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档案
王俊丽,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太原市成成中学初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太原市学科带头人。获太原市首届“升华杯”新课堂教学团体竞赛个人一等奖,并荣获个人一等功,被评为太原市第六批名师。
王俊丽老师多次参与了校内外的各项课题研究,例如太原市教育科学“十五”教育规划“关于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课题研究、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学习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课题研究。
辛勤耕耘二十余载,王俊丽老师在教学中始终努力营造灵动鲜活的语文课堂。在她的课堂里,学生是在真正享受语文学习。在语文课堂这样一个特殊阵地上,她始终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立下中华文化之根。
背景描述
所授课班级是太原成成中学初三1406、1407班的学生。从知识储备方面来看,他们已经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尤其是《小石潭记》《桃花源记》《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等写景散文的学习,便学生对写景散文有了一定的阅读体验和感情积淀。
他们面临中考,学习节奏紧张,学习压力大。从他们的成长过程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来看,他们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虽然有丰富的物质享受,虽然也有对学习成绩的追求,但是距离远大的人生理想和责任的担当还有一定的差距。他们读过《〈论语〉 十则》,明白了“君子”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课外他们读过《大学》,知晓什么是“为人臣,止于敬”。当然,有些道理明白了固然重要,但更需要的是践行。
《岳阳楼记》中利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来抒写作者复杂的情感,阐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这一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范仲淹是在想象自己登上岳阳楼后,激发出自己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作者把悲凉的情感与宏大的视野、壮阔的波澜相结合,只有范仲淹这种有驰骋疆场经历的人才能有这样的气魄。而学生因为受到年龄、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局限,很难理解这一点。
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文言文之前有《陈涉世家》《桃花源记》《与朱元思书》和《捕蛇者说》,之后有《醉翁亭记》。前几篇文章的学习不仅为《岳阳楼记》打下了坚实的文言基础,而且陈胜的慷慨呼号、蒋氏的步步惊心、陶渊明的理想国以及富春江山水的倾诉无不为本篇忧乐观的体悟积累了情感积淀。当然先学习此篇,后一篇《醉翁亭记》中“与民同乐”的理解就显得更为容易,这两篇甚至可以设计比较阅读。
《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虽然冠名为“记”,实际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借题发挥,表现了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旷达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表达了自屈原以来一脉相承的文人士大夫兼济天下的报国情怀。其语言骈散结合,表达方式灵活,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美文,非常值得我们品味和探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及“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即要求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重在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诵读方面,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基于以上分析,预设了两个教学目标: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重要句式。
2. 通过反复朗读,体悟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进而生发出一种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 自主学习法
基于以生为本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收集整理出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2. 诵读品味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余映潮老师也曾说:“朗读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声情并茂的艺术,是体味作品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
《岳阳楼记》的语言极尽音韵之美,不反复吟诵则不能尽其兴;因此,不同形式和多层次的诵读将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
诵读——读出音韵美
品读——读出情境美
畅读——读出人格美
拓读——读出儒家魂
每个层次侧重点不同,任务不同,对文章的体悟也逐渐加深,朗读的情感也逐渐饱满,最后达到高潮。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对照注释,借助词典,通过音频,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查找有关岳阳楼和范仲淹的资料,初步体会范仲淹的忧乐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突破方法
听课文录音并跟读,抄写正确的字词读音,标注停顿处,反复大声朗读。
教学难点
文言字词、文言句式的归类。
突破方法
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点拨疑难,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
播放录音和点拨法相结合。
学法
听读法、朗读法和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音频资料,学习导航设计,PPT课件制作。
学生准备
查找有关岳阳楼和范仲淹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志趣爱好、所属流派及文学成就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铺垫
1. 下发《学习导航》(附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 多媒体播放《岳阳楼记》朗读音频及岳阳楼的风景图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背景铺垫。
岳阳楼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鲁肃的阅军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岳阳楼高三层,下临洞庭,遥望君山,建筑雄伟,气势磅礴。许多文人学士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后,岳阳楼声名益著,与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楚地三大名楼,成为游览胜地。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今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做记,并附上《洞庭湖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二、诵读——读出音韵美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节奏,还应读出语气,感受其音韵美)
1. 默读《岳阳楼记》,标出不熟悉的字词,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同时按照自己的理解用铅笔标出停顿处。
滕(ténɡ)子京 谪(zhé)守 浩浩汤汤(shānɡ shānɡ) 霪(yín)雨
薄(bó)暮 偕(xié) 樯(qiánɡ)倾楫(jí)摧
岸芷(zhǐ)汀(tīnɡ)兰 心旷(kuànɡ)神怡(yí)
2. 听课文录音并跟读,抄写正确的字词读音,校正停顿处,反复大声朗读。
