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丹青的《归园田居》受欢迎

吴丹青的《归园田居》受欢迎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情况下,我和学生都有幸能聆听吴丹青老师的这堂精彩的《归园田居》,并从中找到了许多切实可用的方法。在课堂上,吴老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归园田居》(其三)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思考。《归园田居》(其三)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正是为了演绎我所创设并极力推广的操作性强的“听写猜读”“以诗解诗”“言文合一”等教学方法。《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吴丹青的《归园田居》受欢迎

名师档案

丹青,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学生发展研究中心学科研究员,兼任杭州师范大学讲席教授和教育硕士导师、北京大学“国培计划”语文学科网络培训教学专家团队核心成员、“浙派名师培养工程”导师。

教育宗旨:为诗意人生而教育——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美化人生。

语文教育主张:为“写”而“读”,“人”“文”合一,“言”“文”合一。

语文课堂教学风格:本色、诗意、和谐。多次在“中国名师大讲坛”“浙派名师”“千课万人”“百人千场”“全国特级教师好课堂”等活动中上示范课。

学术成果:《吴丹青与诗意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语文,在诗意的土壤里》(大众文艺出版社)、《“以人为本”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浙江省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浙江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写作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实践研究》(浙江省第三届教研系统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初中新课程“以人为本”的写作教学体系的构建》(浙江省第五届教研系统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基于实践共同体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浙江省师训中心课题一等奖)。

背景描述

因为是借班执教,执教者对班级情况不甚了解,所以特意请开元中学203班的阎文欣教师写了以下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5人,作为普通公办初中,学生的整体水平不算高,语文的基础也并不是很好,在课外积累方面更加有欠缺,除课本知识外能有一些文学积淀的学生不过一二。学生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阅读量不够,课外知识掌握较少,知识面也比较窄,古诗方面尤是。古诗在理解上本就有难度,学生不能很好地品味其意境,因此对古诗的阅读兴趣并不浓厚,平时基本没有自我阅读古诗的习惯,对古诗的了解基本局限在课堂上学过的内容,至于古诗的时代背景、作者背景等知识就更为欠缺。本班大多数同学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语言表达能力不错,平时的课堂表现比较好,基本都能积极参与课堂,也愿意动脑思考和展示。由于文学积淀不够,学生的思考有时会比较肤浅,所以课堂的表现需要老师的激发,在老师激发充分的基础上,课堂可以生成一些比较精彩的思考和答案。

作为三班的语文老师,我经常困惑于如何将较难的知识点化解成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提问、有效的对话激发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更加精彩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我和学生都有幸能聆听吴丹青老师的这堂精彩的《归园田居》,并从中找到了许多切实可用的方法。

本堂课,吴老师以自己的诗作做导入,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和陌生老师的距离,也拉近了学生与诗歌的距离。在课堂上,吴老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归园田居》(其三)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思考。连续两节课的内容,学生竟毫无倦怠感,每个环节都有新鲜感,每个问题都能激发出思维的火花,每次回答都有新的有趣的收获,学生的发言和课堂写作都十分精彩,甚至不乏全新的有深度的领悟,完全超出了平时语文课的水平,令听课的老师也耳目一新。

教学设想

很多老师与开元中学阎文欣老师一样,都“经常困惑于如何将较难的知识点化解成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又是比较普遍的问题。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增量,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学有所得,是我们一直探索的课题。尤其是作为区域教研员,更是有责任和老师们一起探索提高课堂实效的途径、方法、策略。《归园田居》(其三)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正是为了演绎我所创设并极力推广的操作性强的“听写猜读”“以诗解诗”“言文合一”等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听写全诗,体会写作思路,背诵全诗。

2. 通过辨析“盛、稀、秽、带、荷”等字词的形声义,感受形象,体味诗意。

3. 学习以诗解诗的方法,读懂陶渊明的“归”“愿”和返璞归真的诗情。

4. 比较赏析,体会陶渊明诗歌形象和语言的生活化、情感的真纯朴质,懂得欣赏陶诗的自然美。

5. 仿写诗歌,初步学会叙事抒情、多层转折、营造意境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听写、辨析“盛、稀、秽、带、荷”等字词的形声义,感受形象,体味诗意。

2. 学习以诗解诗的方法,读懂陶渊明的“归”“愿”和返璞归真的诗情。

【教学难点】

1. 读懂陶渊明的“归”“愿”和返璞归真的诗情。

2. 体会陶渊明诗歌形象和语言的生活化、情感的真纯朴质,懂得欣赏陶诗的自然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课题

1. 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小组、班级、任课老师等。

2. 猜一猜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测学生会从老师的言谈举止、神态服饰等角度猜测。

3. 教师以诗作自我介绍。

二、听写诗句,猜读诗意

1. 读课题“归园田居”,猜诗歌内容。

预测学生会猜测的内容为:乡村的自然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在田里劳作的场景、田园生活、一位隐士的归隐生活。

2. 听写全诗。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 通过辨析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理解诗意。

预测学生听写时的错误和可以形成的有效教学资源:

“胜”和“西”:“盛”和“稀”是反义词的运用。

“晨星”和“晨兴”:”“晨”和下句的“月”相呼应,从早写到晚;但“晨星”不能与“带月”照应,“兴”有“起”的意思,“兴”作动词,词性对应。“晨兴”:早上起身。

“秽”:根据上下文“草盛”“荒”猜写意思,杂草、乱草。

“戴”和“带”:“戴”,“披星戴月”,形容劳作生活早出晚归,十分辛苦;“带”我走,月亮跟着我回家,体现悠然自得的心情,营造了美好的意境。

“西露”和“夕露”:“夕露”指晚上的露水;“西露”讲不通。

“无为”和“无违”:“无违”,不违背;“无为”,讲不通。

4. 背诵全诗。

预测学生会很快记住诗句。问:为什么这么快就能背下这首诗?

