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跃教授执教《风筝》:名师语文课初中卷

马跃教授执教《风筝》:名师语文课初中卷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名师档案马跃,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安徽省合肥市海顿学校校长。而这其中的“过渡难”一直是困扰着我们的学生、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的老大难问题。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本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但对于其体裁一直有争论。兄弟俩对风筝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马跃教授执教《风筝》:名师语文课初中卷

名师档案

马跃,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安徽省合肥市海顿学校校长。安徽省第九批特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工作室首席负责人,合肥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曾14次获得县(区)级及以上表彰奖励,并被授予“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曾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0余篇,出版教育教学专著《行吟思语》《晨诵晚读:初中语文读本》《资源型学案》等共6部,与他人合著《初中作文教学实用课例》《中考语文系统总复习》等计5部,出版个人散文集《听风闲语》,辅导学生作文发表(获奖)100余篇(次)。多次入选安徽省教育厅“特级教师讲师团”、安徽省人社厅“高层次专家服务团”,深入皖北、大别山等地巡回讲学。

教学中,一直倡导并坚持“上朴实、本真的语文课,上学生能听懂、易接受的语文课,上能打好学生基本功底的语文课,上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决不把简单的事情办复杂,而力争把复杂的课文上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让学生学起语文来感觉有那么一点头绪,让老师教起来感觉有那么一点抓手。在看似平静而又平淡的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用老师对语文的激情、读写的素养,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教育名言:“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这样说:无愧于学生,无悔于自身!”

背景描述

这是刚进入初中的第一学期。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刚入初中,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学习的压力、方式方法,都处在一个急剧转变的过程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中。而这其中的“过渡难”一直是困扰着我们的学生、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的老大难问题。学生的年龄偏小,认知能力还较弱,大多还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中。而鲁迅的文章,一向以思想深邃、语言犀利而著称,成人理解起来尚有一定的难度,更何况这样一群还未“开窍”的七年级学生呢?所以,在七年级刚入学的时间段内,就来学习鲁迅的文章,肯定是有难度的。当然,任何一篇文章,你都可以不求繁冗地讲深讲透,也可以有所选择地明其要义,点到为止。这就在于讲述者选择与舍取的功夫了。师者在讲授此文时,不能讲深,只需抓住事件所描写的生活表面,再适当触及作者的生活之悟与社会之思即可。

本节课,是在教室里上的一堂常规课,而且还是备过课之后的“一遍成功”。没有老师的听课,也没有任何评委或专家,更没有经过反复打磨,完全就是再普通不过的常态课。本人最反对那些“作秀课”“打磨课”。每一节课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不完美之处,总会是一节“遗憾课”,你只要认真准备了,而且用心去展示了,你的这一堂课就是“你自己的”了,长此坚持下去,终将会是“有你自己特色的课”。

教学设想

语文基础知识是初中每堂语文课都不应放松的,打好基本功需要长期坚持。

精美的文章不能少了读,这是语文学科的独特之处,也是魅力所在,所以要尽可能地挤出时间边读边赏,上出语文味。

事件的梳理是在引导之下共同完成的,使得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与把握。

生动精彩的语言描写、饱含真情的语言表达,当然需要带着学生一起欣赏。

鲁迅的文章博大精深,数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加以适当点拨与启发。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

2. 朗读课文及多角度理解主旨。

3. 获得“人生需要反思、自省”的启迪。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主旨——童趣值得尊重;精神虐杀的可悲;自省精神的可贵。

【教学难点】

个别深刻而又隐晦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读中悟;导中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 从小品《不差钱》中关于人生“痛苦”的幽默之语说起,再讲到一些逃亡已久的罪犯被逮到时如释重负般的感觉,导出人生之累在于心累,人生之痛在于心痛,而“愧疚”就是人生中的最大痛苦之一。由此引出本文。

2. 简介作者及文章出处等常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04年入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立志学医,后弃医从文,决心用文学改变国人的精神;1918年5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鲁迅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另有杂文16本,约650多篇。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本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但对于其体裁一直有争论。

二、初读了解

1. 让学生速读一遍课文,初识文本,师强调重点字词。

2. 让学生交流初读印象,可以是对内容的简单概述,也可以是谈初读后的一般感受,或者是在初读过程中产生的疑惑等。在听学生交流时,适当地结合课文做点引入式补充,以帮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文本内容,为下面进一步赏析做准备。

