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档案
袁爱国,教授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初中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全国中学语文学术先锋人物。曾任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副校长、浙江省温州翔宇中学初中部校长。现任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七中学校长。
近年来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50多篇,其中50多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10多篇论文被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在“师陶杯”“五四杯”“长三角论坛”等省级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15次。“十一五”期间,主持江苏省教育规划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态作文理论与实践研究”,2013年获江苏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十二五”期间,主持江苏省教育规划普教重点课题“基于教学品质提升的境界语文研究”,荣获江苏省第五届优秀教科研成果二等奖。曾被《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等杂志作为封面人物推介。在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山西、青海等地执教观摩课、开设教学讲座100多次。
背景描述
朱自清先生在《〈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一文中指出:“会读诗的人,多读诗的人能够设身处地,替古人着想,依然觉得这些诗真切。这是情感的真切,不是知识的真切。这些人不但对于现在有情感,对于过去也有情感。他们知道唐人的需要,唐人的得失,和现代人不一样,可是在读唐诗的时候,只让那对于过去的情感领着走;这种无私、无我、无关心的同情教他们觉到这些诗的真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多向性对话,引领学生替作者着想,设身处地与古典诗词进行对话就显得尤其重要。
本课是在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2015)“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主题活动中执教的名师展示课,授课对象为马鞍山二中初二的30多名学生。课前该班语文教师告知了本课的学习内容,并要求学生诵读。执教者没有提出预习的任务,课前也没有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学生由该班老师领进会场后就开始了本课的教学。
参与观摩的500多名教师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及上海等地,来自长三角省级语文教研员以及上海师大、安徽师大的语文教育学者参与了观摩评点。因为会场座位有限,数十名教师站在舞台边旁听,学生在这样的场景下上课还是有些紧张的。一开始,我安排了几名学生读一读词牌,感受词牌传达的情感意味,再读一读相关的诗句,初步感受三首词的基本风格。
教学设想
如何让静态的文本复活并进而与读者的视野融合在一起,是古典诗词教学走向高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目前机械单调的阅读样式与活跃繁杂的阅读图景杂陈在一起,干扰了阅读教学的路径,也很难让学生静心澄虑走入文本,体悟语感,陶冶情操,磨砺思想。我们需要探究一种有序深入的阅读路径,让学生步入文本深处,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并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本课教学的主题是“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一直为大家关注与喜爱。本课的教学预期有如下几点:
1. 增强诗歌教学的现场感。首先,学生的预习不可以过度,教师课前不能指导学生进行有具体问题的思考探究,仅仅需要学生把两首词读熟,能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词内容。其次,加强诵读练习与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诵读,读出意味,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2. 激发学生探究李清照词作的兴趣。以课内的两篇词《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再结合初一学习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以“1+N”的处理方式,精读《武陵春》,略读《醉花阴》,联读《如梦令》,抓住“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这一构思特点,把它作为一条线索贯穿教学始终。拓展环节,呈现李清照名句以及纪念馆的对联,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让学生在读李清照词作的同时,了解李清照前后半生的欢欣与悲苦交集的遭遇,体察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赏析李清照婉约词的风格与魅力。
3. 通过具体词句的推敲赏析,在准确把握词意的基础上,了解李清照高超的语言艺术。这样的赏析不能是机械的解读,而应该是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思考,传达诗词的思想与情感。而教师的引导点拨必须适时、适度,引导学生在疑惑处、疑难处再深入一步思考,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严密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词中蕴含的情感。
2. 从构思方式及语言特点等角度初步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词牌名:如梦令、武陵春、醉花阴。
读词牌及首句,做简要说明。(宋词词牌有1000多种,一部分词牌与内容有关联,一部分没有关联,仅仅是曲调)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这三首词都与一个词人有关,说说你知晓的李清照。(交流李清照简况)
二、《武陵春》诵读欣赏
自由诵读,指名读。(交流诵读后的情感基调)
全词从哪些地方可看出作者的“愁”?
上阕: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愁景——愁态——愁因——愁容)
下阕: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也拟泛舟解愁——愁更愁)
结合链接资料,了解“许多愁”的原因。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李清照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这一年她已经53岁。
讨论明确愁的原因:国家败亡、故乡沦陷、丈夫病故、文物散失、年老孤居。
如何写出“愁”的变化?(愁深——解愁——愁更重)
理解“闻说”“也拟”“只恐”等词表现的心理变化历程。
小结:李清照词的构思特点——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妙处。
(以比喻及夸张手法,化无形之愁为有形之舟)
追问:为什么是“舴艋舟”?