预测学生回答:根据写作思路来记忆;理解记忆;听写猜写的效果。

三、质疑问难,初探“归”“愿”

1. 师问:这首诗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你还想知道什么?

预测学生的问题:“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为什么“草盛豆苗稀”(本该是“豆苗盛草稀”)?作者是谁?“归”是从哪里回到哪里?为什么作者要回归到田园居住?他之前的经历是怎样的?

2. 根据诗的表层意思猜测“归”“愿”。

预测学生的理解:种好豆,种豆得豆,有好收成;无忧无虑地在田园过一辈子,享受田园无拘无束的美好生活。

告知作者名字后猜测“归”“愿”。

预测学生对陶渊明有一点了解,小学读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个别学生可能知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会猜测作者可能之前做官受到官场的约束,感觉不自由,所以从官场归田园。

四、以诗解诗,深究“归”“愿”

1. 介绍以诗解诗的方法和《归园田居》的写作背景。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于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后的第二年。“其一”可以帮助解读“其三”的“归”“愿”。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 找出《归园田居》(其一)中相对应的词语,填写到“从(   )归( )”的空缺处,理解“尘网”“樊笼”“羁鸟”“池鱼”的比喻义。

预测大部分学生可以写出从“尘网”“樊笼”归“园田”“自然”“旧林”“丘山”,少数同学可以写出从“鸟笼”归“旧林”、从“池塘”归“故渊”。

3. 读议其他关于写鸟的诗句。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以鸟自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真意: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宇宙万物亦莫不顺乎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附《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诵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4. 小组讨论陶渊明“归”“愿”。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一个代表到黑板上板书要点。

预测学生会写出“回归自然、回归心灵、返璞归真、顺应本性、怡然自乐”等关键词语,能说出:“归”“愿”即远离官场,从专制体制及纷扰世俗中回归田园,顺适本性,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在自然中和以自然的生活方式生活。

5. 设问:陶渊明归隐后真的很轻松、很自在、很快乐吗?

预测学生能够说出:生活是艰辛的,但心灵是愉悦的,因为“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五、评诗仿诗,赏析诗风

1. 比较语言风格,理解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

设问:如果学写一首诗歌,你们是愿意仿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还是老师的《白云瀑》?

预测学生最终能够领悟到:陶渊明写真实的生活和情感,有一颗平淡的返璞归真的诗心,他的人、他的诗是一样的,人诗合一。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2. 小结陶渊明诗的特点。

幻灯片展示:

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   ——袁行霈

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   ——徐克强

3. 仿写。

示例:读书南窗下,

   …………

   但使愿无违。

要求:学写陶诗,尽可能学习陶渊明注重转折、先叙事后抒情、以常字常事写出意境来的手法。

4. 学生习作与陶诗比较。

通过比较,再一次强化对陶渊明诗歌风格的认识。

六、课后作业讨论

课堂实录

一、猜一猜,老师是怎样的人

师:同学们好!我们初次见面,谁先介绍自己或者自己的小组、班级、老师?

生:我们是杭州市开元中学的203班,是一个乐观活泼的集体。我们的老师是阎文欣老师,她上课认真,改作业会给我们很好的评语,我们十分感谢她。

(其他学生介绍自己或自己的小组、班级等)

师:轮到老师介绍自己了,你们先猜一猜,我叫什么名字。

生:吴丹青。(学生从幻灯片中猜出。幻灯片:为诗意人生而教育——《吴丹青与诗意教育》)

师:那你们再猜一猜,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性格和蔼。

生:富有诗意。

生:我觉得您是一个工作多年的人。因为我们是第一次见面,难免会有一点生疏,然后您很亲切,表现出我们好像已经认识好久了。

生:您走进我们教室,让我觉得您举止十分端庄,很优雅。

生:我觉得您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您的穿着打扮和脸上的笑容,可以看得出来。

师:咱们班的同学很善于看人,能够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神态、服饰等多方面去看人。那我又是怎么看自己的呢?这就是我的自画像(幻灯片展示):

白云瀑

吴丹青

我自从天降,孤崖一为停。

幽岩生春意,深谷传远情。

日照飞彩影,风来舞轻听。

与谁两相悦,凝碧待月明。

我本来是天上的一朵白云,偶尔降落在人间,化为飞泉。日光变幻着我七彩的身影,清风舞动我轻灵的歌声。当月上东山的时候,我就是那一潭静默守候的清泉,等着你静影沉碧,等着你波光盈盈。今天你们就是我等候着相知、相识、相悦的那一轮天上的月亮。

我用这样的方式介绍自己,你们能不能猜到今天的学习内容?

生:诗歌。

二、听写诗句,猜读诗意

师:一起来读题目。

生:归园田居。

师:从题目看,你们觉得这首诗会写什么?

