孔乙己很吝啬。
师:大家认同这位同学的看法吗?请说你的理由。
生2:不同意。因为前面讲到“他便给他们吃茴香豆,一人一颗。”他自己都是站着喝酒的,可见他很大方。
(教师板书“大方”。)
师:那么在何大人与丁举人眼中,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
生:从第4与第10小节,可以看出孔乙己在他们眼中是一个小偷,经常因偷东西而被打。
三、再读课文“看”人物
师:这样的人,他的的命运最终会如何?请找出具体的句子。
生(集体读):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师: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句子,鲁迅运用了他特有的“非语法性”修辞手法,揭示了孔乙己的命运。类似的用法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出现过:“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里的“似乎”“确凿”也是矛盾的修辞。作者这样表达包含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也暗示了人物的命运。下面我们根据句子来分析孔乙己的命运。(www.zuozong.com)
(屏幕出示:一、分析孔乙己“的确”死了。)
师:请你找出文中证明孔乙己存在价值的句子。
生(集体读):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师:可见孔乙己似乎只是一个“被看者”的角色,只是一个多余人。老师提醒你可以从孔乙己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本身性格去探寻形成他悲剧的原因。
(屏幕出示:1. 哪里“看”?——社会环境)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发生在哪里?这个地方具有什么特点?
生: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外面是短衣帮,里面是踱进去坐喝的长衫主顾;而孔乙己是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另类。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这是孔乙己虽拥有读书人的身份,但却因科举落第的悲惨境遇。
师:大家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生:从“又偷人家的东西了”而被何大人与丁举人吊打,可见其穷酸潦倒。
师:何大人与丁举人就如两把长剑直刺孔乙己,使得身心羞辱并丧失生活能力。那么孔乙己周围的人际关系又如何呢?
(屏幕出示:2. 被谁“看”——人际关系)
师:文中出现四次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他们很开心。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
(学生读第一处哄笑:“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教师播放相关的电影视频,让学生真实感受孔乙己“排”钱的动作及被众人哄笑又竭力争辩的尴尬场景。)
师:大家拿什么在哄笑孔乙己?
生: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师:大家请注意这里的几个关键词:“所有人”“便”“都”,可见哄笑孔乙己已经是每个人习以为常的惯律。
师:大家有否注意其中还有一个虚词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惯律。
生:“又”。
师:可见孔乙己生活在一个经常被人嘲弄的环境中。
师:同学们再找出众人哄笑孔乙己的动词。
生:“叫”“高声嚷”。
师:大家试着读读众人的语气。
(学生读,教师指导大家要抓住重音“又”“偷”等词,读出众人幸灾乐祸的语气。)
师:孔乙己如何辩解呢?
生:“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师:一个“便”可以看出什么?
生:可见其变化速度之快。
师:“涨红”“绽出”又看出什么呢?
生:“涨红”写出其着慌的样子,“绽出”可见其青筋清晰可见,写出其尴尬至极的神态。
师:大家请注意这里的两处省略号,又表示孔乙己怎样的心理呢?
生:第一处孔乙己是在犹豫:“我应该怎样辩解呢?”第二三处是底气不足,迟疑着在想应该用什么话去说?
师:大家请思考这里的“偷”与“窃”是一样的吗?
生:一样的。
师:只不过“窃”是文言词,“偷”是口语。大家一起再读这个句子,请注意语气应该怎样?
生:语速缓慢,省略号处略显迟钝,最后的句子语气要弱。(生读)
师:类似这种省略号的语气,文中总共出现四处。这是孔乙己特有的语言。大家寻找另外的两处。
生: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
师:大家朗读一下孔乙己第二处被哄笑的句子。
生: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师:这句后半部分与第一处哄笑是反复出现,以示强调。大家还是要注意句中的“也都”,可见类似的哄笑是一种群体效应。这里大家拿什么在哄笑孔乙己?
生:是有人在问“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师:大家能用绍兴方言读这句话吗?
(一男生读,方言还原后效果不错。)
师:这时“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什么叫“不屑置辩”?
生:认为不值得争辩。
师: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里的“捞”包含怎样一种味道?
生:很简单很随意。
师:大家知道这秀才真的好“捞”么?一百个人乡试,考中秀才是百分之一;一千个人参加,考中举人是千分之一;一万个人参加,考中举人是万分之一。所以这个“捞”显然带有鲜明的挖苦味道。此时的“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里有哪几个词写出孔乙分明被戳到了内心伤痛处?