一是与上文“双溪”“泛轻舟”相照应;二是用“轻”言愁之重;三是与词人女性身份相称,符合婉约词派柔美的特征。
小结:李清照词句设喻奇特妥帖。
诵读体味词人心境。
三、《醉花阴》比较阅读
1. 自由诵读,交流感情基调。
2. 如何写“愁”?如何在“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讨论明确:上阕以景衬愁,怀人生愁,失眠愁重。下阕把酒解愁,帘卷西风更愁。
3. 赏析“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句妙处。
其一,设喻之妙(与“人与绿杨俱瘦”比较体会)
一是黄花(淡雅轻盈)与绿杨形态差异;二是黄花的意蕴(高洁脱俗)符合词人的精神状态。
其二,帘卷西风,情景交融,室内室外,动静结合,人与物相融合。
其三,莫道不销魂,转折自然,承上启下,双重否定,体现销魂之切。
4. 两首词写法上有共同之处,情感上都突出了“愁”,但愁的内涵不同,轻重不同,做简要分析。
讨论明确:《醉花阴》仅写离别之愁、一己之愁;《武陵春》不仅写个人的身世之愁、孤苦之愁,更表现了国破家亡后的时代哀愁。
5. 诵读两首词,体会内在情感。
四、拓展阅读,了解作者及其词的基本特色
1. 三首词《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写了李清照人生的三个阶段、三种心境,从何处看出?
(少女,少妇,老妇;欢快,离愁,哀愁)
2. 三首词写了三种花,找出来看一看与诗人的心境、人生有什么关联。
首先找出三种花——藕花、菊花、落花,再结合具体诗句描述李清照人生三个阶段的故事与心境。
3. 诵读李清照名句,领略婉约词派语浅情深的风格。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剪梅》)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
(口语化,清新自然;多用叠词、反复手法;情感含蓄委婉)
4. 借李清照纪念馆对联小结:红雨飞愁千秋绝唱销魂句,黄花比瘦一卷高歌漱玉词。
课堂实录
师:现在开始上课。刚才我们读的这三首词,都跟一个人相关,大家知道是谁吗?
生:(齐)李清照。
师:李清照是宋词当中哪一个流派的代表人物?
生:(齐)婉约派。
师:好,把“婉约”这个词记下来。
(学生记录,老师板书:李清照 婉约)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婉约”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委婉忧愁的感觉。
师:你用了一个词“委婉”。我们把这个词也记下来。
(板书:委婉)
生:我觉得“婉约”主要是词句的意思有种曲折,让人有点难以捉摸的感觉。
生:我觉得婉约应该是“含蓄”的意思。
师:你用了一个词概括了刚刚那个同学想表达的意思,那就是——含蓄。
(板书:含蓄)
师:其实婉约词派相对于苏东坡、辛弃疾的豪放词派的那种大气、恢弘的壮美,它更具有一种柔美。
(板书:柔美)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李清照这首《武陵春》。(投影显示《武陵春》)请同学们分头用自己的节奏来读一读,看一看李清照在这首《武陵春》当中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调子。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一位学生)好,你先来一下吧。读完以后能不能用一个词表达内心的感受呢?
生:悲伤。
师:悲伤,我们把这个词记下来。
(学生记录)
师:你就带着这种悲伤的情感把这首词读一遍。
(学生读毕,笑声、掌声响起来)
师:婉约词派的“委婉”读出来了,但是情感基调“悲苦”还没有读到位。我们再读读看。(请旁边的一位学生再读)
师:你觉得可以用哪一个词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生:我觉得有种无奈的情感。
师:有种无奈的情感,我觉得我们可以换一个词,这首词的情感不光光是无奈。(旁边一位学生举手)你说呢?
生:我认为是凄凉。
师:凄凉,好。(再请前面一位学生)你说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一种愁绪。
生:我觉得应该有一种哀伤。
生:我觉得有一种愁苦。
师:愁苦,哀伤,愁绪,悲伤。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基调,带着各自的理解,把这首词再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好!其实这首词当中有一个字表达了李清照此时的心境,哪一个字?
生:(齐)愁!
师:愁!把它圈下来。
(学生在书上做标记)
师:同学们,这首词从上阕到下阕,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在点染心中的这个“愁”。哪些词句表现了李清照心中的愁绪呢?请用笔圈画一下。
(学生圈点勾画,老师观察学生勾画情况)
师:有些同学用不同的符号圈画相关词语,表达了自己的理解。这次从你开始。(请一位学生)
生:我觉得是“日晚倦梳头”的“倦”,因为李清照到了晚上“倦梳头”,表明她的心境很哀愁。
师:哀愁!这句话除了“倦”字,还有没有其他词?
