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唯物辩证法总特征 - 马克思主义原理简介

唯物辩证法总特征 - 马克思主义原理简介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种世界观与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处于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过程之中的。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就是对万事万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的概括。其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唯物辩证法总特征 - 马克思主义原理简介

唯物辩证法提示了世界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也为我们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作为一种世界观与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处于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过程之中的。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什么是联系呢?从上面蝴蝶效应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就可以引起龙卷风,说明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再如,以立体化与生态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在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发展已日趋成熟与完善,其中有桑、蚕、沼气、鱼等要素构成。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取消其中的某个环节,可不可以?当然是不可以的。抽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其他的环节就会受到影响,从而会使生态农业布局遭到破坏,四个环节谁也少不了谁,这种关系就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大家再来回想一下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比如,鸦片战争、“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等等。上述的这些历史事件,如果作为独立的事件,与其他事件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是,从深层的历史发展而言,却存在着内部与外部的双重联系,也存在着直接与间接的彼此联系和主要与次要的相互联系。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由各个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联系的关系网。

其实,如果关注我们的周围,这样的关系有很多表现形式。例如:林中树木、花草、小鸟;自然界山、水,各种生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宇宙、日月、星辰;每一门学科的概念与原理,等等。

上述关系共同的特点就是彼此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哲学把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这种共性叫联系。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就是对万事万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的概括。所以,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这里有两个地方需要注意:其一,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其二,事物之间。一个是内部,一个是外部,联系包括事物内部的关系,也包括事物外部的关系。

同时还需要理解何为“事物”。“事物”不是指一个事物,而是指“万事万物,一切事与物”——自然界,人类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等等。一切事物存在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的同时也存在外部之间的彼此联系。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日常生活中,人们曾概括出这样的一系列联系,比如,喜鹊上枝头啼叫意味着有喜事,乌鸦在屋檐叽叽喳喳会有不幸的事情发生。彗星是扫把星,带有不祥的预兆。人的命运由指纹、手相、上帝决定。“7”是不吉利的数字,“8”是发,要发财,“4”是死,不吉利。但是,这些所谓的联系,其特点在于:第一,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第二,是主体自身幻想编织而成的;第三,相互之间并不存在内在性的、本质性的联系。

由此可见,首先,联系不是可以人为地预设的,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是事物内部的联系还是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整个世界的联系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特性,即联系的客观性。具体而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事物总是处于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之中,事物的联系不是主观幻想出来的,而是自身固有的。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的、实际的和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与理解事物。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其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从上面联系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事物整体都是由部分构成的,而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不是散乱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从生态农业、历史事件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也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二,任何事物不可避免地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的关联之中。对任何事物来讲都一样,它与它周围的事物有联系,如果失去了周围的事物,那么这个事物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横向而言,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可以离开它周围的事物而孤立存在。纵向而言,一切事物产生、发展与灭亡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一个过程,有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内在联系。没有过去的历史,就不会有现在的辉煌,没有现在的辉煌,也就不会有未来的向往。比如,鱼儿离开水不能够存活,瓜儿离开秧不能够生存,说的就是事物与其他周围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三,整个世界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每一事物仅仅直接与它周围的事物相联系,何以使整个世界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之中呢?因为每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直接联系,而周围事物则与其他周围事物处于直接联系中。一环扣一环,一切事物就处在纵横联系之中了。譬如新航路开辟以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普遍发展,国家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彼此间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全球俨然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地球村。任何国家要想生存于世界民族之林,都必须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与各国的联系,否则闭关锁国必将导致落后。

概而言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其中没有一个事物可以独立的存在,都是与其他事物处于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之中。需要注意的是,普遍联系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一系列中间性的环节实现间接性的和过渡性的联系。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的千差万别与多样性决定了事物间的联系的多样性。据统计,目前已知生物大约有200万种,这些形状各异、颜色斑斓的众多生物物种充分体现了事物的多样性。这些生物物种通过与周围其他物种、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形成了数以千计的联系,如此以至无穷。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与间接联系、内部与外部联系、本质与非本质联系、必然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既构成事物内部各要素的存在与发展,也构成事物之间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对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其一,条件在客观上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有利条件支持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不利条件制约和阻碍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其二,条件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改变的。人在条件面前并非消极无为,经过努力,可以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推动事物的发展。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强行去改变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否则就是揠苗助长。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就必须反对唯心主义的无条件论和唯条件论。既善于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又善于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具体分析事物的相互联系,树立整体与开放的观念,在事物的动态变化与实际发展中认识与理解事物。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事物内部各要素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内含着彼此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最终导致事物自身的运动、变化与发展。这些运动、变化和发展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这些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载体到底包括什么呢?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将整个世界分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三部分,是不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呢?(www.zuozong.com)