三、再读探赏

1. 师直奔话题:风筝是怎样来的?命运如何?用问题来带动思考,并结合课文进行朗读与欣赏。

(1)兄弟俩对风筝的态度各是怎样的?这样写有何作用?(可找学生朗读第3、4段,然后进行讨论、交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

(2)看作者描写冲突的精彩之笔。(生齐读相关段落或语句,然后提示从哪些方面来分析,再让学生回答,师归纳)

效果——对比渲染,撩动情感,埋下伏笔。

2. 后来的情况又发生怎样的变化?(生齐读第5段,读后思考、交流,师归纳)

(1)省悟——“不幸”(为何说是“不幸”的?)

明确:没有觉悟时觉得一切很正常,而一旦看书明白事理后,因做错事而生愧疚,这便是“不幸”的开始。

(2)省悟——“虐杀”(如何理解“虐杀”?)

明确:是一种心理上的虐待,是一种精神上的虐杀。

3. 事情最终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生朗读最后六段,师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后师总结)

(1)“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一句中,“生”该如何理解?

明确:可能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是象形,即额头上皱纹的具体形状就像“生”字;二是“新的”意思,即新长成的;三是生活所导致的人生愁苦。

(2)“我”想对弟弟做什么?而弟弟又是如何表现的?导致“我”的内心怎样?

明确:补过;忘却;愧疚。

(3)“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如何理解“无可把握的悲哀”?

明确:因对弟弟当年的精神虐杀之错,故想得到他的宽恕,可他却忘记了而让“我”无法得以补过而释然,所以那种悲哀的心情就不可能摆脱掉,会时不时地冒出来,也就“无可把握”了。

(4)“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该如何理解?

明确:既指真实的冬天那种寒冷、肃杀的环境——这是客观的现实环境;又指虐杀者因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却未觉悟而让人痛心,这样会助长虐杀现象的发生,助长病态社会的形成,作者为此感到痛心——这是作者的主观心理环境。

4. 回首再读前两段,理解其中的“惊异与悲哀”。

明确:为冬天放风筝而“惊异”;为过去对弟弟造成的精神虐杀而“悲哀”。课文的总起,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四、咀嚼感悟

1. 师在前面详细探赏的基础上,对整个事件的过程再做提纲性概括,形成整体印象。

明确:制作—踩踏—省悟—愧疚。

2. 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主旨,讨论、交流后师归纳。

明确:童趣值得尊重;精神虐杀的可悲;自省精神的可贵。

五、心灵私语——做“有知”人,勿制造心中的“风筝”

同学们,鲁迅先生的风筝之痛,让我们惋惜,但在生活中,我们都有可能在无意之中制造着同样的痛,只不过现在的我们还没有像鲁迅那样无意当中一下子“觉悟”罢了。难道不是吗?母亲在百忙之中接送你,你却嫌其在身边监视而没有好脸色;一段时间冷战之后,母亲为你送上一杯热茶,主动想与你亲近而你却甩下一句“不需要”且看都不看一眼;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母亲走到你身边想与你交流,你却把门重重地关上……这些,你可能会有十足的理由为自己辩护,但你看到了父母被你抢白后的无奈、被你斥责后的尴尬、被你冷漠后的苦楚了吗?他们做错了吗?没有!那是只有父母才会有的真情与真心啊!即使被你伤害,他们也只是让血在心里滴,让泪在暗地里流。假如有那么一天或那么一次,你陡然明白了过来,一定也会像文中鲁迅先生那样的“不幸”,你的心也会“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亲爱的同学们,学过此文,愿你们不要再拥有这悲哀的“风筝”。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字词积累。

2. 完成书后练习一。

3. 反思自己心中的风筝之痛,并把它写出来。

附板书提纲:

课堂实录

师:记得小品《不差钱》里有两句经典的台词,一句是“人活着钱没了”,还有一句是“人死了,钱没花掉”。其实在我们的人生中,最让人痛苦的和金钱没有关系,最高层次的痛苦其实是源自人的心灵。所以,有一句经典名言:“哀莫大于心死。”(板书)人生当中最痛苦最悲伤的事情其实是源自心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一个让人心中充满悲伤的风筝。《风筝》的作者鲁迅是著名的文豪,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选自他的散文诗集《野草》。我们知道,散文诗一般既具有散文的形式,又具有诗的语言。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同学们能感觉到这更像是一篇散文。同学们在课外应该都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想找一位同学对这篇文章进行简要的概述。

生:在20多年前,“我”毁坏了弟弟的风筝,20多年后,“我”为这件事感到十分悲哀,想得到弟弟的宽恕,弟弟却不记得了,“我”没有得到宽恕,内心深处十分沉重。

师:请坐。这篇文章讲的是20多年前,围绕着风筝弟兄两个产生了矛盾,导致“我”历久难以释怀。有几个地方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一个生字,三个形似字,还有一个成语。看第一个字(板书“虐”),这个字读什么?

