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VR是Virtual Reality的缩写,中文翻译为虚拟现实,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新型信息技术。虚拟现实的概念由美国人加隆·兰里尔(Jaron Lanier)在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提出。钱学森建议把虚拟现实技术叫做“灵境技术”,由它构成的信息处理环境称作“灵境”。一般认为,虚拟现实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如飞机驾驶舱、分子结构世界等),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的技术。本书所谓的“模拟环境”一般是指用计算机生成的有立体感的图形,它可以是某一特定现实环境的表现,也可以是纯粹构想的世界。在模拟环境中,实现人机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及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产生强烈的参与感、操作感,人成为“境中人”,实现了人境一体化。
虚拟现实技术是由计算机人工创造的多维空间,它能高度逼真地模拟使用者在自然环境中的多种特性。这些特性主要包括:一是多感知性(Multi-sensation),指除了计算机技术所具有的视觉感知之外,还有听觉感知、力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感知,甚至还可以包括味觉感知、嗅觉感知等。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功能。二是沉浸特性(Immersion),又称为临场感、存在感(Presence),它是指用户感到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理想的投入式虚拟环境应该达到使用户难以分辨真假的程度。三是交互性(Interactive),交互性是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它也应该包括实时性。四是自主性(Autonomy),是指虚拟环境中物体依据物理定律动作的程度,如物体受重力作用下落。这些表现或者服从于自然规律,或者遵循设计者想象的规律。
(二)应用
由于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能够使人与虚拟环境之间进行多维信息的交互,因此该技术具有可以使人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的虚拟环境中获得对客观世界、客观事物的感性及理性认识,进而对某些概念进行深化,并建构新的构思和创意的特性。(www.zuozong.com)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背景的现代教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主体性得到了较大的发挥。但是,不可否认,绝大部分多媒体信息系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例如学生只能按照时间的流程,按电脑中程序设计的流向有限制地进行浏览和学习,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建与现实社会类似的环境,更容易地解决学习媒体的情景化及自然交互性的要求,从而完美弥补了多媒体技术的不足。
在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现有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正受到极大的挑战。虚拟现实技术能形象生动地表现教学内容,有效地营造一个跟随技术发展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的作用。与此同时,虚拟现实技术还结合了益智游戏、情景化学习、协作学习、远程教育等多种手段,能够有效解决许多以前根本无法解决的教育问题。例如,通过VR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在实现人与机器的交流、通过网络进行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同时,还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教学的游戏性,让教育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为高效地创建学习情景,支持合作,促进交流、知识表达及应用,进而构建优良的学习环境。因此,如果能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现代化教育教学中,其效果将是难以言喻的。
事实上,近年来在社区教育中兴起的体验式学习的某些特征与VR课程学习很相似,都是强调在教学实践中,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的重要性,主动地去交互与被动的观看有着质的差别。因此,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广泛用于学习情景的创设,增加学习内容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进而实现模拟训练。通过VR课程进行学习和教育,不光可以减少现实空间中某些训练操作的困难和危险,更可以使训练造价得到大幅度降低。因此,虚拟现实技术将是继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之后,在教育领域内最具有应用前景的一项技术,社区教育当然也不例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