生:晚。
老师:对,晚!把“晚”这个字圈起来。怎么会出现这个“晚”呢?谁来说说看法。
生:我认为“日晚倦梳头”的意思是:记忆的愁苦积蓄得太多了,没有办法兼顾到梳头这件事情。
师:好。(请后面一位学生)你再补充一下:一个“晚”字,一个“倦”字,它的“愁”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出作者当时已心灰意冷,继而转化成了忧愁。
师:忧愁。还有谁说说?你来。
生:我觉得“晚”不光光是一天,而是很多日子她都无暇顾及梳头这件事情,“倦”也说明她无暇顾及。
师:她不单单是这一天从早到晚懒得梳头,几乎是每一天如此。你太了不起了!好,我们再看看其他语句中哪些表现了“愁”字?
生:“欲语泪先流”中“泪先流”表现了她的“愁”。还有“物是人非事事休”中的“物是人非”,因为课下注释写了“暗指丈夫已死”。这个地方表现了好景仍在而人已经不在了的愁苦心情。
师:实际上是点明了她愁苦的——
生:(齐)原因。
师:对!上阕的第一句还没有人来讲,你来说说。
生:“风住尘香花已尽”,“花已尽”体现了一种悲伤的情感基调,因为“落花”在古诗中经常形容事情已经结束或者作者悲伤的心情。“风住尘香”课下注释说:风停了,尘土带着落花的香气。我觉得这句话很美,通过一个“尽”字一下就把整首诗的基调定下来了。
师: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生:委婉。
师:委婉中含有悲伤、悲苦。好,解读了上阕,下阕还有没有同学说呢?
生:“只恐双溪舴艋舟”中的“只恐”两个字意思是“只是担心”,写出了作者的一种担忧。“也拟泛轻舟”中,“轻舟”是一种意象。
师:这意象跟“愁”有什么关系?
生:可能是作者想通过载舟、乘船的方式,去改变此时的这种心境。
师:借乘船来排遣心中的愁绪,是不是?
生:是的。
师:最后一句“载不动许多愁”,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词中包含了李清照的哪些愁?
生:我觉得一个是失去丈夫的那种愁绪。还有一个,我记得这首词写在两宋之交的那个时候,所以应该是关于国家方面的愁绪。
师:关于国家的什么愁绪?
生:应该是国破吧。
师:国破之愁!还有呢?
生:(犹豫中)还有一个——
师:好,请看屏幕,老师提供了一些资料。还有那些愁?(投影显示相关历史背景材料)
生:还有思乡之愁,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师:我觉得不单单是对故乡的思念。故乡已经沦落到谁的手里?
生:金人。
师:“载不动许多愁”,还有故乡沦陷之愁。
生:我认为她的愁还因为她有大批文物被损毁。
师:对!她的丈夫多年收藏了许多的书画、金石等文物,战乱中丧失殆尽。好,还有没有?
生:我认为,屏幕上说她当时已经53岁了,再结合“风住尘香花已尽”,写“落花”表达了她对时间流逝的慨叹。
师:这是一位中老年妇女内心的孤独之愁。真好!同学们,这首词,无一字无一句不在说一个“愁”字。李清照是婉约派高手,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她的词“在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老师板书“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学生记录)
(一位学生举手)
师:你说说看。
生:我觉得李清照虽然是一个婉约派词人,但是她的诗句中暗藏着当时的时代背景。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生:应该就是她的词句中表现了她生活中的曲折。
生:我觉得是她写的每首词中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字都像歌一样跌宕起伏,就像她的人生一样,面对国破和丈夫的死亡,藏着无数的曲折。
师:磕磕绊绊,生活中无数的曲折坎坷都在她笔下表现出来了。
生:我觉得可能是一句话、一个字当中蕴含了多种感情。
师:下阕当中前三句有三个词语,就是表现她情感曲折的变化过程。同学们有没有找到?
生:“闻说”“也拟”“只恐”。
师:圈下来,“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在宋词中是虚词,它们表现了李清照情感怎样的变化?
生:“闻说”“也拟”体现出她对双溪这个地方的向往,但是后面“只恐”表现了她情感的转折——虽然这个地方的景色那么好,但是“只恐”转入悲伤的感情。
师:你能把那种轻松转为无限哀愁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学生朗读下阕)
师:我们一起朗读一下,开始。
(学生齐读下阕)
师:同学们,这首词第一句写愁景,眼中所见的景色;第二句写梳头,写愁态;第三句“物是人非”写愁因,“泪先流”这是愁容;下阕借“双溪泛舟”解愁,而心中愁绪难解,愁更愁。这首词,成为经典的是哪一句?(www.zuozong.com)
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生:“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生:我觉得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师:好,读一遍。
(学生读句子)
师:在这句话下面画上波浪线。
(学生在书上勾画)
师:人们经常传诵的是这一句,知道为什么吗?
