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产主义在当今社会中是否失去了信力?

共产主义在当今社会中是否失去了信力?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是否等同于共产主义理想的危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多次指出,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信念。

共产主义在当今社会中是否失去了信力?

1.以科学性破除“乌托邦”偏见

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人道主义影响下的抽象论述”、“唯物史观指引下的具体论述”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科学论述”三个阶段。它虽然是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批判而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做的预测,但它并非纯粹的乌托邦构想,它是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全面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在揭示其特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所做的科学展望。

从其具体内容来说,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长期积累和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它奠定了物质基础;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从事不同生产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是其逻辑前提;体现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的一致性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其具体实现形式;通过现实的革命运动才得以实现的人的全面解放与自由发展是其价值旨归。

从其实现机制来说,“自由时间”的获得不仅延长了人的生命长度,而且拓展了人的发展空间;“个人所有制”的重建使未来社会劳动产品一方面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被社会占有,另一方面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被个人占有,个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得以恢复;超越“政治国家”的社会革命使得先前作为“虚幻共同体”的政治国家的外壳和一切陈旧的东西被摧毁和消灭,建构共产主义“真正共同体”的地基得以清理;“自由个性”的生成则使人既摆脱了对“人”的依赖,又打破了“物”的束缚,从而自主创造并支配自己所有的社会联系。由此,马克思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且通过这种联合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2.“苏东剧变”不是共产主义的终结

“苏东剧变”是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十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改旗易帜,不仅意味着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终结,也意味着共产党在东欧地区的执政地位被相继颠覆,社会主义政权被摧毁,苏共遭遇丧权亡党的结局。因此,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很多人不仅将“苏东剧变”看作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挫折,更看作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如此,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一是“苏东剧变”真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吗?二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是否等同于共产主义理想的危机?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离不开对“苏东剧变”具体原因的探讨。

学者们对“苏东剧变”的原因探讨大致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模式存在的弊端和问题。美国学者卡斯特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原有的国家体制已经无法为苏联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因而也无法同其他的国家在发展的道路上并驾齐驱;英国学者梅甘·特鲁德尔认为早期的布尔什维克政府与后来的斯大林体制格格不入甚至南辕北辙,因为斯大林体制究其本质是统治阶级压迫广大人民的虚幻的工具性存在。第二,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滞后。在依附理论家弗兰克看来,社会主义社会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竞争中的失败是“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因为在那期间,苏联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德国学者H.诺伊贝尔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苏联的改革未能使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起来;俄国学者克留奇科夫曾从多个方面详细分析和总结社会主义在苏联失败的教训。(参见材料三)

从以上学者们的分析论述可见,虽然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纷繁复杂,既有客观的国家利益竞争,也有主观的苏联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问题所在,但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苏东剧变”仅仅是苏联模式在“苏东”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哀歌和共产主义的终结,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与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渐行渐远。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指出,“东欧剧变和苏联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在21世纪,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广阔的前景!”“我仍然是马克思主义者!”[25](www.zuozong.com)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中明确阐述了“苏东剧变”的原因:“正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人推行错误的路线,使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共产党的领导,放任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直接导致苏联亡党亡国。最为关键的是苏联共产党本身出了问题,最终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26]可见,“苏东剧变”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既不能封闭僵化,也不能改旗易帜,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多次指出,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信念。2012年11月,他在《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中指出,我们党在过去的历史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27];2014年5月,在《作风建设要立破并举、扶正祛邪》中指出:“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之本,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本。……就是要坚定这个理想信念”[28];2015年9月,在《党员、干部要按照“三严三实”要求鞭策自己》中指出,所谓立根固本,言下之意就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党和人民的忠诚[29]

3.以过程性揭开“渺茫论”面纱

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然有一部分人认为共产主义最终是难以实现的,是虚无缥缈的。他们之所以有这种思想,是因为在他们简单武断地将共产主义何时实现等同于共产主义,觉得共产主义是需要几十代人甚至更长时间奋斗之后才有可能的,从而逐渐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心,动摇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些认为共产主义遥不可及甚至是漫无根基的看法,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内心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还不足够深厚和牢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将经历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众所周知,历史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特性之一,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经指出,人类社会不断更替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方向发展的历程[30],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必然性,但同时它又必须让位于新的更高的阶段。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将共产主义划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阶段,其中初级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经历的第一阶段,意即社会主义阶段,社会主义阶段作为共产主义的准备阶段,其建设是一个长期且艰苦的过程,没有全体社会成员满腔热忱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或者企图越过这一阶段,那么实现共产主义的长远目标将没有达成的可能性。(参见材料四)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我们现在做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情,但不能忘记初衷,不能忘了我们的最高奋斗目标。”[31]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一方面,这一道路是立足于基本国情的,是符合当下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伟大道路,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我国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这一道路又是面向未来的,是朝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不断鞭策前行的,因为此阶段所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是我们将来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实有力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带领人民创造现阶段的美好生活、可以推动国家全方位的发展进步,也可以鼓舞和激励我们脚踏实地走向未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对共产主义进行概括:“什么是共产主义?整个共产主义宣传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实际指导国家建设,应该使工人群众把共产主义理解为自己的事业”[32]。正如我们在加入少年先锋队、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时誓词中所说的: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奋斗终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