生:田园风景

生:我感觉他是在写自己的种田生活。

生:他可能写的是一种生活的乐趣。

生:我觉得是写隐士的情怀。

师:到底谁猜对了呢?先不告诉你们。请大家听写这首诗,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听写。不会写的字可以空着,全诗听写完以后,看看前后句可能会猜写出这个字。

(老师逐句背诵,学生听写,两个学生写在黑板上,出现了很多错误)

(附原诗《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第一句,种豆南山下,好像大家都写对了。第二句,有同学把“盛”写成“剩下”的“剩”,“豆苗稀”的“稀”写成“东西”的“西”。我想问问你(面对在黑板上写对的同学),你为什么能写对。

生:因为“盛”跟“稀”正好是反义词,用“盛”形容草的茂盛,用“稀”来形容豆苗稀疏。

师:这样猜写,很好。这一“盛”一“稀”,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田地里杂草丛生,几株瘦弱的豆苗星星点点地隐没于杂草之中。

师;后面两句很难写对,但有两个字你们俩都写对了,一个是“晨”,一个是“月”。为什么你俩都能写对呢?

生:我猜想这两句大概写的是,作者早晨的时候去锄地,晚上的时候才回来,晚上应该有月亮,所以写了“晨”“月”。

师:你是说,作者写自己从早到晚一天的劳动生活。那么“晨兴”是“星”还是“兴”?

生:早上天空中还有几颗小星星,说明他来得很早,“戴”月说明他早出晚归,所以应该是星星的“星”。

师:说得好像有点道理,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带月”中有动词,“晨星”没有动词,诗歌上下句经常有一种对偶的关系。这样看,是不是应该是“兴”?“兴”是起身的意思,早上起身去干活,晚上带月回家。

这“秽”字很难写,但你们中的一位居然写出来了。意思是什么,谁能猜得到?

生:是不是杂草?

师:为什么猜它是杂草?

生:因为去处理那个荒地,荒地上就有一些杂草。

生:前一句写“草盛豆苗稀”,后面应该是杂草。

师:猜对了。两个同学猜的思路不一样,但都猜对了。大家觉得哪种思路猜这个“秽”的意思更好?

生:第二种,是根据上下文来猜的。

师:根据上下文来猜,很好。其实第一种,也是根据上文中的“荒”字来猜的。这个“秽”确实是杂草、乱草的意思。这首诗在内容上有好几次转折,种豆南山下,却种成杂草丛生、豆苗稀少,这是第一次转折。如果是你们面对草盛豆苗稀的情形会怎么办呢?

生:不种了。

师:你是学生可以轻松地说不种就不种,但如果你是农民,那你又怎么办呢?虽然杂草很多,那还是要种的,所以早晨很早就去除草,这是第二层的转折。

“带月荷锄归”的“荷”字,你原来写成什么字?后来怎么知道改成这个字,你说说?

生:我一开始写的是禾字旁加一个口那个“和”,但是觉得用这个字跟前一句不对应,“晨兴理荒秽”中的“理”是动词,所以改成“荷”了。

师:那就是说你知道这个“荷”不是“荷花”的“荷”的意思,而是一个动词,那又是什么意思?

生:背着。

师:背着,“荷锄归”就是扛着锄头回家的意思。“带月荷锄归”中的“dài”字,有一个同学写成“戴”,一个同学写成“带”,下面还有同学写成等待的“待”。你们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生:我觉得是“等待”的“待”,作者从早忙到晚,必定很辛苦,因此他在等待晚上的到来,因为待到看到月亮,便是他收工之时。

生:这个”待”字最差。因为前面他都说了,草很多,早上很早就去除草,如果用“待”,好像是等待月亮来了,他不就是在那休息,好像是守株待兔似的。

生:我觉得是“披星戴月”的“戴”。披星戴月,从字面的意思看是身披星星,头戴月亮。那我想作者是借此来形容自己劳作生活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生:我觉得纵观整首诗而言,作者并没有感叹劳作十分辛苦,反而是恰恰相反,作者沉浸其中,所以作者回到田园的时候,应该是一种喜悦、兴奋、满足的心情;因此,我觉得他可能是将月亮当作自己的伙伴,日出的时候,月亮就去休息了,等到傍晚时分,作者劳碌了一天,月亮也恰好睡醒,便带着饱满的精神来迎接主人回家。而作者作为动作的发出者,是主动的,加之一天的劳作,汗水中又浸润着喜悦、兴奋和满足,因此他心满意足地“带”着自己的伙伴回了家。

生:我觉得用这个“带”字好。因为这是一种田园生活,是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披星戴月是快节奏的,是非常艰辛的,而这首诗描写的应该是一个非常悠然自得的环境,我觉得应该用第一个“带”。

师:你的意思是说:如果要表现艰辛的话,用这个“戴”;如果是要表现悠然自得的心境,用这个“带”。为什么表现悠然自得的心境用这个“带”好呢?

生:这个“带”的感觉非常轻巧,月亮跟着他的步伐走,好像是陪伴着他回家,显得轻松怡然一些。

生:我觉得诗中描绘的应该是一种自由自在、很随性的生活,把月亮带回家,感觉有点梦幻,有一点诗人想象,像是把现实和想象结合在一起。可以想象去感受,感受到这个晚上的月色美好。

生:带月回家,是一种与自然特别亲近的场景。想象月光就这样透过树木洒在身上,有一种非常闲静的感觉。用“带”这个字的话,感觉虽然扛着锄头但整个人都轻轻地飘起来了,一点都没有负担。

师:一人,一锄,一个月亮,内心非常轻松,悠闲自得,一点都没有负担!你描绘的画面真的非常惬意,非常美好。那么,这样的诗句表现出怎样的心情呢?