生:这一句作者把自己的心情比作小舟上面比较沉重的东西,所以更能深切地表达她内心的愁苦。
师:内心的那种无形的愁绪化为——
生:有形的舴艋舟。
师:无形的化为有形的,其他同学注意一下。也有人说“只恐长江巨轮,载不动许多愁”,那她为什么不这样写呢?
生:我认为用长江巨轮比喻非常不得当。因为这首词的基调是愁苦,而李清照年龄也比较大了,所以只能用舴艋。舴艋就像蚱蜢一样,蚱蜢是一种非常小的昆虫,这样写比较恰当。
师:你注意到了李清照女性词人的身份,是不是?我觉得还有一点,你能不能联系这首词的内容来看一看?
生:不知道。
生:我觉得从“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这句可看出,作者在双溪那里欣赏大好的春景,在那里泛舟。
师:“双溪”下面还有一个词,哪一个词?
生:“泛轻舟”,“轻舟”。
师:“轻舟”!请圈起来。
(学生圈画)
师:“舴艋舟”妙在它跟上文的句子相照应。我们一起把这首词读一遍,好像有的同学都会背了。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欣赏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醉花阴》。这首词中也有一个字点染了她的心绪,哪一个?
生:(齐)愁!
师:愁!李清照在这首《醉花阴》中,从上阕到下阕每一个词句同样都在点染心中的愁绪。同时她还写出了愁的变化过程,大家看出来了吗?哪些词句表现了李清照内心的愁?这种愁又是如何变化的?作者是如何“在短幅中藏无数曲折”的?找一找,画一画。
(学生自读并圈画)
生:我觉得是在上阕的第一句“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永昼”,与《武陵春》里“日晚倦梳头”的“日晚”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的意思都是每一个晚上和白天都会很愁苦,心里会有很愁的情绪。
师:你很了不起,活学活用!这不是哪一天的白昼,而是每一天的白昼都如此愁苦。
生:我觉得是“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因为“初透”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也能感觉到凉意,充分体现出了她的那种愁苦。
师: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体现?
生:“凉初透”。
生:我认为是“佳节又重阳”的“又”字,因为又过节了,重阳节可能应该引发一种思念之情,“又”字表达的是一种无奈。
师:王维有过一句脍炙人口的诗,知道吗?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女词人在思念谁?
生:应该是她的丈夫。
师:对,思念她远游在外的丈夫。上阕还有一句?
生:我觉得“瑞脑销金兽”中的“销”字和“又”字有着相同的意思,都表达了时间的流逝。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是香炉,这句的意思是香料烧完了,就相当于时间的流逝。“佳节又重阳”也是一年又过去了,这样更能深刻表现她对丈夫的思念。
师:你很了不起啊!你从时间的角度来思考,“瑞脑销金兽”是一天时间的流逝,而“佳节又重阳”则是一年时光的流逝,在时间的长河中,她对丈夫的思念越来越深切。你能不能把上阕读一读?
(学生试读上阕)
师:你的朗读表达了李清照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孤独及愁苦之情。我们再来看看下阕。
生:下阕中有一个“东篱”,意思是“采菊之地”。菊花是秋天开放的,秋天一般呈现出枯黄、衰败的景象。在诗词中,一般借景抒情,秋天一般是写一些哀思忧愁之情,所以我觉得“东篱”也可以表达作者的愁苦。
师:这里除了“东篱”,还有一个意象可以表明愁苦之情——
生:“暗香盈袖”。
生:“暗香盈袖”是什么意思?
生:菊花的幽香。
师:好,你继续说(请前面一位举手的学生)。
生:下阕中“东篱把酒黄昏后”的“黄昏”、“帘卷西风”的“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黄花”,这三个意象让我想起了马致远的诗句。
师:哪一句?
生:就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那句。
师:我们可以把这三个意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下:“黄昏”“西风”“黄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生:是的,第一让我想到了时间,时间上是一天已经结束的时候,本身就是一种凄凉的景象。
师:傍晚的时候。那从季节上来看呢?
生:秋天。秋天本身就是万物凋零的季节,让我感觉非常忧伤。联系到李清照写词的时候应该也是晚年了,更能体现她这个“愁”字。
师:我纠正一下,这首词是她刚刚结婚以后,大概是21岁的时候。(学生笑)你还是爱动脑筋的。同学们,李清照是写“愁”的高手,这首词写出了她愁的变化,写出了她情感的曲折。大家有没有看出来?
生:“薄雾”和“浓云”。
师:联系整首词再看看,她的情感有没有在变?上阕突出了一个“愁”字,而下阕“东篱把酒”,此时——
(生犹豫)
师:上面是愁,下面呢?