生:“立刻”“笼”。
师:“立刻”写出其变化速度之快。那么“笼”又写出了什么呢?
生:也有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的意思。
师:可以改为“现出”吗?
生:“笼”表明这种变化是外在原因引发的,而“现出”则是内在引发的。
师:类似的也有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也带有这个味道。大家有否注意,此时,参与这种哄笑的还有一个人,你知道是谁?哪里看出的?
生:我(小伙计)。“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
师:大家看看“我”是怎样一个人?从文中找一下。
生: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在这严重兼督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师:“我”应该也是一个一个孱弱、饱受歧视的孩子,却也一起参与歧视。其中有一句话可以看出我压根儿看不起孔乙己,大家找一下。
生: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师:第三处哄笑在哪里?
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师:连单纯的孩子都是如此。大家看第四处哄笑。
生: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教师播放配套的电影视频2分钟,给予视觉强烈地冲击。)
师:大家请注意视频中孔乙己此时摸钱的动作,已由先前的“排”变成了“摸”,并在“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中定格,用手“走”,用这种反常的搭配写出其悲剧。面对这样的孔乙己众人的反应又如何呢?
生:孔乙己刚到店时是“全没有人”,但接着是“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
师:孔乙己是一个当时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行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笼上了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至于类似的看客,鲁迅在《藤野先生》中也出现过。屏幕出示链接资料: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鲁迅《藤野先生》
师(屏幕出示):鲁迅笔下的“看客”——
旧中国末世深陷在封建统治思想、秩序的重压下,麻木、冷漠,没有一点儿生气和活力;他们对孔乙己的态度,表明他们精神的空虚、无聊。封建社会病态暴露无遗。由此可以看出封建社会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必将崩溃。这就是当时的时代背景。鲁迅多次抨击这种看客心理。
师:孔乙己自己能看清自己吗?请找出依据。
生:看不清。从孔乙己不肯脱下长衫,满口之乎哉也,以及那些“窃书不能算偷”的类似狡辩与动作,可以看出孔乙己还是生活在自己的读书人的幻想世界中。
师:作者又是如何看待此人物的?
生: 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善良而又无能,可怜而又可气,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师:所以作者对其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屏幕出示:二、分析孔乙己“大约”死了)
师:大家找一下相关的证据。
生1:关于孔乙己的信息,大多来自侧面了解。如第5小节:好吃懒做不肯自食其力;第10小节: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腿丧失劳动力。所以推断“许是死了”。
生2:从12、13节中,可以发现已是长久不见孔乙己了。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大家可以从时间词入手考虑。
生:自此以后——到了年关——到中秋——到第二年的端午——到中秋——又到年关——到现在“终于”没有见,推断孔乙己“大约”死了。
师:从这里也可见其悲剧,连死也没人知道,也不知死在何处?这就是一个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归宿。
四、今眼再看“孔乙己”
师:大家已经了解了孔乙己的命运及悲剧的根源,但是你们知道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吗?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的前夜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一篇小说,鲁迅先生后来亲自将它译成日文。《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生活。
师:同学们,孔乙己在当今还有其现实意义吗?生活中还有类似孔乙己这样的人吗?