生:nüè。

师:嗯。这个字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字下面的部分容易写反。

师:这个字书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关键是下面这个部位平时我们习惯开口向左,顺势,这个字开口反而是向右,不要写错了。读nüè,虐待。下面这三个形似字,读音我已经给了,都是jüé,诀别,解决,抉择,读音相同,但是这三个字的写法不一样,很容易混淆。今天我在此提醒同学们,第一个“诀别”,应该是言字旁的诀,与人告别。第二个“解决”,是我们最常见的一个字。第三个,我们现在并没有使用太多,“抉择”,提手旁。这三个字请同学们注意辨别,特别是“诀别”,这一课出现了,以后我们也会经常使用。最后一个成语“苦心孤诣”,“诣”的读音希望同学们特别注意,这个字读yì,不要读成zhǐ。它是什么意思呢?苦心孤诣,费尽心思地钻研或经营。我们可以用另一个成语来解释它,挖空心思。费尽心思、挖空心思地钻研或经营,叫“苦心孤诣”。下面我们进入这篇文章的赏析部分——再读探赏。首先,这个风筝是怎么来的?风筝的命运如何?这是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问题。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给我们读一下第3、4自然段。

(一生朗读)

师:好,请坐。刚刚这位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这两段,这两段介绍了风筝的来历以及它的结局。找一个同学来概括一下风筝是怎么来的,结局是怎样的。

生:风筝是小弟弟偷做的,瞒着“我”,风筝的结局是“我”发现小弟弟偷做风筝,“我”把风筝毁掉了。

师:请坐。原来是“我”的小弟弟非常喜欢风筝,还偷偷地制作了风筝,但是最后因为“我”非常厌恶风筝,把弟弟偷做的风筝给踏扁了,损毁了。这是我们的问题:风筝是怎么来的?命运如何?刚刚这位同学两句精炼的话可以作为我们的解答。(投影:喜欢放风筝的弟弟偷偷制作,被我踩踏损毁)第三个问题,风筝这种写法就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投影:写作上有什么作用?)

生:我觉得这段描写概述了整个事件的经过,开启了后文,并为后文点明我心中的情感做了铺垫。

师:好,请坐。哪位同学再来补充一下?

生:风筝是全文的线索。

师:写小弟弟和我对待风筝的态度,运用了什么手法?(www.zuozong.com)

生:对比。

师:对。我对风筝的态度是“嫌恶”,嫌弃它厌恶它,而小弟弟却非常喜欢风筝。这种对比的手法就全文来说是为下文写冲突做铺垫。弟兄俩有矛盾,产生了冲突,作者具体描写这个冲突的过程非常精彩。我们来看一看他是如何来描写冲突的,可以从下面三点入手:首先从神态方面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我们刚刚阅读的部分,分别勾画出描写“我”和小弟弟神态方面的词语。

生:描写弟弟神态的语句是:“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描写“我”的神态的语句是:“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师:你把具体的语句找出来了,我刚才问的是能否找出关键的词语,请听清我的问题。

生:描写弟弟神态的词语是“惊惶”“失了色”和“瑟缩”,描写“我”的神态的词语有“恍然大悟似的”“愤怒”“傲然”。

师:刚刚两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弟弟的神态,有以下几个关键词:他是瞒着我偷偷地制作风筝的,我突然闯进屋,他的神态是“惊惶”“失了色”,脸都变了颜色;当“我”把这个风筝损毁后,他是“绝望”的。相对而言,当知道弟弟在偷做风筝时“我”异常愤怒,气冲冲地跑到小屋子里来,而且毫不客气地把他的风筝给损毁了,最后像一个得胜者一样“傲然”地离开了这个屋子。看看这个对比,神态描写的精彩之处。文学的描写往往就是那一个词,陡然生色。紧接着第二个方面的描写——动作描写,也很精彩,也请同学们找出关键词。

生:描写弟弟的动作有“坐、站了起来、瑟缩着”。描写“我”的动作的词语是“伸手抓断、掷在地下、一踏扁了”。

师:如果再精确一些呢?

