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洞耳村元代壁画墓位于陕西省蒲城县南约2千米的东阳乡洞耳村。1998年3月发现,同年8月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做了抢救性考古清理[4][5][6][7]。此墓下葬于元至元六年(1269),墓室形状为元墓中少见的八边形,南北纵长2.52米,东西横宽2.40米,顶部为穹窿状,由墓底至顶端高2.74米(图8-16)。墓室北端设有砖砌棺床,考古清理时已被历代盗扰者破坏得凌乱不堪。墓室南侧有一长约6.4米的竖穴台阶式墓道,墓室和墓道之间由一长1.8米的拱形甬道连接。墓室和甬道都以方砖砌筑,内壁砖表涂敷白灰,抹平光净,再绘施壁画。墓室八个边壁的壁画是全部壁画最精彩的部分。边壁以上的穹窿墓顶部分自下而上依次绘有帘幔、梁枋彩画、戏花童子和如意云头四层图案。壁画先以墨线勾勒轮廓,然后填以各种色彩,勾勒线条流利爽健,涂敷色彩浓烈鲜明,历经七百年沧桑,仍然流光溢彩。
图8-16 蒲城洞耳村元墓平剖面图
该墓壁画可以分作三个部分:墓室边壁壁画、顶壁壁画和甬道侧壁壁画。
墓室周壁壁画分作四个单元,北壁、西北壁和东北壁壁画内容合成墓主夫妇“堂中对坐图”,西壁和西南壁图画内容合成“行别献酒图”,东壁和东南壁图合成“醉归乐舞图”,南壁环绕甬道口绘有对飞双雁和曲蔓卷草图案。
堂中对坐图是整个墓葬壁画的中心。北壁图尺寸为1.29×1.75米,图中墓主夫妇对坐于一座屏风前方。男主人面部丰满,唇上和颊下留须,眉目含笑。头戴折檐带披缨帽,身穿淡蓝色交领左衽束袖长衣,腰间扎系红色包肚,足着红色筒靴。左手触膝,右手轻拽衣襟,坐一把黑色圈背交椅,双足置于椅前踏板。女主人面庞宽圆,眉分八字。头顶“姑姑冠”,身着红色左衽束袖及足罩袍,右手置膝,左腕轻搭于圈背交椅的扶手上,足下置有脚踏。墓主身后立一黄色单扇大屏,屏底两侧装置斜向云头旋雕站牙。屏框内里分作三区段,顶部为一幅横披水墨画,绘有寒山荒木,皴皴点点,颇饶情致。腰部为荷花、荷叶图案的面板。下部为一素面面板。屏风顶部压边踩线勾出一方形粉色板框,已伸入顶壁,上书墨字款识,顶端一横行自右至左为:“大朝国至元六年岁次己巳”,其余四列纵行从右到左分别为:“娘子李氏云线系河中府人”,“张按答不花系宣德州人”,“祭主长男闰童悉妇”,“二月清明日闲穴蹑个直”(图8-17)。
图8-17 蒲城洞耳村元墓墓室周壁堂中对坐图
与开芳宴对应的还有“开华宴”,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由夫妇中男方主办,后者则由女方主办。
西北壁尺寸为0.82×1.37米,绘一少年男侍,头顶留撮发。耳根绾髻,为蒙古人“婆焦”发式。面容清秀.身着黄色左衽长衣,腰系黑革带,带右悬囊,足蹬红靴,拱手侍立。臂间搭一白色拭巾,怀抱一支蒜头首长杖。身后置放条案,造型简洁明快,除面板以外均施黑色。四腿与面板之间有旋雕如意云形牙板,四腿之间俱设横枨。案上错落摆放直颈盘口花瓶一只、玉壶春瓶一只、水匜一个、托盘一个以及酒盏两只,盘口瓶中插一枝带叶牡丹。案下另绘有银锭、金条一类形状的物品。
东北壁尺寸为0.89×1.31米,绘一女侍,脸形略长,八字眉,辫发。上身内着蓝色短襦,外罩白色平袖衫,下着粉色长裙。双手覆一衬巾,托捧一个红色圆形分层果盒。身后亦置条案。通体黑色,形制同前。案上有一红色盖罐,一黄色高足碗,一蓝色圆盒和一直颈盘口花瓶,瓶中插带叶荷花。案下亦绘许多锭形、铤形物(图8-18)。
图8-18 蒲城洞耳村元墓墓室周壁堂中对坐图(局部)
西壁和西南壁的行别献酒图合并尺寸为2.09×1.82米,内容表现的是庭前临行奉酒饯别的场面。图中有四个人物,北侧两人跪地敬酒,一人略前,头戴黑色瓦楞帽,身着左衽白袍,腰扎革带。左侧悬囊挂匕,足着黑靴,双手托盘,盘上置有两只酒盏。另一人略后,戴皮质翻檐暖帽,着圆领红袍,腰束革带,怀抱玉壶春瓶。两人身后逐随两犬,一黄一花,奔跃而至。偏南的受酒人头戴翻檐皮帽,着左衽红袍,腰束革带,亦挂匕悬囊,足蹬黑靴,欠身探手欲执酒盏。身后侍立一人,戴翻檐皮帽,环眼虬髯,身罩左衽蓝衣,腰系红色包肚,足蹬黑靴,双手叉腰而立。西壁壁画北边还绘有一段栏杆,为单钩栏样式,望柱、寻杖、盆唇、地袱俱施作红色,华板装饰卷云图案,外套淡蓝方框。栏杆底部还有黄色台基,后侧为假山、芭蕉。西南壁绘有一白一红两匹鞍马拴系于树旁,白马回首瞻顾主人,红马对树而立。整个画面是一个动态的场面。人物、马匹、走犬各具情态,栩栩如生(图8-19)。