生:非常地愉悦!

师:本来,从早到晚除草,披星戴月,应该很辛苦的。但同学们却从“带月”的“带”这个字读出了愉悦。确实,诗人用的就是这个“带”字。很有意思的是,接下来又有一个转折,“带月荷锄归”,同学们说他悠然自得地背着锄头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愉悦,可是“道狭草木长”,草木丛生,加上道路又狭窄,所以——

生:夕露沾我衣。

师:夕露哪里来?

生:草丛上。

师:晚上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衫,但是诗人说,衣沾不足惜,不值得可惜,这又是一个转折,为什么?

生:但使愿无违,只要自己的愿望没有被违背。

师:只要自己的愿望没有被违背。他的内心还是怎么样的?

生:愉悦的。

师:我们现在把诗歌读一遍,把错的字改过来。

(学生朗读)

师:我们试着一起把整首诗背一遍,不会的,可以偷偷地看两眼。

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请一位同学挑战一下,看看能不能背,背不出来可以偷看一眼。你来。

(一生背得比较流利)

师:怎么这么厉害?为什么这么快就背下来了?

生:知道了诗歌的意思和写作思路,前后句的关系:首先是“草盛豆苗稀”,所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回去时由于路很狭窄,草木很长,夕露沾湿衣服。接着又说衣服沾湿了没有什么可惜的,只要自己的愿望没有被违背就好了。

生:我是根据这首诗作者的写作思路来记忆的:我种豆在南山之下,可是草太茂盛了,豆苗长不好,所以我一大早起来去锄草,月亮都上来了,我才背着锄头回来。田间的小路很窄,旁边的杂草很多,我衣服都打湿了,但是只要我种的豆子长好了,我付出这点代价算什么呢!

生:我是围绕一个“愿”字来记忆的。作者开头说“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为什么会这样?还不是为了实现他的“愿”,因此他说“但使愿无违”。

生:我是根据两个“转折”来记忆的:一个转折应该是在开头两句,在草比豆苗盛的情况下,陶渊明没有放弃而是早早起床,很晚才归来;另一个转折就是夕露沾湿我的衣服等诸如此类的小事情都不必在乎,只要自己的意愿没有被违背就好了。

师:我明白了,这些同学告诉我们,只要理解了写作思路,就能背得很顺。以后我们不要死记硬背,要先理解。我们怎么能这么快就理解意思呢?今天我们用了什么方法?

生:听写。

师:听写帮助记忆,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以后要用上这个方法哦!

三、质疑问难,初探“归”“愿”

大家再来看一下,这首诗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或者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最后一句“但使愿无违”我想知道是什么愿望。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生:诗是谁写的?

师:作者是谁,这也很重要,(www.zuozong.com)

生:为什么他第二句说草“盛”而豆苗非常少?

师:为什么是草盛豆苗稀?

生:为什么用“归”字?

师:“归”字是什么意思?

生:回,回家。

师:对这个“归”字你产生了什么疑惑?

生:为什么要回到田园生活?

师:为什么要归,是不是还要先问“从哪里归”,然后再问为什么要归。四个问题:从哪里“归”?为什么 “归”?”愿”是什么?为什么草盛豆稀?这跟作者是谁,可能都有关系。

我们先不去管作者是谁,就看诗句所表现的意思,猜一猜“愿”是什么。

生:从诗表面看,他的愿望应该是把豆种好。

师:种豆得豆,获得一个好收成。

生:我觉得他的愿望是过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生:我觉得他要体验的是一种过程,享受不受拘束、不受束缚的生活。

师:大家猜测得对不对呢?你们先来猜一下作者是谁。

生:陶渊明。

师:对陶渊明,你们有没有一点了解?

生:我知道的是陶渊明爱菊,他非常喜欢田园生活。

师:爱菊。你们肯定读过——

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还知道他什么?

生:陶渊明喜欢田园生活,他不愿意做官。

师:从他不愿意做官这个信息中,你们可能会猜到他从哪里归到田园。

生:官场。

生: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人,《爱莲说》作者周敦颐提到过陶渊明。

师:真不错!读《爱莲说》,记住了作者和作者写的人。那么,也应该记住文中关于陶渊明的文句——

生:晋陶渊明独爱菊。

师:《爱莲说》是这个学期读过的吧,因为《爱莲说》就知道了陶渊明的同学举起手来。非常好,你们的阎老师真的是教学有方。

生:我还知道陶渊明写过一篇《桃花源记》的文章。

生:我补充一点,从《桃花源记》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向往自由和平的人。

生:有一篇文章里好像写到,陶渊明和竹林七贤都是放荡不羁的,说他并不懂得音乐,家里却有一把琴,每到有客人来的时候,他就弹那个琴,然后他说并不在乎那个琴的声音,只享受那个过程。

师:知识面真广。刚才大家猜的、说的,到底对不对呢?大家用了一个方法,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作者是谁、写作背景,理解诗意。比如陶渊明有辞官归隐的经历,这首诗就写在他辞官归隐的第二年。由此大家可以猜这个“归”,可能就是从官场归。但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真正要读懂他的这首诗,我们还要联系他的其他诗歌。

四、以诗解诗,深究“归”“愿”

今天老师要教给大家“以诗解诗”的方法。陶渊明做官做到彭泽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在他辞去彭泽县令的第二年。我们刚才读的是第三首,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首,我们先一起读一遍。

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拙”读第一声,它的反义词是——

生:巧。

师:你从这首诗里面能不能看出他种豆为什么是“草盛豆苗稀”?