生:描写弟弟的词:“坐在小凳上”的“坐”,“站起来”的“站”。描写“我”的动作的词语:“跑、抓、掷、踏、走”。

师:跑向小屋的“跑”是“我”进屋的动作,冲突时的动作有这些。(投影:弟——瑟缩)当“我”冲进屋子,他当时吓得都变了脸色,身体在瑟缩着,“瑟缩”能反映他的神态,我们把它作为动作会更好。(投影:我——抓、掷、踏)看“我”当时进来的表现,一气呵成的动作——抓过风筝,往地上一掷,用脚一踏。三个动作一气呵成,显出我当时愤怒异常。在我们平时的作文中,这样的描写我们也要学一学。我们现场来一个小练笔,大家仿照鲁迅先生写“我”和弟弟产生冲突的这一段,来描写一个精彩的动作片段。

(学生练笔并抽样展示)

生:我看到弟弟正在玩玩具,就把它抓过来,双手一掷,气愤地扔出屋外。

师:嗯,你是在仿照鲁迅的动作。

生:他们点开了船,纵身一跃,将竹竿向桥石上一磕,船便如箭一般地窜了出去。

师:嗯,这是一个开船的动作,可以看出来你阅读的文学作品很多。小片段的练习应尽量使动词运用得准确、传神。这项暂时到此,我们来看一看故事接着发生了什么。我们找一位同学朗读第5自然段。

(生读第5自然段)

师:请坐。这一部分可以看作是故事的转折,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我”不幸看到了一本讲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我”对弟弟顿生愧疚感。

师:嗯,你刚刚说到一个词“不幸”,也可以说作者以前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他认为是对的,对小弟弟的管教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若干年后他看到了一本书,从书上知道儿童的天性就是如此,他一下子醒悟了,感觉自己做错了。为什么说他“不幸”看到了一本书?同学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包括我们老师也是这样,在教育生活中,可能我们做了很多事情,我们当时都认为自己做得很对,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回过头来,突然发现那件事情做错了,从此内心就会有一种自责感、内疚感,那就是“不幸”的开始,就是“不幸”。事情最终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看最后的段落。×××,接着为我们读。

(生朗读)

师:读得很好,情感、语气、语调把握得很到位。我们用精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最终结果,我们可以仿照这样的词,我已经给你们做了一个概括。(投影:补过)首先就作者而言,他感觉自己做错了一件事,所以这时他就想着怎样来弥补自己的过错,就是“补过”。后面还有两个空,同桌间讨论并补全答案。

(生交流)

生:我觉得第二个空填“忘却”。

师:谁忘却?

生:“我”的弟弟。

师:“我”的弟弟忘却。“我”想弥补过错,当“我”跟弟弟见面时,谈及当年的事情,看看他是否能原谅自己,可是弟弟却怎么样?忘却了。(投影:忘却)那紧接着呢?

生:紧接着,因为我并没有得到宽恕,所以“我”的心永远都是沉重的,转化为了愧疚。

师:请坐。弟弟忘却了,“我”想得到弟弟一句宽慰的话,但并没有得到,所以“我”内心里的自责、后悔的心情仍然没有得到释放,所以“我”的心还是在“愧疚”。(投影:愧疚)后悔、自责、内疚,这正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假如弟弟已经原谅他了,可能他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心情,也就不会写这篇文章了。我们再来回看文章前两个自然段,我们来理解一句话。

师:(朗读前两个自然段)这是课文的开头两段,这里面有一句“我感到惊异和悲哀”,我在北京放风筝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应该能够理解课文中的这句话。

生:“惊异”是惊异北京冬季放风筝,而“悲哀”是因为过去毁坏了弟弟的风筝,对他进行了精神上的虐杀,一看到风筝就回想起了这件往事。

师:请坐,应该说理解得很到位。一般我们能看到放风筝的季节是春天,而作者却在北京的冬天看到有人放风筝,所以他感觉很惊异。在北京的冬季看到了别人放风筝,勾起了他对儿时一些事情的回忆,那就是当年对弟弟的精神上的虐杀,因而感到悲哀。(投影:因在北京的冬天看到有人放风筝而感到惊异,因自己对弟弟精神上的虐杀而感到悲哀)这种虐杀就是在人的心理上、思想上对一个人造成的扼杀。全文我们已经赏析完了,这篇文章我们把它定为散文,我认为是再合适不过了,这里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去赏析,有的很精彩,有的很深刻,下面有几句话想和同学们一起来理解。首先第一句:“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这里面“生”该怎样理解?