生:有。
师:这就是小说的现实意义。孔乙己不知局限于中国封建社会。今天,从东方到西方,多少人是根据自己的思想、理想、幻想或价值观而生活,而他们自己又不了解或醒悟他是生活在梦幻中,他生活着的社会根本不能容纳像他那样的人。这样,我们更能感受小说的意义的丰富,而且具有很普遍的世界性意义。鲁迅的《故乡》以家为缩影,人物事件发生在房屋内,而鲁镇以大门敞开的酒店为焦点,悲剧就在街边的柜台旁产生。表面是在咸亨酒店,其实反映的是整个鲁镇,甚至是旧中国的缩影。
(屏幕再次出示先前的板书,并出示咸亨酒店——鲁镇——旧社会)
师:大家可以根据屏幕上出现的板书来探讨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教师趁机引出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可谓是水到渠成了。)
师:这就是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这里涉及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五、另眼假想“孔乙己”
师:孔乙己生活在众多“看客”的哄笑声中,同为读书人的何大人与丁举人又如两把利剑直刺孔乙己,封建科举制度犹如一把大刀悬挂在头顶,孔乙己是封建制度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最终以悲剧收场。
(屏幕出示对孔乙己的评价)
孔乙己是一个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叶圣陶
孔乙己是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 ——李再复
师:请发挥你的想象,另眼假想“孔乙己”,请任选一题完成。300-500字。
1. 假如孔乙己考中了进士……
2. 假如孔乙己没有偷丁举人家的东西……
3. 假如孔乙己自己脱掉了长衫……
4. 假如孔乙己打折的腿好了……
师:请大家完成后发入邮箱:lcw7093998@126.com.(下课。)
教后反思
众“眼”相“看”孔乙己
——我教鲁迅的《孔乙己》
《孔乙己》现被编入人教版九下第二单元第5课,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白话小说,也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
4月24日,越城区初中语文主题教研暨150学时研修“‘语言知识’在文学作品中的实践途径探索——走进缤纷小说”在鉴湖镇中学举行。本着对课堂的挚爱,抱着与教师共同探索的心理,笔者与鉴湖镇中学的周士莲老师分别执教了《孔乙己》与《我的叔叔于勒》。
如何重读经典?如何渗透小说的语言知识?如何探索适宜的实践途径?这些都是一度纠结在我脑海的问题。最后我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一、抓住独特的“叙事结构”“变换视角”设计主问题,挖掘小说人物丰富性
《孔乙己》,这篇鲁迅先生生前最为看重的小说,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叙事结构”,钱理群先生称之为“看/被看”的叙事模式。对于这种叙事方式的选择,钱先生认为:“形成了小说三个层次的‘被看/看’结构:先是孔乙己与酒客、掌柜之间的即小说人物之间的‘被看/看’;再是‘叙述者’(小伙计)与‘小说人物’(孔乙己、酒客、掌柜)之间的‘被看/看’;最后是‘隐含作者’与‘叙述者’、‘小说人物’之间的‘被看/看’。而实际上‘读者’在欣赏作品时,又形成了‘读者’与‘隐含作者’、‘叙述者’、‘小说人物’之间的‘被看/看’。”
基于这点,笔者在第一个环节设置了初读课文说感受:
在________,我从________眼睛中,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一个孔乙己。
此时,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一只眼睛,中间为孔乙己,周围分别是喝酒的人、掌柜、我(小伙计)、孩子,以及外围的何大人及丁举人。接着分组让学生分别以不同人的身份看孔乙己,揭示出孔乙己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学生通过不同的言语层面,从关键字词、句、段分析孔乙己,从不同人眼中看到孔乙己的死要面子、好吃懒做、穷酸潦倒、 善良、迂腐等性格。
我们发现,“喝酒人眼中的孔乙己”“掌柜眼中的孔乙己”“小伙计眼中的孔乙己”“孩子眼中的孔乙己”这几个问题,看似把文本切割掉了,实则是从不同的视角重新打量这个文本,是读者对不同人看孔乙己的冷眼相看,移入了读者自己的体验,重新组合文本,做出自己的价值评判。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独特的叙事结构,领会小说的主题意旨,也丰富了小说的人物。
二、巧用作品的矛盾语激疑置换体验人物的悲剧,进而探究作者的独具匠心
小说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有“陌生感”,作者往往打破惯常化,如把人物“变形”、“加工”。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看,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环境“变形”,即把人物置入特定的背景环境下,在特殊的情景下把人物“打出”常轨,以便凸显人物最为本质内隐的精神心理,如《最后一课》。二是细节“变形”,利用提纯、夸张、白描、写意等手段构造细节,如《范进中举》、《变色龙》。三是语言“变形”,比如《孔乙己》中的“用手走来”、“大约——的确”之类。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摆脱原有的感知定式”获得新颖的阅读感受呢?笔者尝试运用“矛盾激疑——置换体验”,设置的教学环节是:再读课文“看”人物——
思考:这样的人,他的的命运最终会如何?请找出具体的句子。
学生集体找出了“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句子,鲁迅运用了他特有的“非语法性”修辞手法,揭示了孔乙己的命运。接着分别探究:请你找出具体的句子来佐证:1. 孔乙己的确死了。 2. 大约孔乙己死了。
首先,分析孔乙己“的确”死了。让学生思考:找出文中证明孔乙己存在价值的句子——“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从而发现孔乙己的存在价值似乎只是一个“被看者”的角色,是一个多余人。接着引领学生从他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性格悲剧等角度切入剖析。