3. 小组内两人结伴互相听读,并互相评价。力求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1)注意读出骈句的节奏美、散句的变化美。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例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注意情感的整体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
记叙的文字,应舒缓、庄重;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恶劣的天气,应该读出愁苦凄楚;阳光灿烂的画面,则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有力。
三、译读——读出情感美
(设计意图:通过译读,理出层次,体会文章的情感美)
(一)引导学生借助教材注释和工具书,边读边译,标出重点词语及重要的文言句式,整理出自己翻译有困难的词语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并针对学生的疑难做适当点拨。
1. 理解、积累文言字词
(1)通假字
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2)古今异义词
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风景。
微斯人,吾谁与归:古,没有;今,微小。
(3)一词多义
和:政通人和(和乐) 春和景明(和煦)
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极: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直通)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4)词类活用
百废具兴:形容词用作名词,废止的事业。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用作状语,在……之前,在……之后。
(5)成语
百废具兴 政通人和 气象万千 心旷神怡
(二)通译全文
1. 学生在行间做批注,尤其注意固定的文言句式以及省略句。困惑处和疑问处可以向组内同学及老师请教,小组长整理组内共同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2. 教师巡视各组,酌情给予指导点拨。
难句翻译示例: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情感,大概会有不同吧?
(4)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
(7)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三)讨论归纳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做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www.zuozong.com)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四、作业
熟读并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附资料:
《岳阳楼记》学习导航
续表
【自主检测】(5分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品读文章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 朗读重在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从而理解洞庭全景雄伟壮观的景象美、洞庭湖的阴晴美、迁客骚人登楼时的悲喜情。
2. 通过畅读,体味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进而生发出一种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文章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通过畅读体味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突破方法
利用想象,补充画面来品读文章;引导学生畅读,读出开阔的胸襟,读出恢弘之势,读出浩然之气,读出一种鼓舞和力量,并通过比较辨微的方法探究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细微差别的探究。
突破方法
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点拨疑难。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
引导想象,引导探究。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音频资料,学习导航设计,PPT课件制作。
学生准备
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品读——读出情境美
品读要求:这一层次的朗读重在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从而理解洞庭全景雄伟壮观之美、洞庭湖的阴晴美、迁客骚人登楼时的悲喜情。
教材解读:文章是客观的反映,同时又是主体精神的体现。范仲淹的审美优势在于他能以想象力构成虚拟的境界,以主体的情感、志气对客观景观加以同化,进行变异,化被动的反映为主动的想象。
但这一点审美优势在范仲淹看来是小儿科,所以只用“前人之述备矣”一笔带过。在他看来,以豪迈夸张的语言把精神聚焦在人物风物上,是此类文章的惯例;而他的审美主体优势不仅凌驾于现实的山河之上,而且凌驾于气魄宏大的话语之上。
1. 重点品读第2、3、4自然段
要求同学们展开想象,再现文中优美生动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
具体任务:每个小组选择一幅画,要求体现洞庭湖的浩瀚无垠、万千气象,抓住总体特征,从雨湖、晴湖、月湖多个角度,从形、声、光、色、味多个方面描绘。
教师提示、点拨:
第3段用“若夫”引出一幅阴冷的画面,写霪雨、阴风、浊浪,看不见日月的光辉,看不见湖边的群山,连船只的影子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到傍晚更是气氛阴沉、恐怖、凄凉,为下文写“感极而悲”渲染气氛。“登斯楼也”句写迁客骚人风雨天观景时的普遍心理。
第4段以“至若”引出一幅晴朗的画面。与上面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照:“波澜不惊”与“阴风”“浊浪”对照,“沙鸥”“锦鳞”与“虎啸猿啼”对照,“长烟”“皓月”与“薄暮冥冥”对照,“渔歌互答”与“商旅不行”对照。一派春光,色调明丽,为下文写“其喜洋洋”营造氛围。“登斯楼也”句写天气晴好时迁客骚人的欢乐所激发的思想感情。
2. 欣赏语言美
美在骈散结合。骈句,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如珠走盘。有音律和谐的对仗,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也有整齐的韵脚,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等,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读来顺畅,听来清晰。
美在炼字。如“衔远山,吞长江”,“衔”形象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不仅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读起来有气势磅礴之感,两个动词形象再现了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如换成“连”“接”,只是客观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不仅比喻形象,一“跃”一“沉”两种意境齐出,相互映衬,用词之妙,令人拍案叫绝。
教师总结:文章再现了洞庭湖的壮美,为洞庭湖又染上了一层壮丽的色彩。
作者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局限,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文章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提高了文章的品位。
这两段分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物一暗一明而心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的对比。悲和喜的表现不同,但本质相同,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的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
二、畅读——读出人格美
过渡语:
同学们,我们通过品读欣赏到了洞庭湖的雄伟壮观和美丽的景色,感受到了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
范仲淹也会随着景物的晴雨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吗?那会是怎样的情怀呢?