生:这里有一句“开荒南野际”,大概因为荒地,豆苗长得不旺盛,就是豆苗稀。

师:南野际,是在郊外的郊外了,或许是因为荒地不适宜豆苗的生长,也可能本来是一个官员,不善农事。

现在我们请大家从这首诗中找几组词语,来说一说他是从哪里归向哪里,找出一一对应的词语,写在本子上。有的词语可以直接从诗里摘出来,有的要稍稍改一改其中的字。

师:先请只找出一组的同学说一下。这位同学,你来说。

生:我找的是“尘网”和“自然”。

师:从“尘网”归“自然”,好。

生:从“樊笼”归“自然”。

师:“樊”是栅栏的意思,笼就是笼子,关野兽的,“樊笼”一般都是关野兽的,从“樊笼”到“自然”。

生:从“俗韵”到“丘山”。

师:“俗韵”与“丘山”,不是描写同类事物的词语。“俗”是什么意思?世俗。“韵”呢?一个人的气质、情态、情趣。“少无适俗韵”当中的“俗韵”指的应该是逢迎世俗,比如说应酬、周旋、投机取巧、钻营这样一种世态、情状。从什么归到“丘山”比较好呢?可以是从“尘网”“樊笼”归“丘山”“自然”,还可以是归什么?

生:“园田”。

生:从“樊笼”归“旧林”。

师:从“樊笼”归“旧林”,原诗是“羁鸟归旧林”,你从哪个词看出“樊笼”的意思?

生:老师之前说了,“樊笼”是关押野兽的笼子,那我想“羁鸟”就是放荡不羁的那些鸟。

师:“羁鸟”不是放荡不羁的鸟,而是被羁绊的鸟。“羁”字本来是马笼头的意思,常用来形容束缚。束缚鸟的那叫什么?鸟笼子,所以你刚才说从“樊笼”归“旧林”是对的。

生:尘网让我想到了渔网、池鱼,鱼被渔网抓走了,就会思念以前的那个深渊。

师:你的意思是从池塘回到原来生活的深潭。在池塘里也是在水里游,为什么要回去呢?“池”跟“渊”有什么区别吗?你继续说。

生:鱼在池子里游泳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少一点自由自在的感觉;在渊里面游泳,很自由如意的。

师:说得非常好,池塘小,水浅,渊水深。这里的“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生:官场。

师:那“羁鸟”跟“池鱼”呢?

生:比喻作者,做官时候的自己。

师:我曾经读过陶渊明很多诗,我发现他特别喜欢写鸟,比如说“鸟倦飞而知还”(幻灯片出示),出自《归去来兮辞》,这也是他辞官回去后写的作品。我还特别喜欢他的《饮酒》(幻灯片出示),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想象一下,陶渊明看着夕阳西下的时候,一只只鸟陆陆续续地飞回自己的家,飞回到山林里,他心里有许多感触。他说“此中有真意”,这个“真意”是什么呢?会不会是鸟早出晚归这样一种顺应自然节奏的生活方式呢?用《归园田居》其三里面的诗就是——

生: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师:我记得有一个成语跟这个意思差不多,那叫——

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师:顺应自然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不是陶渊明领悟的一点真意呢?但他自己都说欲辨已忘言,肯定这“真意”不只是这些,以后大家阅历增长了可再去领悟这首诗中更多的“真意”。

老师还想到了欧阳修的《画眉鸟》,我们一起读一遍。

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师:试背一遍,可以偷看。

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师:再背一遍。

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师:好。现在我们将《归园田居》其一和其三两首诗参照着看,探究陶渊明的“归”“愿望”。先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等会儿,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一个代表到黑板上板书,把你们讨论的要点写在黑板上。

(学生讨论)

现在每个组派个代表发言,另一个代表在黑板上把小组的讨论要点写出来,下面的同学记好笔记。

生:首先从《归园田居》其一看,从“性本”、“误落”的“误”,还有“尘网”“樊笼”可以看出,他本性就是不喜欢官场,是不小心误落进去的。“樊笼”是关野兽的笼子,虽然官场看上去没有牢笼之类的,其实有一只无形的网罩住他,所以陶渊明的愿望是不受官场约束,能够回归本性,怡然自乐地隐逸地生活下去。

生:陶渊明为什么要从官场中归隐?我们是从当时东晋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的。我们知道东晋的社会是十分混乱的,当官的不去为人民做事情,君主也很昏庸。陶渊明是一个十分高雅又洁身自好的人,所以他不想与这种世俗同流合污,所以他要隐居田园。

生:我们组从“归”这个角度分析:一个是他的心灵上的回归,他是误落尘世的,但他本性是洒脱不羁的,所以他心灵上要回归;还有一个是他的身体的回归,他本性是不适应这种官场的,所以他要从官场回归田园。我们都读过《爱莲说》,知道菊隐逸者也,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意在官场与那些人周旋。