生:上阕表现的是愁,下阕“东篱把酒”应该是她想借酒消愁。
师:结果呢?
生:结果是“莫道不销魂”,愁上加愁。
师:我们把最后一句一起读一下。
(学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诗历来被人们传诵。你们知道它的奥秘是什么吗?
生:我觉得作者特别悲伤,由“人比黄花瘦”可以想到她十分憔悴,人竟然比黄花还要瘦。
师:有人说“人与绿杨俱瘦”,你觉得为什么李清照这句更能传诵呢?
生:因为黄花一般来说可以表示忧愁,而绿杨一般是形容人特别坚强,这里她一直在说自己是愁苦的。
生:我觉得绿杨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而黄花是——
师:黄花是什么花?菊花!菊花的外形?
生:和秋天相近。
师:我觉得是与李清照相近,你们说呢?菊花应该是什么?
生:菊花是秋天开的,李清照用这个词说明她已经非常愁苦了,应该表现了她很憔悴。
生:有人说“人与绿杨俱瘦”,但是绿杨是一种非常健康的植物,而李清照特别愁苦,脸色应该是面黄肌瘦。
师:比较憔悴。
生:我觉得她的精神跟菊花相比,比菊花这种意象更加愁苦,更胜一筹。
师:还有谁来?
生:杨树一般都是挺拔的,“绿杨”让人想起生机勃勃,而“黄花”的“黄”字是一种死寂的感觉。
师:菊是花中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而李清照也爱菊,这说明什么?
生:表现了她高洁、高雅的品质。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把这两首词一起来看一看。这两首词都在写愁,但是愁的轻重不同,愁的原因不同,你们看出来了吗?(投影显示)
生:我觉得《醉花阴》应该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师:这是离别之愁。那下面一首呢?
生:不单单是对丈夫的思念,还有国破家亡之愁。
生:我觉得上一首不光有对丈夫去世的忧愁,还有对国家落魄的忧愁。
师:国家不是落魄,国家已经沦陷。上一首《醉花阴》写的是一己之愁,对丈夫的思念之愁;而下一首不仅是个人之愁,更有国破家亡之愁。
(播放背景轻音乐《琵琶语》,请两生上台分别朗诵《醉花阴》和《武陵春》,之后全班齐读两首词)
师:同学们,我们把李清照的《如梦令》看一看。《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写了李清照人生的三个阶段、三种心境,读出来了吗?
(投影显示)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生:我觉得第一应该是还没有结婚,第二个是刚结婚,第三个是人到老年。
师:三首词跟李清照人生的三个阶段、三种心境相关,其实也和三种花相对应:《如梦令》是荷花,《醉花阴》是菊花,《武陵春》是落花。我们一起把李清照这些名句读一下,感受易安体的特色。(学生齐读投影显示的名句)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剪梅》)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
师:(投影显示)“红雨飞愁千秋绝唱销魂句,黄花比瘦一卷高歌漱玉词。”这幅对联是李清照对的,也送给同学们。最后,老师在课前把我们今天这首词写成一幅书法作品,请前面两位同学帮忙展示一下。
(学生上台展示老师的书法作品)
师:下课!
生:老师再见!
教后反思
“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2015年的活动主题为“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因此,这堂课首先必须回应的目标就是古诗词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其次,因为前来观摩的教师一般都是各所学校的语文骨干教师,他们对观摩课的期望值很高,所以在遵守基本规则的前提下,这堂课必须体现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可以让广大教师借鉴、模仿以及欣赏。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唐诗、宋词、元曲也是语文教材中学生诵读欣赏的重点内容。当下,诗歌教学在现实与浪漫、感性与理性、急功近利与精神建构之间徘徊不定。古诗词为何而教,可以教什么,在实施时又能教到什么样的程度,都需要我们仔细思量。
一、文化的体认与传承、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古典诗词教学的目标指向
宋词中许多作品不仅关注离愁别绪,传达个体的情愫,同时,视野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宏大主题,国家命运与个人遭遇常常交织在一起。这节课,通过学习李清照人生三个阶段的词作,了解李清照婉约词的基本面貌,同时认识到她一生的坎坷经历与宋王朝的命运转折息息相关,她的个人情思包含着家国兴亡的大悲苦。这样的阅读,既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学习,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认和继承。
本课教学首先立足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对具体字词的推敲,对名句的赏析品味,对词作整体思想情感的把握,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活动中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扎扎实实地提升阅读素养。
其次,注重形象思维的训练。对词作中“双溪舴艋舟”“黄花”等意象的揣摩,将“人比黄花瘦”与“人与绿杨俱瘦”进行比较阅读,“黄花”与“绿杨”两个意象的比较分析,都需要学生发挥想象,结合生活体验并联系文本做出妥帖的分析。