接着,分析孔乙己“大约”死了。提示学生“大约”可以从侧面了解到的孔乙己情况,尤其是第10小节中说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腿丧失劳动力,推断“许是死了”。也可以时间推移的角度入手分析:自此以后——到了年关——到第二年的端午——到中秋——到现在“终于”没有见,推断孔乙己“大约”死了。可见其悲剧,连死也没人知道,也不知死在何处?这就是一个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归宿。因为不是自己亲见,因而推断“大约”已死了。
三、借助关键字词替换还原比较凸显人物性格,渲染场景氛围揭示小说主题
“词汇”是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的总称。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文学体裁,必须用不同的词汇恰倒好处地描写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使诸多人物的音容笑貌、性格特点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1. 读虚词。“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一到店,所有的人便都看着他笑。”“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一个“便” 读出孔乙己“多余人”的身份。“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几个“又”写出了孔乙己备受折磨的境况。
2. 关联词。“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只有……才……”写出长衫主顾的身份的唯一性。“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这里的“只有……才……”写出孔乙己是众人眼中的唯一可以取笑的另类。
3. 省略号。“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里的省略号写出了孔乙己理缺词穷的无力狡辩的矛盾心理。“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的?”“不能写吧?……我教给你,记着。”省略号写出孔乙己希望有人听他的那份渴盼与主动教人的热情。“这……下回还清吧。”“跌断,跌、跌……”省略号定格了孔乙己最后出场时死撑面子的可怜与可悲。小说中连声音都具有象征结构,具有丰富的联想力,它是让人听见后再去感受其内涵。
4. 看反复。掌柜的四次话,每次只有一句,而且关心的是孔乙己欠下的十九个钱:“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一直到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才停住那句话它虽然简短,但对穷人来说,比子弹还可怕,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
四、截取视频片段呈现相关画面还原真实场景,设置情景另眼假想人物遭遇
小说四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一处是第四段,一处是第六段,一处是第八段,一处是倒数第三段。四次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的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很开心。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这里第一处及最后一处的哄笑,截取相关的视频在课堂播放,体味孔乙己对钱由“排”到“摸”,被众人哄笑的可怜模样,最后“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旧中国末世深陷在封建统治思想、秩序的重压下,麻木、冷漠,没有一点儿生气和活力;他们对孔乙己的态度,表明他们精神的空虚、无聊。封建社会病态暴露无遗。由此可以看出封建社会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必将崩溃。这就是当时的时代背景。鲁迅多次抨击这种看客心理。
最后设置题目:请发挥你的想象,另眼假想“孔乙己”,请任选一题完成。300-500字。
1. 假如孔乙己考中了进士……
2. 假如孔乙己没有偷丁举人家的东西……
3. 假如孔乙己自己脱掉了长衫……
4. 假如孔乙己打折的腿好了……
面对一个文本,学生读什么?怎么读?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始终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那么具体面对一篇小说,学生读什么?怎么读?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一堂课如何“随文而教”适度的语言知识?哪些知识是有效的?用什么途径去落实?这些都需要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专家评说
在借鉴中生长自家教学智慧
汲安庆
(大理大学文学院教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福建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
刘春文老师执教的《孔乙己》,以“看”为课眼切入教学设计,感悟人物看与被看的关系,同时渗透小说文类知识,完成小说主题的探讨,有尺幅千里艺术效果,立意不俗。设计有语文课程视野——提到了“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也有立足文本类性的自觉——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小说的语言知识,这便与就教材教教材,将小说、散文、诗歌的类性特征一锅煮的现象,彻底划清了界限。
但是,将文本定位为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明显带有社会历史批评和伦理批评的色彩,很可能遏制学生对小说题旨的多元而深度的阐发。谈正、侧面描写、白描等手法时,并未触及小说的篇性特征——独特的形式秘妙,比如“笑”这一草蛇灰线,形象塑造中虚实相生的结构艺术。
从课堂设计的目标来看。所有教学目标均指向了形式秘妙的揭示,作者言语表现智慧的体悟,强有力地守住了语文的体性。“三维目标”没有被生硬切割,做做摆设,而是更高明,更个性地融入上述目标,体现了教者独特的语文教学智慧。
凡是好的导入,应该是“引桥”或“引线”,不论是情趣唤醒,想象开启,还是思维引爆,都能让学生比较迅捷、顺利地进入教学内容的核心。刘老师也有此追求,但整个过程比较“绕”。建议让学生先谈谈对小说《孔乙己》的了解,再趁势扼要“点出”相关史料或资讯(如在小说史上的地位,鲁迅本人的评价,孔乙己形象的价值,乃至虚构的环境化为风景名胜的神奇),不断刷新学生的眼光,使他们的认知贴地飞翔,岂不更好?