生:我觉得“生”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脸上的皱纹是新生的,第二层是生活非常艰苦,非常困难。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我觉得也是作者饱经社会炎凉的标记。

师:哦,一种标记,就是体现在皱纹上。好,请坐。人到中老年后皱纹爬在脸上,额头上的皱纹是一条一条的,眉头可能有竖纹,所以“生”可以看作是皱纹的象形。另外,也有“新”的意思,刚出生的、新产生的,额头上爬着很多新的皱纹,还可以理解成是生活劳累所导致的。我们再来看第二句话:“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呢?

生:作者看到风筝觉得很悲哀,想到了以前的事情,自己是无法控制这种悲哀的,所以说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生:“我”做错了事情,而弟弟却忘了,“我”的心得不到宽恕,时时会想起,所以这种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师:“我”做错了事情,想得到弟弟的原谅,让自己的心情能得到抚慰,可是弟弟忘记了,这种悲哀永远在“我”的心里,忘不掉,它时不时地会跑出来,所以说是“无可把握的悲哀”。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无法弥补与释然,那种悲哀的心情得不到解脱。第三句话:“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为什么作者想“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为什么会感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生:作者想“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是因为他不想看到风筝。

师:作者不想看到风筝为什么想躲到严冬里去呢?

生:因为一般放风筝都在春天。

师:没错。一般都在春天放风筝,很少有在冬天放风筝的,所以他想躲到严冬里是怕见到风筝。你接着说。

生:作者感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是用自然天气来烘托他当时的心理。

师:作者当时什么心理?能不能进一步解释一下?

(生思考)

师:冬天,寒威冷气,人们面对这样的天气往往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呢?

生:有一种悲凉的感觉。

师:这种悲凉的心境是怎样产生的?

生:“我”对永远无法弥补的错误感到愧疚。

师:嗯,同学们可以想更远一些,看来同学们一时还无法解决。我想一方面是自己的理解能力,更主要的是大家对鲁迅了解得比较少。在此我想给同学们稍微展开一些。鲁迅的文章,特别是杂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看,他的杂文看起来很过瘾,但是也不容易理解,他的文章都含有很深刻的寓意。他往往通过他的文笔对社会、对人性进行揭露和批判,最著名的就是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这篇文章虽然是散文的形式,但也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我”对弟弟精神上的虐杀得不到他的原谅,得不到释然,内心很痛苦。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另一点:小弟弟他有没有一种逆来顺受?当他面对“我”的扼杀,他一点反抗都没有,正是因为他的无反抗,才导致了“我”对他虐杀的存在,直到现在小弟弟还没有醒悟过来,他还是那种态度。我们想象一下,假如现在还有虐杀的现象,因为他的不反抗,长此以往,这个社会的进步就会受到影响,就会产生一个病态的社会。假如我们都像弟弟这样,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很悲哀?当被别人虐杀、压迫的时候,不知道去醒悟,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这才是作者心中感受到的“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我们应该跳出这篇小文章、小故事,它达到的是对这个社会更广泛更深刻的一种认识。

师:好,我们来总结一下。作者想“躲到肃杀的严冬中”是因为严冬很少或没有风筝。“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既指冬天仍有放风筝的客观环境,又指虐杀者因为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仍未觉悟而让人痛心。小弟弟直到现在对这件事情还没有觉悟,这样会助长虐杀现象的发生,助长病态社会的形成,作者因此而内心悲哀。

师:鉴赏完全文,现在我们站在全文的高度来回顾和感悟。全文写的是“风筝”,围绕着风筝这一线索,作者写到小弟弟偷偷制作了风筝,我毫不客气地损毁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读了一本书,明的当年做错了事情,就一直想找机会弥补过错,可是小弟弟忘却了,导致我现在内心无法释怀而自责与愧疚。回过头来,这个故事反映的是儿童的一种天性,反映的是“童趣”,但是因为我的虐杀导致悲哀的产生。这个故事,是否有值得我们思考和感悟的地方?我们可以思考感悟到哪些内容?这也可以看作是文章的主旨。