大家深入朗读第5段,从中找寻答案。
引导学生体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内涵。
点拨:读出几个问号与叹号的语气和语调。
强调:嗟夫!——应读出感叹语气,感叹什么?对迁客骚人的否定,不敢苟同。
何哉?——设问句,应该读出一种引发更深层次思考的语气。
何时而乐耶?——应读出疑问语气。
教师强调:我们发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与先忧后乐是不一样的,前者说的是宠辱不惊,后者说的是心怀天下,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先忧后乐”的境界要高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读出揣摩语气。
这里“先、后”之后都省略了“于”。
噫!——“噫”字拉长。
微斯人,吾谁与归?——句末声调上扬。
教师总结:这一声叹息,一句疑问,让我们读出了范仲淹的孤寂、悲凉、不甘,也读出了他的劝勉、号召、期待。屡遭贬谪仍然坚守抱负,身处逆境还能心忧天下,这就是范仲淹,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崇高的风骨。是啊,范仲淹不仅是在劝勉滕子京,也在劝勉天下所有人。范仲淹身上充满这种先忧后乐的正能量,他要把它传递给更多的人。我们一起读得再大声些,把这种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此时此刻范仲淹心中的块垒终于借《岳阳楼记》而得到舒解.
第5段“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个“异”字一语中的,推出作者的政治理想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回百转,层层推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情操;是一种道德追求,更是人生的飞跃。这刚劲健朗、积极进取的精神气度将永远受到与时俱进、激流勇进的人的青睐。
让我们再次畅快地读出范仲淹的这一种傲立于天地之间的责任和担当,一种为天下百姓幸福负责的远大抱负吧!
多媒体显示:
天圣七年(1092年),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的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谪离京,三年后才回来。又如,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教师总结:这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融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范仲淹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
最后在雄浑的音乐《英雄的黎明》中学生以畅快淋漓的朗读结束这一环节的学习。
配乐时教师的画外音:都说现在的年轻人是迷茫的一代,我们何尝不迷茫,学习为什么?活着做什么?心灵的被蒙蔽和被物化已经让眼前的景物不再明净澄澈,多少像范仲淹一样的志士仁人早已有铿锵的回答。我们也应做出自己的回答,把得失抛却脑后,把天下装在心中。读出开阔的胸襟,读出恢弘之势,读出浩然之气,读出鼓舞和力量。
过渡语:这是他个人的抱负,也是儒家学者的共同理想。
三、拓读——读出儒家魂
1. 观看《孔子》电影。
2. 积累与本文主题相关的儒家经典名言。
3. 联系现实社会,思考忧乐人生。
完成以上作业后, 结合本文的学习和收获完成一篇题为“我眼中的忧乐人生” 的微写作。
教后反思
每一次的授课犹如一件未完成的艺术品,《岳阳楼记》亦是如此。
优点:
1. 注重诵读,在诵读中提升
《岳阳楼记》的语言极尽音韵美,不反复吟诵则不能尽其兴;因此,不同形式和多层次的诵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整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以诵读为主,以读促悟,而且读分读准、读通、读美三个层次及五个环节,即诵读——读出音韵美、译读——读出语言美、品读——读出情境美、畅读——读出人格美、拓读——读出儒家魂。学生在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中培养了语感升华情感。
对初中生来说,从洞庭湖的阴晴美到悲喜情进而到理性思考确有难度,所以这一层次的朗读设计以读出第5段的问号与叹号的正确语气和语调为主线,进行几个回合的朗读,形式多样,有个人读、两两读、小组代表展示读、全班齐读等。在体会语气语调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和感情都能逐渐加深,而教师只起点拨和引向纵深的作用。
