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处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与艺术魅力

处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与艺术魅力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木偶戏的生态环境是维系演出活动存在、促进演员技艺提高、延续其传承的基本条件。从处州提线木偶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不同时期的不同政治背景以及经济的发展状况。当前木偶戏艺人年龄较大且后继无人,处州提线木偶戏传统的演唱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境地。

处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与艺术魅力

木偶戏的生态环境是维系演出活动存在、促进演员技艺提高、延续其传承的基本条件。假如没有木偶戏的演出环境,演员就没地方演戏,观众也没地方看戏,那么木偶戏就不会再有生存的空间了。所以,木偶戏文化生态环境是木偶戏生命延续的基本要素。近年来诸多学者推崇以“场域概念”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场域是诸多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体,场景属于具象的有特定情境的社会文化空间。场域比场景的社会文化空间更为广泛,一个场域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为各种关系的交融与冲突提供了恰当的场所,其参与者有相关的社会关系、行动目标和共同利益。

民族精神的视角去理解,应把木偶戏艺术传统放在应有的位置,包括与之相关的所有人、物、事,这样才能呈现出完整的本土艺术。如果木偶戏艺人逐渐失去了作为原生态地域性民族艺术的传承主体这一身份,那么就难以保证木偶戏艺术原生性的存活。民间艺人充当了民俗创作者、传播者和表演者等角色,具有生活承担者、艺术承接者和民俗传承者等方面的角色相互融合的多重身份。[3]民间木偶制作艺人在木偶戏中亦是如此,他们对丽水木偶戏的兴起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传承过程中主体与载体的变化及原因

木偶是木偶戏的载体和表演主体,经世代民众传承至今,所承载的人物性格特点、宗教信仰、民间信仰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与意识,都奠定了其重要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民间艺术的创作和发育离不开孕育它的民族性和民族文化习惯。木偶制作艺人作为生活在民间的特定人群,长期以来,在生活习俗和生存状态上形成了他们自身习惯的传统生存方式、价值观念,这些特点与官方的意识形态既有相通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木偶制作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掘和认识材料从而提高创作意识的过程,材料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木偶艺术作品在不同材料的作用下体现出各个时代的文明程度和发展规律过程。

历经近三十年的意识形态控制和反复的政治运动,在民间仪式场合的演出中,人们已经不再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且对社区庆典和人生礼俗的意义更多地强调“图热闹”。“娱神”已经不是请戏最核心的目标,不少庙宇主事者在说明“请什么戏是合适的”这一问题时,首先强调的都是“人”爱不爱看。当他们解释为什么现在“不请提线木偶戏”时,绝大多数都回应是“木偶戏不如人戏热闹,只有没钱的地方才请木偶戏”,甚至有些庙宇还花大价钱请歌舞团来表演,因为这样才能吸引十里八村、老老少少都来参与。

由于现在民间真正懂提线木偶戏的木偶师傅越来越少,请提线木偶戏的东家懂传统习俗的也越来越少,许多稍年轻的东家即使请了提线木偶戏,也不甚了解提线木偶戏习俗,更不知道提线木偶戏与仪式配合的节奏与禁忌。因此,在许多民间仪式表演的情境中,提线木偶戏的表演仪式也变得越来越简单化、随意化,造成现在民间提线木偶师傅中滥竽充数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的人连拿提线木偶钩牌和理线的姿势都不正确,也来参加演出。许多请提线木偶戏的表演甚至只剩下“请神”,不再注重严格的仪式表演程序,有的甚至只是搬演一小段喜庆的场景,一场表演不过二三十分钟。

受访的提线木偶师傅强调,如果是真正的提线木偶师傅决不会演不完整的戏,因为为请戏的东家完整演戏也是一种圆满吉利的象征,不能犯晦气。当然,即便是这些从艺多年的提线木偶师傅也承认,现在他们的演出已经远远比不上前辈那样讲究了,有些规矩现在也不那么清楚了。出现这种现象,具体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社会环境的变化

作为处州提线木偶戏解释框架的丽水民间宗教体系,交织着地方民俗与封建迷信的复杂情感。但这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的普及,人们逐渐远离神煞世界。总体来说,现在请提线木偶戏“祭祖”“进禄”的相对还有,而请提线木偶戏“开台”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另外“普度”“求雨”之类仪式的消失也使提线木偶戏在这类仪式场合的表演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2.传承面临危机

处州提线木偶戏作为处州(现丽水市)境内最具代表性的戏曲文化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了三百多年,它的发展、变化与处州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从处州提线木偶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不同时期的不同政治背景以及经济的发展状况。

但从现在木偶戏班社与演出市场的情况来看,由于现代文化生活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的娱乐形式变得丰富多彩,木偶戏的观众群逐渐流失,木偶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木偶戏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少,木偶戏艺人的收入越来越微薄,愿意学习和传承木偶戏的年轻人也随之减少,各地木偶戏艺术已经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境地。