师:我们这三组同学都很厉害,从一词一句中去探究,比如关注到“误”字、“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老师解释一下,陶渊明有过好几次出去做官又不做的经历,从第一次去做官到最后一次辞官回来,头尾一共是十三年。有人说“一去三十年”是“一去十三年”的误笔,也有人说这是一种虚指。我们知道,文言中的三、六、九常常都是虚指多。不管怎么解释,都表明他觉得误入尘网中的时间太长了。三个组都说到他的本性——不受束缚、爱自然、爱丘山。非常好。

我们看看同学们板书的关键词,有田园、自然、怡然自得、不同流合污、不受拘束、随性洒脱等,尤其是有两个组都写有回归真我、回归自然。那我想问:这个回归自然,是不是就是我们城市人常常说的到自然中去走一走,到某个地方去看山、看风景?

生:不对。

生:我们觉得这里的“自然”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回归田园生活,比如他去种豆;第二层意思是回到人的最初纯真、善良、纯朴的状态之中,即返璞归真。

师:返璞归真的“璞”,王字旁,指未雕琢的玉。返璞归真,就是回归真我,回归自然,不扭曲,过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

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生: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师:这是一种顺应自然节奏的生活。不仅回到自然之中,而且是以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去生活。

黑板上每个组都写到的词语还有怡然自得、轻松快乐。你们都认为回归后的生活很怡然、很轻松、很快乐,是吗?

生:不是。很早起来去理那些荒草,很晚才能扛着锄头归来,道路还很狭窄,夕露还沾湿衣服,生活过得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师:田园的劳作是艰辛的。想一想:一个不善农事的退职官吏、诗人回归田园,会碰到什么困难呢?

生:有人会看不起他,一般人会认为做官是很好的事情,可是他却不做了。

师:你是说他要承担世俗给他的精神上的压力,生活上呢?

生:草盛豆苗稀,应该是温饱也成问题。

师:他确实温饱成问题,你们读八下的课文《五柳先生传》就会知道,他家徒四壁,缺衣少食,过着极端贫穷的生活。看来他回归错了,你们说他怡然自乐,这个词用错了,是吗?

生:(众)没错。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最后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可见他对这个生活没有半分后悔的感觉,他十分庆幸能够逃脱官场的羁绊。

生:陶渊明是一个比较清高的人,他也是有些许自傲的。他不愿意忍受精神上的痛苦,他不愿意被官场束缚,不愿意被黑暗所压迫,他宁愿自己过得贫穷一些,也要保持自身的清高和自傲。

师:你的意思是说,对于陶渊明,精神上的畅快远比生活上的困苦重要得多,你们用的怡然自乐、轻松自在,都是指他的——

生:内心。

师:所以,只要自己的愿望不被违背,即使“晨兴理荒秽”,依然能获得“带月荷锄归”的愉悦。今天两节课连上,你们高兴不高兴?

生:高兴。

师:那么平时你们要完成老师们布置的作业,有时候有点多,做起来有点累,你们高兴不高兴?

生:还好。

五、评诗仿诗,赏析诗风

师:如果今天老师让你们仿写一首诗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老师的《白云瀑》,你们愿意仿写谁的?

生:陶渊明的。

生:我喜欢陶渊明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做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生:我比较喜欢陶渊明的精神。

师:你们是喜欢陶渊明这个人,所以想仿写他的诗。看来你们不太喜欢老师这个人。

生:我很喜欢老师的这首诗。陶渊明写的是平民的生活,而老师这首诗给我一种非常轻灵的感觉。

师:你喜欢老师这首诗的轻灵,是不是感觉好像飘在空中似的,而陶渊明的诗让你觉得实在,好像是脚踩在地上?

生:我比较喜欢老师这首。陶渊明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我觉得要是我们像他那样子早出晚归地生活的话,我们肯定会觉得非常地辛苦。老师这首诗写得非常轻松,没有像陶诗那样似乎要吃很多苦。

生:我比较喜欢老师这一首。老师是写自己的,可能带上自己的一些感觉来形容自己。我们还未经世事,所以可能写不了陶渊明那么有深意的诗,但是仿写老师的诗,以我们这种能力,虽然写不了老师那么好,但还是可以模仿出来的。

生:我比较喜欢陶渊明的那首诗,因为它给我一种安贫乐道的感觉,也可以给我一些学习的启发。

师:我觉得陶渊明的诗有一点肯定不如我的诗:他的诗,什么种豆,什么南山,什么草木,不足惜什么的,太直白、太平凡了,用词都很简单,不像老师这首诗用词优美华丽,什么彩影,什么凝碧,多好啊!