生:首先,我们要全面了解情况,不能光凭自己片面的想法去对待别人,给人带来精神上的虐杀。

师:对,我们要去调查、体谅别人,不要造成精神上的虐杀。

生:我觉得发生这样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已经发生的事情要善于自我反省,不要固执己见、一意孤行。

师:没错,我们要学会不断地反省自己。 好,我们来概括一下:第一个,童趣值得尊重,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去扼杀它;第二个,精神虐杀的可悲;还有,自省精神的可贵。也许还有其他更多的理解,我想这三点是最主要的。同学们,鲁迅先生的风筝之痛让我们感觉很遗憾,但是我们自己有没有“风筝之痛”呢?我想有,也许我们现在还没有像鲁迅那样突然醒悟过来。可能在我们的生活中会发生很多事情,比如:父亲每天在百忙之中接送你,你可能会嫌他老在自己身边而不高兴;母亲想结束你们母女的冷战,有一天她泡上一杯热茶端到你的桌前,你却甩下一句“我不要”,头都不抬一下;也许你期中考试考得不理想,父母亲想找你聊一聊,可是他们还没有进入你的房间,你把门反锁了……你们可能有十足的理由认为你们做得非常对,可是你们看到父母被你们抢白时的那份无奈了吗?你们看到父母被你们斥责之后的尴尬、被你们冷漠后的苦楚了吗?即使受到你们这样的对待,他们仍然会耐心、精心地照顾你,那是源自只有父母才会有的真诚和真心啊!即使面对你们的伤害,他们也只会让泪在暗地里流,让血在心里滴。我想假如有一天你们突然醒悟过来,和鲁迅一样,你们的心也会很重很重地堕着。同学们,学过本文之后,希望大家在未来的生活中不要再制造你们心中的“风筝”。今天的作业,第一项是反思自己心中的“风筝”并写出来;第二项是积累字词,并做课后练习一。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

教后反思

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学要体现出“语文味”,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也一直这样坚守着。

每一篇文章,都应从总体的高度上去认知它,这样才会透彻把握、深刻领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引导学生一起学会梳理,这是语文老师应具有的耐心与技巧,也是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注意坚持的传统。本文教学中,就抓住围绕“风筝”而演进的事件主线,拎出关键词,再以此展开,衍生出它所透露出的思想、隐含的情感。

难文简教,长文短教,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这也是本人的教学思想之一。鲁迅的文章很深奥,不仅思想深刻,而且在语言上也常出现较晦涩难懂的句子,所以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特别是面对刚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老师讲授时很矛盾,难以取舍——难懂的地方不一定都需要讲,但不讲更让学生糊涂或存疑,而若要讲又不一定能让学生明白,又太耽误时间。在讲解本文的难点时,虽尽力做好了取舍,但许多精彩处也只能是蜻蜓点水般带过,不深不透。

专家评说

寻找深入文本的有力支点

陈玲玲 季 帅

(陈玲玲,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季帅,扬州市文津中学语文教师)

《风筝》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体现出鲁迅散文诗的典型风格:主旨多元,意蕴丰厚,语言深刻。面对七年级的孩子,如何依据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征,引导他们把握文本主旨,领悟深刻内涵,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马跃老师巧妙地抓住“风筝”这个关键词,以围绕“风筝”而演进的事件为主线,带领学生逐步品味文中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这样的教学设计寻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抓住文章的发展脉络,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深入分析文本的过程中,马老师紧紧抓住文中几个关键的词句,形成了几个有课堂支撑力的探究环节,起到了切中肯綮、以少带多、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

一、“精神的虐杀”——冲突背后的文化反思

文章的主体部分呈现的是兄弟之间的一次冲突,而正是由这一次冲突的回忆,作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马老师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精神的虐杀”这个关键词,形成了深入文本的有效支点。

“兄弟俩对风筝的态度各是怎样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马老师以两个具体问题展开,带着学生细细品味文中“我”与“弟弟”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在分析与对比中,学生对“精神的虐杀”这个解读文本的核心词有了充分的认识。

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再深入分析一下“精神”和“虐杀”这两个关键词,则更加能凸显作者在风筝事件背后的文化反思。