再次,注重审美情感的体验。宋词分为两派,豪放派以雄壮豪迈为主流风格,体现壮美;婉约派以委婉含蓄见长,体现的是秀美。上课伊始初步体味词牌韵味,课中抓住一个“愁”字深入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通过反复诵读以声传情。
二、诵读与欣赏: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方式
古诗词教学应该在诵读与欣赏上做足文章,诵读是为了欣赏,会欣赏也才可能有滋味地诵读,精彩的诵读即是有味的欣赏。
(一)诵读
“吟和唱都将文章音乐化,而朗诵和诵读却注重意义,音乐化可以将意义埋起来,或使意义滑过去。”(朱自清语)因此,诵读是解读诗歌的基本方式。本课在诵读上做了这样的尝试:
1.“我”在读:强调诵读者主体的投入
所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诵读时如果仅仅是“口到”而心未到,则诵读只是表面文章。如鲁迅小时候在三味书屋为了应对老先生而放开喉咙念上一通,其实什么意思都没有入心。朱自清先生在《诵读与诗》一文中指出:“‘读’原是‘抽绎意蕴’的意思,默读只是‘玩索义蕴’的工作做得好,只有朗诵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本课导入时,让学生读读词牌揣摩其中的情味,再读读每首词的首句,感受词的起调的风格,在学习前两首词时都要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体味其间的情感。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主动进入词的现场,跨过近千年的语言河流,一睹伊人的真相。
2. 反复读:在变式诵读中多次走进文本
从诵读方式看,本课有学生个体的自由诵读与集体诵读;从诵读内容看,有词章的通篇诵读,也有具体语句的赏读;从教学结构来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文本外部形式的认识开始,再深入到文本的内部意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充分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让学生在螺旋式的变式阅读训练过程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从教学方法来看,既体现了中国传统语文重“整体感悟”的教学特点,引领学生涵泳体察、诵读欣赏,也吸收了现代阅读学的理论精华,从接受美学出发,强调读者意识,利用多向性对话,与作者、文本对话,师生之间对话,增强阅读体验,丰富阅读图式,培养阅读技巧。
“变式阅读”实施的前提在于教师教学设计思路的明晰与简约。“多则繁简则精”,不要过于追求多重“变式”,以至于学生在反复多变的活动中失去语言文字实践的机会。在“求变”的同时也要注意“守恒”:“求变”在于阅读对话方式的多样性,学会立体地解读文本;而“不变”的是,一切活动应该紧扣“文本”这个中心,不能信马由缰任意拓展。如果一味“求变”,在活动的样式上不断翻新,却脱离了文本,这样的“变式阅读”则不过是应景式的表演活动,离语文学习的本意渐行渐远,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一面。
3. 领读者:教师在诵读过程中发挥点拨作用
理解诗意若一味按照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字字落实,那样就味同嚼蜡,诗歌的意味将丧失殆尽。唐诗虽写作年代久远,但诗人抒发的诸如离别、失意、思念等情感却是千古相通的。如何让学生与古诗词的作者对话,进入古代的阅读情境,真切地感受到诗歌的原生态情感,需要我们打通古今隔膜,进行心灵之间的对话。
解读诗歌时,我们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角色,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时,教师围绕“为什么是舴艋舟”进行三重解读:一是与上文“双溪”“泛轻舟”相照应;二是用“轻”言愁之重;三是与词人女性身份相称。然后通过诵读体味词人心境。在赏析“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妙处时,也从三个方面引导:其一,设喻之妙,与“人与绿杨俱瘦”比较分析,一是黄花与绿杨形态差异,二是黄花与女词人身份相符合,三是黄花的意蕴符合词人的精神状态;其二,帘卷西风,情景交融,室内室外,动静结合,人与物相融合;其三,莫道不销魂,转折自然,承上启下,“莫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双重否定,体现销魂之切。
教师作为领读者引领学生在诵读的实践中走进文本,应该是我们的理智选择。
(二)欣赏:在张力的发现、消解与扩充过程中体味古诗词的魅力
新批评理论家艾伦·退特认为,诗的意义就是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涵的有机整体。王尚文先生提出“张力:阅读的审美价值之源”的主张,并指出阅读教学的本质在于张力的发现与消除。由此可见,诗歌教学的魅力在于张力的彰显,在于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本课的教学力求在“张力”上做足文章。
1. 发现张力:在个性化文本研读中选择进入文本的内核
教师对于诗歌文本的先期阅读,仅停留在教学指导用书的解读层面远远不够,要善于搜集整合相关研究成果,悉心揣摩文学作品内在情感并诉之于激情四溢的朗读。这样才会发掘出诗歌的张力,才会让学生“诗意地栖居”于课堂。备课时,教者把重点放在李清照词作的解读上,首先研读了《宋词鉴赏辞典》中所有关于李清照的诗词鉴赏文章,然后搜集与教学文本相关联的解读文章以及李清照词风的学术文章,最后再了解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设计从大处着眼,细处落实。本课的教学不局限于一两首词的理解与欣赏,而是通过三首词的诵读与欣赏,了解李清照人生的基本经历,体味词人内在的思想情感。再通过比较阅读,把握李清照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的结构特点。拓展环节品味语言,了解李清照婉约词的基本风格。这样,从三首词到一个词人、婉约液,践行了“1+N”的大阅读教学思想。