生:老师的词藻是华丽,每个诗人有不同的写法吧,我也喜欢华丽的;陶渊明是偏朴实的,但朴实的也是值得欣赏的。

生:读诗要从词句中看内在的东西,而不是看词藻华丽不华丽,要看最后诗人给我们表达的意境如何。虽然陶渊明的词藻不是那么华丽,但他写实,也表达出诗意。

师:你刚才提出意境这个词,很好。你的意思是说,陶渊明虽然用的字很平常,但是写出了美的意境。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可能容易喜欢那种词藻华丽、文句优美的。高境界的作品往往看似写得很简单,用的词语很平常,但能够写出醇美的诗意,陶渊明的诗就属于这种最厉害的。我们同学能够欣赏到陶渊明诗歌的美,很了不起。(幻灯片出示)

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   ——袁行霈

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   ——徐克强

今天,老师自然是希望你们仿写陶渊明的诗,陶渊明种豆南山下,你们读书南窗下,你不写读书也可以,比如说,打球南操场什么的,都可以。可以学习陶渊明多层转折、先叙事后抒情的手法。看看大家能不能用平常的字写平常的事,也能够写出美好的意境来。(幻灯片出示)

才思敏捷的同学写八句,动作慢一点的同学写六句、四句都可以。

(学生写作)

小组之间交流一下,每个小组推荐一首读给大家听。

生:学习南窗下,书多作业多。晨兴读散文,带月看闲书。学习难度大,衣带渐渐宽。带宽终不悔,但使愿无违。

师:他和陶渊明的诗哪一点像啊?

生:有转折,口语化。

生:读书南窗下,努力考重高。晨兴练古语,带月写论文。月下灯昏暗,近视日益深。近视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生:先叙事后抒情,跟陶渊明诗有点像。

生:引体单杠上,人盛单杠稀。晨星俯卧撑,带月跑江边。路长跑不停,热汗沾我衣。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同学们写的诗也很有味道,这种味道,老师就写不出来。为什么老师就写不了陶渊明那样的诗呢?因为老师缺乏陶渊明这种返璞归真的诗心,他的为人和他的诗是一样的,人诗合一。

六、课后作业讨论

(幻灯片出示)

课后自主作业建议:

1. 《归园田居》(其三)(其一)、《饮酒》(其五)、《画眉鸟》,你能默写吗?

2. 你喜欢陶渊明吗?愿意去找他的其他作品阅读并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吗?

3. 你喜欢这堂课吗?愿意写出你的学习收获吗?

师:今天的作业是一道必做题、两道选做题。必做题是默写诗句。《归园田居》(其三)你们会默写了吗?

生:会。

师:要注意原来听写错了的字,不能再错。《归园田居》(其一)、《饮酒》(其五)还有《画眉鸟》,不会背吧?

生:不会。

师:但我要求大家默写出来,小组合作就能默写出来了。你们再读一遍。

生:(自由读)

师:你们喜欢陶渊明吗?愿意去找他的其他作品阅读并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吗?

生:喜欢。

生:愿意。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感悟。你如果不愿意做这个,就做后面这个。你喜欢这堂课吗?愿意写出你的学习收获吗?

生:喜欢。

师:这道题一样要写,写出你的学习收获,可以是阅读陶渊明的诗的体会,也可以是从这堂课中学到的学习方法等。这两个作业要是都不愿意做的话,自己编一个作业,但是难度系数要跟这两个差不多。

好的,下课!

教后反思

怎样让学生喜欢阅读古诗词?怎样帮助他们掌握阅读方法、策略,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品位?我在教学《归园田居》(其三)时首创听写猜读教学法,并结合以诗解诗、比较阅读、以写促读等学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听写猜读,“言”“意”共生

将听写法和猜读法融合在一起用在古诗文教学中。学生不仅从中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学会阅读方法,而且在这种极具趣味性、挑战性、探究性和思维张力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思想碰撞激烈,审美体验深切,阅读记忆深刻,从而避免了传统古诗词教学被动背书默写、机械记忆的弊端。每一次用听写猜读法教学古诗文,学生都能当堂比较轻松地完成背诵任务,准确默写诗句。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得以提升。

二、以诗解诗,由“文”及“人”

听写猜读,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会写会背了,诗句的意思基本理解了,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说:作者是谁?为什么要归园田居?从哪里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这些问题指向作者,开启了由”“文”及“人”思维路径。

如果单从《归园田居》(其三)来看,学生猜测诗人的愿望是种豆得豆,获得好收成,过好田园生活;但如果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那就不是这么简单了。我没有多用课外资料,在简单告知诗歌写于陶渊明辞官后的第二年这一背景后,让学生学习以诗解诗、比较阅读的方法,去猜读陶渊明的“归”“愿”。

以诗解诗,打破了诗歌教学只读一首诗的思维局限。引入作者其他诗歌的阅读,帮助解决阅读难点,并由“文”及“人”,不仅读懂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情感,还读出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心理、写作意图,达到更高的阅读层次,而且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体验中学会了以诗解诗、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阅读方法。

以诗解诗,可以是同一作者的诗歌比较阅读,也可以是不同作者的诗歌比较阅读;可异中求同,也可同中求异,比较阅读的目的可指向诗歌思想内容,也可指向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在《归园田居》(其三)的教学中还有一个创新点,以教师的诗歌与陶渊明诗歌的比较阅读来凸显陶渊明的诗歌特色。

三、以写促读,有效拓展

《归园田居》(其三)的教学,从一开始的听写猜读开始,以“写”一线贯之,而“写”的内容、形式多样,主要有“听写猜读”“听记板演”“仿写练习”三种,充分发挥了以写促读的教学价值,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听写猜读,以写促读,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课堂中的写,面向全体,教师通过巡回督促,可以防止出现有人游离于课堂的状况,并了解学情及时进行教学反馈。课堂多写多板演,培养了学生读书即动笔墨的习惯,并通过作业交流、板演等检测听记及书写表达能力。以写促读,学生更清晰地梳理阅读思路和阅读成果,读写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另外,课堂书面作业的落实,还可以减轻学生课外书面作业的负担。

