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世昌,1928年4月出生,曾在15分厂木柄材料烘干工序上,后来调到完成部。
曹世昌讲述中
我叫曹世昌,是平山县东岗南村人,今年88岁了。1946年11月,18岁的我到山西灵丘县张家湾的15分厂参加了革命工作。当时厂长是张明德。1947年4月,搬到河北省平山县木盘村进行生产。一年后,1948年3月又迁至山西省平定县三都村,此时厂长由马树坤接任。我所在的分厂,当时主要生产手榴弹。开始,我被分配到木柄材料烘干工序上,后来调到完成部。
那时生产条件简陋,困难重重。由于没有电,大部分工序都是手工操作。有一两台旧车床也是靠人力摇大轮盘去带动。工房除了有几间老百姓的房子外,大多数是自己搭的临时工房,也就是四根柱子顶个棚,四面八方都通风。夏天还凉快,冬天就冻得手都伸不开,环境相当艰苦。生产手榴弹是危险的火工操作。由于基本靠手工,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危险,可以说大家每天都在同死神打交道。可是这点苦同在家乡时过的苦日子比起来根本算不了什么。大家都不怕条件差,不怕困难多,明知有危险,还是照样干。我和工友们还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自力更生,想了很多土办法,为了穷苦人翻身解放,为了建立新中国,没明没夜地为前线赶制手榴弹。(www.zuozong.com)
我刚去时分配在烘干工序上,负责烘干手榴弹木柄、拉火线、拉火碗和拉火管。烘干木柄的所谓烘干窑只不过是自己动手挖的一个小土窑,用木棍支个架子,再把用斧头砍成四棱八瓣的木块分层码在上面,然后用火慢慢地把它们烤干。我负责看火。火太小干得慢,火过大又容易烤焦,火候很难把握。我就虚心向师傅请教,起早贪黑,细心琢磨,很快就掌握了其中的要领,烘干得又快又好,受到工友们的夸赞。手榴弹的拉火药是工人自己用氯酸钾、桃酸、雄黄、赤磷等配成的。拉火碗、拉火管也都是用手工捣成或手工卷成的。拉火碗、拉火管和拉火线用手工涂上拉火药以后,再送到烘干室烘干。烘干室也只是老百姓的一个土炕。在炕上支些木棍,再把拉火碗、拉火管和拉火线摆在上面,然后点火烧炕,将火药慢慢烘干。别看它简陋,当时就是靠它解决大问题的。
完成部是装配手榴弹的,是一项很危险的工作,没有机械设备,完全靠手工操作。装导火线和雷管是用卡丝钳先把导火线插入雷管二分之一,然后用钳子“咬”上几下,卡住不能掉。劲小了“咬”不住,劲大了或者“咬”得靠后一点儿,就会引起雷管爆炸。别看雷管不大,一旦爆炸,手就会被炸掉。如果再引起操作台上堆放的其他雷管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导火线、雷管、拉火线装入木柄后,还要把它们放到蜡锅里去蘸蜡。稍有不慎,雷管掉到高温的蜡锅里,就会引起爆炸。木柄蘸蜡后,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它同填满炸药的弹壳装在一起,也是手工操作。由于木柄镟得不规矩,稍粗一点儿就装不进去,只好用木锉转着锉,合适了才能装进去。有一次,我正在锉一个木柄时突然冒烟了,是导火线燃烧起来了,眼看要引爆手榴弹,情急之下我立即把手榴弹从窗户扔到了屋外,手榴弹在院子里炸响了。现在想想,幸好当时的窗户都是用纸糊的,才能把手榴弹顺利地扔出去,不然后果真是很严重。后来,我们在做比较危险的工序时,就在地上挖一个大坑,一旦发现手榴弹情况不对,马上把手榴弹扔到大坑里,这样即使手榴弹炸响也伤不到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