我们都知道生命的演化需要经过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多细胞动物和人这几个环节才能逐步发展而来,而从单细胞生物到人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呈现着不断地前进和上升的趋势。再比如,我们国家的珠穆朗玛峰,以前曾是一片海洋,但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形成了现在的世界第一高峰,据观测,珠穆朗玛峰现在仍旧在升高,这也显示出自然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自然界是处于变化与发展之中的,那么,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呢?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的科学研究,提出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几个社会形态。这些社会形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显示出了一种前进与上升的趋势,表明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如果我们具体到现在使用的手机电脑,那么就更能体会到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以前的手机、电脑笨重、昂贵、功能少,现在的手机轻便、便宜、功能多,趋向于更为高端、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本质上讲是人的认识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比如古代人认为地球是方的,但是经过麦哲伦的环球航海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再如,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宇宙的中心是地球,哥白尼之后,人们对宇宙中心的认识由地球改为太阳。所以,人类的认识也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由无知到知,再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对事物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质言之,事物各要素及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事物原本具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一定的变化和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整个世界的变化与发展,也表明了发展的普遍性。

当然,毋庸置疑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但是,是否所有的运动与变化都可以称之为发展?比如猿猴进化到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四季交替。我们可以看出前面两种情况代表了一种发展,但是后两种却不是。为什么会如此区分,这是由发展的实质决定的。如何深入理解发展的实质,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三日’吕蒙”的故事:

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骁勇善战、屡建奇功,31岁时提升为横拱野中郎将。但是,年幼即随军打仗,文化水平很低,无法正确表达其真实的意思,正因此闹出不少笑话。于是,孙权劝其读书,吕蒙听从教诲,发愤读书且进步飞速。赤壁之战后,鲁肃接任吴国统帅。以吕蒙文化水平低,另眼相看。有一次,鲁肃恰好经过吕蒙防地,以战略上的难题刁难他,没想到吕蒙侃侃而谈、妙语连珠,有些策略甚至鲁肃自己都未曾想过。鲁肃大为震惊,称道:“学识渊博,非吴下阿蒙。”吕蒙听后非常幽默而风趣地答道:“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

从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只要通过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就可以让人有所改进,令人刮目相看。也就是说,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一种运动,其实质在于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新旧事物我们应当如何区分?比如,电脑算命、新中国成立、袁世凯复辟,是否都是新事物?电脑虽是新事物,但是算命本质上是腐朽、落后的东西,必然要走向灭亡。袁世凯复辟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一种必然为历史所淘汰的落后形式。而新中国成立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因此判断新旧事物必须克服三种错误的标准:以事物出现的时间先后判断事物的新旧;以某一时刻呈现出的人数多寡、速度快慢判断事物新旧;以抽象的名称、单纯的旗号等表象判断事物新旧。

以此为据,更应当明确的是,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也正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尤其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表现得特别明显。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科学输血的历程就是一个鲜活的事例:

17世纪20年代,一名英国医生曾经利用羊血奇迹般地挽回了一位青年奄奄一息的生命。医学界大为震惊,其他医生一致认为这一方法十分有效,纷纷仿效,不料造成大量输血患者死亡,这一手段随即被禁止。19世纪80年代,一名拉丁美洲的医生输人血使一位生命垂危的产妇起死回生。其他医生再次仿效,结果造成受血者死亡。科学输血的大门直到1901年才被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打开。

从上述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事物的发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的、迂回的,但是事物发展方向却是前进的、上升的。因此我们要在思想上有充分的准备,敢于接受挫折与挑战,承认道路的曲折性,对未来充满信心,看到前途的光明,积极促进和支持新事物的发展。

恩格斯认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现有事物的集合体。事物的发展须在一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这种发展的过程,在形式上看,具有时间持续性和空间广延性,而且二者是相互渗透,共同起作用的;在内容上看,具有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替性与更新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由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直到人类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显示出人类社会发展也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社会本身也是从较低的发展阶段到更高的发展阶段,从不成熟到更加成熟,并在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从当前的现实来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程中,我国也在不断向前迈进。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成熟,我们国家将会步入发展的更高阶段。

通过上述的学习,我们理解了何为发展,那么,发展的实质是什么呢?这里我们还需要区分“运动、变化、发展和联系”的区别与联系,这一区别与联系的表格式呈现,将有利于我们更清晰的理解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

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