(www.zuozong.com)
图8-19 蒲城洞耳村元墓墓室周壁行别献酒图
东壁与东南壁醉归乐舞图合并尺寸为2.14×1.82米,内容表现蒙古贵族醉酒欲归,随侍乐舞相娱的场面。画面人物共六个,北侧第一人身份较高,头戴折檐带披帽,着左衽蓝袍,束裹包肚,足穿黑靴,似酒醉离宴而出,由一仆搀扶,垂臂虚足,一副醉意惺忪之态。身侧侍仆无冠,留“婆焦”发,着左衽白衣,束带蹬靴,搀主人左臂,一副恭谨逢迎之态。身后一侍,头戴白色斗形笠帽,着左衽红衣,足蹬黄靴,左手执酒盏,右手持玉壶春瓶,跨足向前。其余三人中一人平举双臂,右腿微抬,做出起舞姿态,服装靴帽近于被搀之人,唯长衣作红色,腰右系囊,左侧挂包悬剑。身旁一人头戴白色斗形笠帽,着左衽白衣,束带挂包,蹬黑色靴,两腿微屈,击掌作节。另一人居后,头戴黑色斗形笠帽,着左衽红衣,系带蹬靴,怀抱四弦“火不思”,正在运指弹拨。壁画北缘与西壁对应也绘一段栏杆,样式相同,里柱头绘制得较为清晰,为三台重瓣莲花形式。栏杆半掩着假山兰花。东南壁绘有两匹白马,系于树侧,一马头对树干,另一马尾对树干转首回望(图8-20)。
图8-20 蒲城洞耳村墓墓室周壁醉归乐舞图
南壁图案尺寸为1.16×1.82米,绘在拱形甬道内口的上侧和边沿,拱门上部自起拱处刷出拱形红彩粗边,再以红彩在两侧封边,以黑色细线加框。内里绘御荷双飞雁。西侧一雁御荷振翅仰飞,东侧一雁展翅俯旋。飞雁以墨色勾绘,荷花则加填红彩。甬道口两侧墨绘忍冬卷草。
墓室的穹窿顶壁由四圈图案组成,由下至上分别为帘幔、梁枋彩画、戏花童子和火焰珠、如意云头。每种图案均绕墓顶一周。
最下方的帘幔图案所占上下宽度约0.4米至0.42米,长度同于墓室周壁,部分下端边沿已伸至竖壁。图案帘幔皱褶,遍绕一周,应效法当时毡帐布置。图案以墨笔勾勒轮廓和皱褶,以灰蓝色彩涂敷。
第二层梁枋彩画图案,宽度约0.16米左右,与下面八个塑画对应,共有八方,每方图案两端绘角叶纹。枋心部位绘团云和圆点,纹样为白色,衬底为红色。四个正壁上方枋心彩画为三团云四圆点间布,每方上边长0.97米,下边长约1米。四个角壁则为一团云二圆点,每方上边长约0.67米,下边长约0.77米。
第三层图案由四个梯形戏花童子图和四个梯形火焰珠图间布组成,所占宽度为0.45米至0.48米。童子图对应四个正壁,每方图案上边长约0.8米,下边长约0.97米。火焰珠图对应四个角壁,每方图案上边长0.26米,下边长0.61米。双道墨线封框,框内填加外白内红双色线。北壁上方童子留撮发,穿兜肚,颈套圈,足套环,取正坐姿势,左腿伸出,右腿盘曲,两手各持一枝大红牡丹花,左手花茎由腿弯处扯过。西侧童子形象大致同前,只不过腕踝无环,身体略朝北壁方向倾靠,双腿弯曲,两手执一荷茎,身后是一茎两朵荷花。东侧童子形象同北侧,身体亦向北偃倾,双手扯一茎荷花,身旁另有两朵荷花。南侧童子,体态变为交脚斜卧的慵懒模样,左手将一枝牡丹花茎由腿间扯过,右手也执一枝花茎,身旁另有两朵绽放的牡丹(图8-21)。
图8-21 蒲城洞耳村元墓墓室顶部婴戏荷花图
四个火焰珠大同小异,宝珠贴近底框。墨线勾边,红色敷染,火焰纹绘作藕色,加施墨色曲线。其余图案底子部分涂黑。
再向上,沿第三层图案顶框绘一周红色如意云头,用白线滚边,所占宽度为0.18米至0.19米,周长约4.2米。正中天窗部位露出砌墓青砖,天窗四边分绘白色柿蒂形图案。顶壁其余无图部分以淡墨刷涂。
甬道西壁绘“放牧图”,北端为一前行回顾的执鞭牧人,头戴斗形笠,身穿左衽红衣,束带着靴。身后是两红一黄三头牛,两端又有两只卧驼。东壁绘“停舆图”。北侧为一部高轮长辕车舆,车子除车厢顶壁和边壁为黄色外,其余部位施作红色。车夫留“婆焦”发,着白衣,束带蹬靴,在车前踞坐打盹。车旁还有两只羊。两方壁画尺寸均为1.8×1.42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