在细节处理上,文本解读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武陵春》上阕因哀景生愁,因愁事休,因愁流泪;下阕以“也拟泛轻舟”解愁,结果愁更愁。《醉花阴》以景衬愁,怀人生愁,失眠愁重,把酒解愁,西风更愁;然后挖掘愁的原因,比较愁的异同,进一步探究愁的深层意蕴。
2. 消除张力:在言语实践中走进文本深处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需要“求甚解”,通过对具体字词、语句的再三玩味,细察其质地,估摸其分量,体察其状态,感受其温度,方能悟得其中三昧。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增删换调的方式咀嚼语言,也可通过对名言佳句的多向度赏析充分领略语言的魅力。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时,引导学生思考:载愁的船为什么是“舴艋舟”,而不是长江巨轮?赏析“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句妙处时,与“人与绿杨俱瘦”作比较进行分析。通过本体与喻体之间相似点的比较,同时联系上下文的语境观察其比喻的妥帖处,由局部到整体进行细读,这样才能体察李清照遣词造句的高妙手段。
本课没有追求课堂花样的不断翻新,而是踏踏实实地与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换、调、增、删”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字词,揣摩语言妙处,让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培养语感,从而消除文本与阅读者之间的张力。同时重视读书方法指导,如结合注释理解诗文的方法、圈点批注读书法等,这些经典的读书方法简易管用。课堂上留一些安静的时光,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写评注,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加深理解,从而消除文本与阅读者之间的张力。
3. 扩充张力:在拓展延伸中进行探究性阅读
比较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但链接的文本要注意适量、适度:链接的文本过多,学生只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链接的文本过深,学生无法理解,更无法比较。本课选择的文本有三个,前两个深奥一些,采用精读的方式,后一个比较浅显,学生已经熟读,采用略读的方式。在此基础上联读,进行探究性学习。
设计了两个层面的练习:练习一侧重课内学习的迁移运用,练习二侧重课外阅读的拓展延伸。这两个练习都具有挑战性,注重思维训练,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注重理性思维的介入,同时关注审美情感的感知、体验与迁移。
诗歌教学不应满足于张力的发现与消除,应在不断探究中扩充张力。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深度(多角度阅读、充满理性的思考、积极的自主探究),有宽度(作品拓展阅读、与其他学科链接、与生活沟通),有温度(学生情感体验充沛、教者执教情感愉悦、诗歌静态文本复活),能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存在的不足之处:
1. 教学内容过满。本课实际授课时间为一节课,在45分钟之内完成一篇到三篇的诵读欣赏,再扩充到词人的人生经历与艺术风格的体认与鉴赏,容量过大,难度超强。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最后一个环节的拓展延伸没有充分展开。探究练习一仅仅完成了第一题,学生了解了李清照人生的三个阶段,而三种花的文化意蕴没有来得及挖掘;投影李清照的名句后,“易安体”的语言特色也没有时间琢磨,匆匆带过。
2. 诵读不够深入。尽管本课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诵读,也给诵读留了一定的时间,但学生读得不够深入,情味传达不够到位。究其原因,本课预设的教学内容过多,留下的空白就少了,学生自由诵读的时间也就很少了。一节公开课,为了观赏性,往往加大容量,加快节奏,在满足了台下听课教师的高期望值的同时,常常很难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表达能力。
专家评说
浅析诗歌教学的“大”与“小”
陈玲玲 吴敏
(陈玲玲,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吴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语文教师,曾获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江苏省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诗歌的教学,就是对美的探索。好的诗歌教学应该从古诗词的本质、语文教学的本源、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传授知识,荡涤心灵,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袁爱国老师这节课就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一、着眼于“大”