专家评说

方法独到,诗意和谐

龚占雨

(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教研员,天津市中语会副理事长。“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巴班斯基说:“选择对一堂课来说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部分之一。”吴丹青老师执教的《归园田居》(其三)一课,在教学方法运用上确有过人之处。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经典佳作,看似简单,实则意蕴丰富,内涵深刻。由于时代久远,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理想情操,真正体会到作品的文学文化内涵并非易事。吴丹青老师巧妙地通过“听写猜读”“以诗解诗”“赏析仿写”等方法带领学生们顺利进入诗歌的殿堂,令人耳目一新。环节虽简单,却蕴含教学大智慧。

一、“听写猜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独立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在常态的诗歌教学中,老师们一般都是在导入后,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然后师生互评朗读效果,之后就是文本赏析。而吴老师却另辟蹊径,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猜测诗的内容。学生积极参与后,该揭谜底了吧?吴老师却保留悬念,“到底谁猜对了呢?先不告诉你们”,从而吊足了学生胃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紧接着,吴老师安排了听写任务,有意抓住了学生听写的错误,让学生在“猜”的游戏中,通过重点词的辨析,理解诗意。这样,学生就在积极参与、独立思考与协作协商中初步了解了诗情,完成了自己对诗意的建构。“言”的探究巧妙地成了深度把握文本意义的阶梯,实现了言文共生。教师举重若轻,学生兴味盎然。

二、抓文眼

初探诗情,教师往往会先出示作者和背景情况,再带领学生解读文本;但吴老师却没有如此直接,而是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抓住这首诗的诗眼——“愿”和“归”两个关键词。正是这两个词蕴含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也曾引发无数文人墨客的共鸣。这两个词的激疑,充分调动了学生了解陶渊明、探求诗情的热情。师生在争鸣探讨中初步了解了陶渊明,了解了他的志向与诗情,为后面“以诗解诗”做了铺垫。学生依据自己的基础独立完成知识建构,完全符合建构主义的理念。

三、“以诗解诗”

我们常说,书要能读厚,读厚才能充分挖掘出文字背后的文学、文化意味,才能避免目光狭隘、视野短浅、思维僵化的弊端。所谓的“厚”除了要深入理解外,还要做好文本拓展,吴丹青老师力推的“以诗解诗”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为了充分理解《归园田居》(其三),吴老师在学生充分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先后举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归去来兮辞》、《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五篇作品,还例举了欧阳修的《画眉鸟》以及自己写的《白云瀑》。大量的诗文材料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让学生在占有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前后左右勾连、比较,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文本,从而避免了就文论文、就诗论诗的浅狭弊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陶渊明,把握了陶渊明的作品风格,深刻体会了陶渊明返璞归真的诗情。吴老师“以诗解诗”的教学方法启示我们,只要我们教师能真正抓住文本中与学生合拍的切入点,带领学生走进广阔的阅读世界,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诗文教学就会是另一番景象。

四、比较赏析

陶诗生活与情感的真实、返璞归真的诗心、口语和醇美诗意的和谐统一是学生重点品读的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吴老师并没有说教或直接让学生总结,而是通过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老师自己的《白云瀑》做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赏析陶诗,把握陶诗的风格。与此同时,学生又会更深刻地感受陶渊明不慕富贵、不趋炎附势、困境中能保持独立人格、乐观旷达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

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陶诗风韵,吴老师还设计了仿写环节。中国的诗词多受《诗经》的影响,《诗经》讲求“赋、比、兴”,其中“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就是“兴”的典范。仿写不但能够学习陶诗先叙事后抒情、多层转折、以常字常事营造意境的写法,更能增进学生对我国古典诗词的了解和感情,培养学生学写古典诗词的兴趣。

五、以疑导学

“学贵有疑”,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去解决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吴老师的教学注重巧妙设疑、以疑导学。第一环节,猜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巧妙激发学生学习期待;第二环节猜读诗意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个环节质疑问难让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一系列的质疑让第四环节问题的探究与解决一气呵成,学生不但读懂了,更学会了思考,掌握了方法。以疑导学合理地处理了主体和主导的关系,教学的推进围绕学生的质疑展开,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坚守语文本分,践行言文合一

吴老师倡导言文并重,但不是把“言”与“文”分成不相干的两个学习环节,而是通过“言”的探究加深学生对“文”的理解,对“文”的理解反过来又促进学生对古诗词言语规律的把握。比如,第二环节就通过词语辨析理解了诗意,理清了思路。第四个环节,以诗解诗,学生又通过文章、文学、文化的品读,进一步了解了“尘网”“樊笼”“园田”“自然”“旧林”“丘山”的内涵。文言相融相辅,浑然天成。

总之,在本课中,吴丹青老师精心设计,带领学生自由出入于陶渊明众多文本之间,将古典诗“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读出了诗歌应有的厚度,彰显了诗歌的魅力。吴丹青老师以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他所使用的教学方法确实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值得借鉴。但白璧微瑕,个别环节稍显拖沓,对月夜归耕中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的美好静谧的意境以及悠闲自得的形象赏析稍感不足。此外,老师们在向吴丹青老师学习时,不可盲目,一定要考虑具体教学内容的适应性,以及具体学生的适应性,要循序渐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