整个设计围绕“看”这个课眼,刘老师大体是按“人物形象的看(含孔乙己的自看)→作者的看——我们的看”这一线索经纬教学的。这是教学的意脉,更是教者审美认知不断深化与突破的标识。没有深度的生命融合,扎实的文艺理论素养,灵动的教学智慧,难有如此高屋建瓴、纲举目张的大气设计。
浑然天成地贯彻了扶放结合、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提供句式让学生自由地替人物形象立心、立言,及时地引入相关史料升华学生的认知,由人物形象的历史价值谈到现实意义,再回归到对小说文类特性的感悟上,由浅到深,总分结合,让人不时有柳暗花明的阅读惊奇,较好地体现了新型的知识观——知识技能的本质不在于其确定性,而在于通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建构新的意义。
无处不在的精致化的追求。无论是掘进式的思维推进(如三大环节的确立、探究题的选择),还是扇面式的思维打开(如从社会环境、人物关系、性格悲剧三个层面来分析孔乙己“的确死了”),抑或跳脱式的宏观审视(从写作背景、现实意义、小说主题、小说概念四个层面切入),甚至连电影视频播放孔乙己“排”“摸”的不同镜头,以烘托悲剧氛围,揭示灵魂秘密的细节都能考虑到,体现的正是教者精密而深邃的审美考量。有了思维的精致化,教学的深刻化、扎实化、个性化才会有充分的保证。好课如精美的文章,就是这样炼成的。我们渴望平等对话、深度沟通、化育裕如,教学能永远在“和易思”之境中徜徉,与学生共同享受精神生命拔节的欢愉,可如果缺少了精致化的追求,一切都无从谈起。黑格尔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一个面对自然美只知道喊美呀美的人,还是个野蛮人。”[1] 文本解读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没有精致、深入、独到的阐发,对“美点”的欣赏永远只能停留在人云亦云的“美啊、妙啊”层面。这样的野蛮人还少吗?
不过,在涉及人物形象分析、背景介绍,现实意义的界定时,刘老师的某些结论还是有失偏颇的。比如,认为人们对待孔乙己的麻木、冷淡态度,表明了“精神的空虚、无聊,封建社会病态暴露无遗”,这其实在无形中否定了鲁迅对人性劣根解剖、鞭挞的普世价值,超越价值;认为孔乙己“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善良而又无能,可怜而又可气,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却忽略了孔乙己身上“书痴斗士”的特质——善解人意,也知晓人情练达,为何执迷不悟地对书一偷再偷?只要抛弃“之乎者也”,脱下破旧的长衫,就可以轻松将嘲笑扔到十万八千里之外,为何苦苦坚守?这里不正有鲁迅塑造的精神斗士的影子吗?鲁迅有意识地设置这一“个体象征”,正是为了突出孔乙己与异己环境的对抗,以及鲜活生命力被凌迟的悲剧命运[2]。
最后的作业:另眼假想“孔乙己”。此处设计等于是引领学生跳出文本看孔乙己,或者说是以另类的方式还原小说的创作秘妙——鲁迅在其《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就说过必须知道“不应该那么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有学者考证过,孔乙己有两个原型人物:一个叫“四七”,喜欢喝酒,抽鸦片,但能写得一手好字。经常穿着破旧肮脏的竹布长衫,头上歪戴瓜皮帽,到处游荡。好骂人,却经常被人打。一个叫“亦然先生”。迫于贫困,只得以卖烧饼油条为生。因不肯脱下长衫,又不愿意大声叫卖,只好跟随别的小贩后面。人家吆喝一次,他低叫一声“亦然”。可是到了鲁迅的笔下,抽鸦片、好骂人,卖烧饼油条等形而下的生活化特征全部被剔除,一个劲突出的正是人物对书鸦片般的痴迷,对长衫、“之乎者也”话语系统命根子般的保护和坚守,其实就是别样地表现在屈辱中以笑当哭的斗士品格,刘老师的第2、3两问恰好命中了作者的写作匠心,精妙至极。奇怪的是,在文本解读的时候,刘老师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将作业指向写作,不仅可以深化对文本意蕴、形式秘妙的理解,也可以使占有式阅读有效地转化为存在式阅读。