处州提线木偶戏发展至今一般都是以家族传承的方式将木偶戏这门古老的地方性戏曲艺术传承下来的,如具有代表性的家族传承班社龙泉的姜永庆木偶戏班,自康熙年间开始,已传承了五代。可是,随着木偶戏传承危机的出现,早期以家族传承的传统模式已经被打破,老艺人们为了能够将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传承下去,不再局限于“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思想,愿意将木偶戏的传统手艺传承给每一位上门学艺的新人,但年轻一代仍旧不愿意学习和传承木偶戏,即使是从事木偶戏行业的年轻人,也多为兼职艺人,因而对木偶戏技艺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必要的实践,年轻一辈中技艺精湛者更是凤毛麟角。

姜观应老先生在制作木偶头饰

3.缺少必要的宣传

在对年轻人的一项调查中,多数年轻人竟然都不知道处州提线木偶戏这种戏曲艺术,更别提看过木偶戏演出了。表5-1为2018年丽水市45周岁以下地方戏、民俗、木偶戏民众知晓率问卷调查情况表。(www.zuozong.com)

表5-1 2018年丽水市地方戏、民俗、木偶戏民众知晓率问卷调查情况表

观看木偶戏

(二)非遗传承人的境遇

处州提线木偶戏市场不景气,演员挣钱少,年轻人不愿意学,中青年艺人特别是年轻艺人很少,民间木偶戏班里的主要演员大多都没能收到徒弟,艺人家庭里也基本没有后续传人。当前木偶戏艺人年龄较大且后继无人,处州提线木偶戏传统的演唱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境地。

从艺人年龄上看,多数在五十岁以上,其中六十岁以上的占大多数,在四十至五十岁这一年龄层的只有少量,而三十岁以下的更少。老艺人们生活孤苦,尽管已经不能演出,但还是默默守护着他们的老木偶戏箱。中年艺人们的日常演出也只能简单维持班主和演员的生存需要,并不能带来多少收益,他们之所以还能够坚持此项营生,主要还是因为自身对提线木偶戏的喜爱。

为了解决提线木偶戏传承难的问题,丽水市政府在网上发起“丽水非遗传承人名师寻徒——让非遗传承动起来”的号召。

丽水市文广新出版局网站截图

但尽管如此,寥寥无几的老艺人还能够尽快传承多少提线木偶戏传统技艺?他们应该怎样传承?多数老艺人收不到徒弟,提线木偶戏的新鲜血液怎样注入?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

(三)民间木偶艺人的境遇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主导支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逐步建立与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传承主体不是政府、商界、学界和新闻媒体,而是那些深深地扎根于民间社会的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因此,传承人保护制度日益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的操作概念。但与此同时,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也揭示了提线木偶戏在保护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得到了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可那些从事民间提线木偶戏表演的艺人呢?就是那些虽未被列为传承人,但却经过政府认定的县、市、省级的普通的提线木偶戏从业人员。对于提线木偶戏的保护传承,不能忽略这部分民间艺人在木偶戏保护传播中的作用。

他们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具体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非遗传承人的传承困境,比如非遗传承人后继乏人、缺乏传承场所、运作困难等。二是“非遗传承人”保护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比如在传承人遴选上民众参与不足,传承人的认定只限于“个体”自然人,而忽视“团体”和“群体”。

以政府主导的传承人认定申请采取自行申请或他人推荐,以及表格式申报学院式评审的方式,没有田野调查的深度,也没有细致地观察到传承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利于将真正的传承人纳入保护。由于官方认定传承人与该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典型区域的非对称性、官方认定传承人制度对传统授徒方式的影响,使传承人群体和非传承人群体内部形成新的竞争,改变了传承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生态。在传承资金扶持中忽略了不同类型传承模式的差异,把资源集中到个别代表性传承人身上,造成了非传承人与传承人群体内部的利益矛盾等。

因此,丽水市相关文化部门在非遗传承人甄选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应扩大民众参与遴选的民主程度,强化综合认定的形式;二是扩大非遗传承人认定范围,削减当前的认定结论条件,设定代表性和非代表性传承人两类不同的主体;三是应民间事民间办,减少行政干预;四是应对非传承人也提供经济保护、社会福利保障,提升他们的社会声望与社会地位,增加精神关怀与鼓励。

总体来说,目前有关传承人和非传承人保护的研究都未能挣脱个别性保护原则的羁绊。无论是在传承人和非传承人认定或扶持制度的反思上,还是在传承人和非传承人的传承困境分析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被当作是个体之间的记忆传递过程,传承个体因此被认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本质上就是国家主体以制度性形式,来保护那些被认定为较完整地继承了特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优秀个体,通过对个体的保护来实现对作为群体性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