“虐杀”虐在何处?何以见得是“精神上”的呢?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的反应。毁灭风筝的原因是“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的嫌恶,于是十岁内外的弟弟就不可以玩。在这里,“我”的心理描写尤为重要:发现弟弟在做风筝,“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折断”翅骨,“踏扁”风轮,“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这场冲突的实质是长者对年幼者的欺凌,是一个长兄以封建家长式的威严摧残着小兄弟放风筝的乐趣,摧残了儿童合理的天性。“我”虽看到弟弟因此番摧残而“绝望地站在小屋里”,“也没有留心”他后来怎样。因为在当时“我”的心中,弟弟有没有受到伤害是不必要去“留心”的。这一场冲突并不仅仅是兄弟间撕毁风筝这么简单的事儿,作者所要呈现的,是对冲突背后封建“家长式”专制行为的一种解剖,而“我”后来顿悟到,自己恰恰正是这种体制的执行者。如果能分析到这一层,学生对下文中作者的反省与自责会理解得更深入一些。

二、“无可把握的悲哀”——深刻的自责与自省

“我”在中年后,回想起自己曾对弟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时,产生了无限的愧疚与深刻的自省,于是内心中感到“不幸”。马老师在教学中关注到了这一点,并带领学生分析了文中作者对“不幸”以及“虐杀”的省悟。在对文章这一部分的理解过程中,马老师带着学生分析了很多关键句,尤其是对“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一句进行了重点品读与玩味。

“悲哀”首先来自于自己对“精神虐杀”的自省与忏悔,“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这一幕永远都萦绕在作者心头,挥之不去,成为一种沉重的“悲哀”。为了摆脱一直压在心头的沉重的“悲哀”,“我”想寻求弟弟的宽恕。可是到头来,他什么也不记得了。一句“无怨的恕,说谎罢了”,表现出自己彻底的绝望,于是“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这便是“悲哀”的“无可把握”。悲哀的“无可把握”,不仅来自于自己无法得到宽恕、无从解脱,更来自于对受害者自己竟没有受害的感觉这一问题的深刻剖解。怀着启蒙主义思想的鲁迅,对弟弟这种深受“精神的虐杀”而又不自知的忘却,深深感到无可奈何的“悲哀”。

马老师紧紧抓住“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一句话,层层深入地追问下去,剖析下去,就又形成了带领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的一个有力支点。

三、“惊异与悲哀”——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

这篇文章从第三小节才开始正式进入叙述,在此之前的两个小节呈现的是作者写文章时的外在景物与内在情感。这两个小节马老师在教学中也给予了高度关注,点出了“惊异与悲哀”这一组关键词。

这两处景物呈现出两种迥然不同的面貌:一是眼前的“北京的冬季”,一是“故乡”的“春二月”。北京的冬季是作者眼前的景致,“灰黑色”“秃树枝”“严冬的肃杀”“寒威和冷气”等词展现出一种阴暗压抑的色调。而故乡的春日,蟹风筝是“淡墨色”的,蜈蚣风筝是“嫩蓝色”的,“杨柳已经发芽”,“山桃也多吐蕾”,“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这一切展现出的是明亮的色调。在这两种反差极强的色调中,我们再来好好品味文中的“惊异与悲哀”:在北京天空看到的风筝,成了“故乡”与“春天”的象征,这给身处“北京的冬季”这样的生存环境、人生境遇的鲁迅以惊异。文题“风筝”是为了突出作者对故乡记忆的温暖怀念,然而结尾处他又“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恰恰是为了忘却“春日的温和”,不复再记起故乡中那一幕“精神的虐杀”,更展现出作者的“悲哀”无法摆脱的万分沉重。

文章在叙述部分的开头与结尾处意味深长地加上了环境描写,首尾呼应,将全文对风筝故事的叙述安置于“惊异与悲哀”的感情氛围之中。

这样的关键词是要对文本深入理解之后才能品味出其中滋味的。马老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将这个开篇的关键词放在了最后讲,以对“惊异与悲哀”这个关键词的剖析作为探究文本的重要支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感情。马老师匠心令人称道。若能在分析这一组关键词时,兼顾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关系,学生对贯穿全文的情感会理解得更透彻。

马老师的教学设计质朴、干净,没有任何花哨的环节,在对文本具体语句实实在在的分析和揣摩中,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最为凸显教学智慧的是,马老师善于寻找文章中含义丰富而又能打通文脉的关键词句。这些词句作为支点串联成富有张力的问题链,撬动起围绕文本语境的课堂师生对话,既使得教学设计更显整体性,又为七年级孩子学习有深度的文本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