纵观刘老师的这篇教学设计,显然受惠于钱理群先生对鲁迅小说结构的分析——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切,体现在《呐喊》《彷徨》里,就“演化为‘看/被看’与‘离去-归来-离去’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3] 以之为“课眼”,分析人物形象、情节、环境,以及基于其上的人物形象现实意义探究、小说类性特征认知,还有作业中对小说情节的重新假定,莫不是受“看/被看”结构模式启悟所作的个性化开掘。将抽象的文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生产力,并借势发展自我的思考,当然是一种创造。就像韩少功的小说《马桥词典》得力于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启示一样,借鉴的是词条形式,创造的却是对中国知青生活的独特表现。刘老师的跨领域打通、化用和发展,使教学设计脱胎换骨,新意郁勃,亦然。
在借鉴中生成自家的教学智慧,也表现在独特的板书设计上。那放大的眼球,既可视作麻木庸众的窥视之眼,亦可视作孔乙己孤独而绝望挣扎的象征。将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何大人、丁举人的冷观视为两把利刃,令人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凌迟”一词。其实,每个人嘲笑的目光都是一把刀,在无情地宰割孔乙己的尊严、自信、锋芒,乃至善良。这与文本的深层结构高度一致——小说中,孔乙己的肖像描写,只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带有轻伤的孔乙己,一次是被丁举人打残后的孔乙己。可是,如果将年轻时代,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孔乙己形象,与在贫穷、伤残、饥饿中凄惨离世的孔乙己形象在召唤结构中还原出来,一个鲜活的生命力是如何遭遇凌迟而逐渐走向萎缩与衰亡的,不就一目了然吗?刘老师在传统的观念“吃人”中,发现了目光“杀人”,颇有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创造之妙,只改动了唐代江为诗句中“竹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一个字,便满篇生色,境界自出。事实上,在播放孔乙己“排”“摸”不同镜头的时候,刘老师也触碰到了“凌迟”这一凉薄而残酷的现实,只是未能定格,做足文章罢了。
刘老师教学设计中的创造,还表现在对小说“悲剧”基调的把握上。在传统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认知之外,她看到了孔乙己的善良,固守读书的人的身份,有自己的理想、幻想等特点,并认为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是“暗示悲剧”;人们无聊的逗笑和取乐,是以乐境写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确是忠于自我的细腻而独到的体验。
为什么这么说呢?抓住孔乙己的酸腐、邋遢、狡辩、之乎者也等,以为这是鲁迅的讽刺,将之上出喜剧色彩的现象太多了。这实在是荒谬至极!亚里斯多德早就说过,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坏不是指一切恶,而是指丑,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4],可是我们读《孔乙己》会没有痛苦吗?伯格森也认为,喜剧中的笑“是一种惩罚,也是一种警告,使可笑的人觉得自己笨拙,加以改正”[5],可是孔乙己受到嘲笑改正了吗?读《孔乙己》,如果真发笑,也是一种“带泪的笑”。这即使不从生命力被凌迟的潜在结构中看出,也可从结尾处作者对孔乙己凄凉景象的工笔细绘中见出,这是体现了悲剧精神的——引起怜悯和恐惧,更何况鲁迅明确说过他是将孔乙己作为一个“苦人”形象来塑造的。刘老师从“看”字切入,揭示庸众与孔乙己的感情错位,还原人物残忍的内心深层,以及孔乙己的物性处境与命运,是契合文本的悲剧性内核的。
当然,教学设计在某些认知和细节处理上尚有火候未到之感。不过,这难掩其间充盈的创造气象:扎实而灵动,大气而饱满。如何在借鉴中创造,刘老师的这篇教学设计对我们颇饶启发。
【注释】
[1]王建疆.修养·境界·审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4.
[2]汲安庆.当鲜活的生命遭遇凌迟——试析孔乙己形象中的象征内涵[J]语文教学通讯(B),2011.5.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0.
[4][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4.
[5]朱光潜.谈美书简·谈修养[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5.1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