当我针对目前中学生的迷茫,要求学生读出开阔的胸襟、读出恢弘之势、读出浩然之气、读出一种鼓舞和力量时,学生的那份担当和勇气在朗读中被激发出来了。此处的朗读感情也越发饱满,可以说是本课学习的高潮。
2.利用学习导航,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课前利用《学习导航》不仅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而且能比较清楚地掌握学情,同时体现了师生互动。
这些都是基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学门自主性。学生先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收集整理不理解的地方,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缺点:
1. 我参考的资料太多,对岳阳楼、范仲淹的历史知道得越多,想传达的东西也就越多,于是教学目标稍显散乱,教学内容没有做好科学取舍。
2. 激情不够,在调动学生配乐朗读环节铺垫不够充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探究和创新的路永无止境。
专家评说
文言文的以读代讲
乔桂英
(太原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室副主任)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最见教师功底的,也是最难出彩的。对文言文教学的研究、论争虽然不少,也有明显的成果,如王荣生教授主编的《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但是教学实践中痼疾依然。王俊丽老师的教学课例《岳阳楼记》在多个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给人以启发。
一、教什么
王荣生教授说,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文言”即“言”,“文章”“文学”和“文化”即“文”。《岳阳楼记》作为经典文本,在“言”与“文”方面都堪称典范。
王俊丽老师执教的《岳阳楼记》设计了五个层次的阅读活动:诵读——读出音韵美;译读——读出语言美;品读——读出情境美;畅读——读出人格美;拓读——读出儒家魂。前两个重在“文言”,文言音韵、语法、翻译、诵读,抓重点,重落实;第三个、第四个阅读活动重在“文章”和“文学”,于炼字炼句炼标点处品味所写之景,把握所载之道所言之志;第五个阅读活动,落点是儒家文化的传承与现实反思。可以说,王老师的设计体现了文言文的“言”与“文”的内涵。
二、怎么教
怎么教的问题,是文言文教学争论不休的问题,集中在两个焦点上:一个是如何处理“言”与“文”的关系,一个是如何进行文言字词与语法的教学。
如何处理“言”与“文”的关系呢?最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常规课中有“言”无“文”,注意点在考试;二是各类公开课中有“文”无“言”,既为避免课的枯燥,也多少因为文言功底不够;三是部分老师的“言”“文”结合,先“言”后“文”,简单相加。“言”“文”应该融合,但在实践中并不常见。在本课的第四个阅读活动中,通过对“嗟夫!”等五句语气和语调的揣摩和诵读,深入地感受和理解了范仲淹的精神世界。在“言”的教学中,融合了“文”的内涵,在领悟“文”的内涵之后,真切地感受到“言”的特点,积累了语感。
如何进行文言字词与语法的教学呢?《岳阳楼记》的教学中有比较突出的体现。一是集中整理文言字词和相关语法,包括通假字、一字多义、古今异义、成语等。在初三阶段,学生文言有了一定积累,随文进行适当整理,是合适的。二是翻译,复习了翻译的基本规则,进行翻译实践,教师答疑解难。翻译实践中有翻译规则的贯彻,有重点的提示,有疑难的交流,十分扎实。在整个过程中,强调学生运用工具书和注释解决问题,运用规则、方法来规范、指导学生的实践,是对“串讲风”的有效纠正。
不过,教学方法还是显得单调了一些。
文言文中有“言”,通过文言文文本可以学到字词、语法,但是字词的意义是离不开语境的,要在语境中,借助于适当的语法知识来理解。如几个成语的教学,不能满足于提炼。孤立、静止的语法教学,是把语法规则教给学生,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应放在语境中把握,应在此基础上适当梳理。
翻译是学习“言”的基本方法,但不免还是有些枯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