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觉得那些独自环游世界的人非常酷炫,他们将一切负担和责任抛到一边,四海为家也毫无顾忌。从传奇影视形象阿甘,到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著名生态学家戴安·福西(Diane Fossey),这类孤单的旅行者,往往都自带着非常强烈的信念以及理想化的动机。
在乔恩·克拉考尔(Jon Krakauer)的畅销小说《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中,主人公克里斯·麦坎德斯(Chris McCandless)在二十岁出头时,放弃了全优生和运动健将的身份,放弃了安稳有序的生活,而投身进阿拉斯加的荒野中去。克里斯独自一人,轻装上阵开始了阿拉斯加之旅,他的目标就是在没有任何他人帮助的情况下,在那片土地上生存下来。在旅途中,克里斯遇到了一些想与他发生点儿联结的人,比如一位想要收养他的老人、一位爱上他的年轻女孩,以及一对邀请他同住的夫妇。但是克里斯始终选择了踽踽独行。
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克里斯与旅行中最后一个产生交集的人相遇了,这个名叫加力安(Gallien)的男人载了他一程,小说原文是这样说的:
在一路向南,开往山野的途中,加力安多次试着劝阻艾利克斯(克里斯的假名字)的计划,说那毫无意义。他甚至愿意载着艾利克斯到阿拉斯加的城市安克雷奇(Anchorage),让他好歹能买些体面的用品。但是艾利克斯却婉言谢绝:“我有这些就够了。”当加力安问起,艾利克斯的父母和亲友是不是知道他的这次出行,好歹遭遇不测的时候可以有个人知道他的处境,艾利克斯的否定回答非常明确而冷静。事实上,他已经近三年没有和家里人沟通过了,他回答加力安:“我好得很,绝对不会令自己陷入无法掌控的局面。”
在与加力安分别以后,克里斯穿越了一条冰河,真正地深深投入一片与世隔绝的原始丛林中。在那几个月的时间里,克里斯以捕猎为生。而到了次年的春天,克里斯想要回到家里的时候,他却发现之前趟过的那条河里,冰雪已经融化,河水已经涨起来,湍急的洪流阻挡了他回归文明社会的路。别无选择的克里斯回到了他在原始丛林中的驻地,并在那里终其一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在游记中写道:“只有能和他人分享的,才是真正的幸福。”
似乎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公理,我们都觉得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在生活与亲密关系中,扮演着一位孤独的旅人。比如像克里斯,他们都曾向往着独立自主的生活,而不太认同依恋感。但是作为一位回避型的人,或许克里斯临死前的感悟也会对你追求幸福有所帮助:一切的阅历,是因为与他人的分享,才被赋予了意义。(www.zuozong.com)
在这一节中我们着重探讨这些孤独旅行者的生活方式,回避型的人即使与深爱的人在一起时,也会努力与对方保持距离。在此,我们会帮助回避型的人探寻亲密关系中被动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改观自己的行为,以便在今后的恋爱关系中,得到真正的愉悦与幸福。若是你并不属于回避型依恋风格,这个章节也能在你遇到回避型的人,或是今后万一遇到这样的人时,帮助你理解他们的行为。
生存优势并不等于爱情自如
毋庸置疑,每种依恋风格的存在,都是在特定环境之下,人们为了增加自己的生存概率而产生的。而其中安全依恋风格似乎最为奏效。纵观史前时代我们的祖先,他们主要通过紧密相连的集群来工作和生活,这似乎是保证族群未来和后代安全的最优方式。但是,为了保证族群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获得蓬勃的生存优势,我们的祖先或许还需要一些别的策略来辅助。比如说那些生存条件非常恶劣的时代,大量的人类在都遭受着饥荒或自然灾害,这时候,通过某种独特的能力,获取比同类更多的生存可能,就显得至关重要。而这时候个体就会相互割裂,更加独立自主,由此在极端自然环境下,将会有更强的能力来抢占有限的资源。正是与他人这种割裂的本能,慢慢发展成为了人类群体中的回避型依恋风格人群。
但是,在人类种群之中的生存优势,迁移到回避型人群的感情领域,可就算不上什么优势了。如果克里斯·麦坎德斯一开始愿意与他人协作,或许就不会丢了性命。也有研究表明,事实上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群,在亲密关系中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的确相对较低。
不过所幸,回避型的人也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实在不必屈服于自己的原始冲动和进化本能。可以学习一下如何克服自己下意识的行为,试着变得主动一些,或许能够获得更加有益的亲密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