应该说,袁爱国老师在语文教学上很有思想,很有“野心”,这节课便能充分体现出来。
首先是理念的大气
“诗意语文”的倡导者董一菲老师在《我的诗意语文教育观》中讲道:“引导学生以审美视角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美丽的汉语世界,在寻美中思索,在思索中审美,在审美中提升。”袁老师的这节课,就立足于诗歌“审美层面”,他摆脱了诗歌教学应试性的急功近利,也没有沉溺于精神建构的空中楼阁,而是在两者间找平衡,将古典诗歌教学目标指向文化的传承、语言的艺术,将教学内容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建构、形象思维的训练、审美情感的体验。
袁老师在课前并不要求学生预习,这就保留了诗歌的神秘感和朦胧美,增强了诗歌教学的现场感。课堂上带着学生因文入境,在诗歌的文字美、意境美中走近李清照的情感世界,品读蕴含其中的精神元素,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比如,学生上台朗诵《醉花阴》《武陵春》用《琵琶语》做配乐,哀怨、凄切、缠绵的风格特别符合作品的意境,学生在朗读中自然就能和词人感同身受,获得直观的审美体验。又如,课结束时投影“红雨飞愁千秋绝唱销魂句,黄花比瘦一卷高歌漱玉词”,赠送自创书法《武陵春》,看似不经意,实则是将审美体验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这样一来,学生既有了语言的成长,又有精神的润泽。文学、文化、审美叠加形成了浓浓的“语文味”,教师在潜移默化中营造了诗意,培植了诗心。
其次是教法的大胆
这节课袁老师摒弃了诗歌教学“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思想”的模式,独辟蹊径,不局限于对单首词的理解与欣赏,而是大胆整合三首词,让学生走近不同时期的李清照,了解其诗歌结构特点和基本风格。这种整合不仅遵循了诗歌鉴赏教学的基本要求,更注重了“点面辐射”式的导读。
三首诗的整合也各有侧重,设计巧妙:抓住“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这一构思特点,精读《武陵春》,略读《醉花阴》,联读《如梦令》。以点带面,拓宽学习的广度。在精读环节引导学生字斟句酌,紧扣诗眼“愁”,品咂“意象”,咀嚼“炼字”。
由此可见,整合教学不仅增加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也非常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上都体现了“1+N”的大阅读教学思想。
大气的理念和大胆的尝试,使得这节课非常高效。学生不局限于单篇对词人做平面化了解,而通过整体性阅读对李清照有了更为立体全面的研究,对结构特点和词人风格有了更为直观、形象的认知,在知识的广度上进行了拓展性积累。
二、着手于“小”
整合类教学的优势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料,但如果在教学方法上处理不好,就会空有形式而无内容,想“面面俱到”却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流于表面。袁老师的整合很扎实。
首先是小处落实
袁爱国老师的课在整合什么、怎么整合上做了精心的设计:舍弃枝丫,只抓一个“愁”字,从小处落实,深入三首词,层递设置小问题——愁的表现、何种愁、因何愁、如何写愁、不同时期的愁,将诗歌教学中意象的细品、词句的咀嚼、技巧的运用等环节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在袁老师诗意的导入、诗意的讲解、诗意的引导下,学生漫溯在诗歌的“细微之处”,探寻李清照词的细腻和情的细腻。小切口却建构了大课堂,可谓是尺水兴波、小而精致、扎实而高效。
其次是小处生辉
这节课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妙笔。例如讨论“轻舟”“黄花”意象时,他让学生用“长江巨轮”来替换“轻舟”,用“绿杨”来替换“黄花”。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则逐步引导学生意识到了“轻舟”不仅与上文“双溪”“泛轻舟”照应,言愁之重,也与女词人身份照应,符合婉约词特点;“黄花”不仅具有季节特点,而且淡雅轻盈,高洁脱俗,符合词人的精神状态,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这一“换词法”如小小的妙笔,突显出诗歌的文化味,着眼于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又如:引导学生对三首词进行总结时,袁老师用“荷花”“黄花”“落花”来象征李清照人生的三个阶段、三种心境,此处乃又一生辉妙笔——以诗解诗,让诗歌教学存诗味、留余味。再如: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共性,读出了《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与《武陵春》“日晚倦梳头”中“永昼”和“日晚”的异曲同工之妙,就更是课堂生成中的诗意的涟漪了。
小而精致的问题设置使这节课非常实在。课堂着手于“小”处做文章,使学生在理性的思考、积极的探究中渐至文本的深度,师生充沛的情感体验又使得诗歌教学充满了温度。
“大”是教育者的情怀,“小”则是师者的基本素养。袁老师这节课从古诗词的本质、语文教学的本源、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在广度与深度上孜孜以求,于细微与精妙处玩索推敲,成就了意蕴丰厚、充满生命活力的诗意课堂。而教学过程中处处充盈着的诗意美,又使执教者本人成为一个意象,使课堂成了一首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