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柏坡往事:家父的帆布口袋

西柏坡往事:家父的帆布口袋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位来自东北解放区的干部,将从东北带来的这个帆布口袋送给了父亲师哲。父亲非常高兴,把觉得平时珍贵的东西全部装进了这个帆布口袋。师哲用过的帆布口袋1949年3月23日,父亲随同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一次,我从东北出差去北京,顺便到香山看望父亲,父亲将这个帆布口袋送给了我。[2]2003年,这个帆布口袋经鉴定被评为国家三级文物。

西柏坡往事:家父的帆布口袋

时间:2003年1月9日

地点:北京

被采访人:师秋朗[1]

人物简介:师哲(1905—1998),原名师懿哉,陕西省韩城井溢村人。1925年被派赴苏联基辅军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随周恩来任弼时回到延安。1948年5月,师哲随中共中央来到西柏坡。西柏坡期间,被任命为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主任、任弼时的机要秘书,兼任毛泽东俄语翻译。新中国成立后,师哲主持了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俄语专修学校外文出版社的工作,任首任局长、校长、社长,同时还兼任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的俄文翻译。1986年离休。1998年8月逝世,享年93岁。

1948年5月27日,父亲师哲随同毛泽东主席一同来到西柏坡,住进了任弼时同志东厢房南边一间屋内。当时他担任任弼时同志的机要秘书,同时兼任毛泽东的俄语翻译。

西柏坡期间,父亲主要是做机要工作。

1949年1月31日,斯大林特使米高扬秘访西柏坡,师哲担任了米高扬与毛泽东会谈的俄语翻译。会谈中,因为毛泽东的湖南话,对方翻译听不懂,师哲同时担任了对方的中文翻译。

师哲(右一)陪同朱德送苏共中央代表米高扬

1949年2月底,准备参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各大解放区的同志陆续到达西柏坡,战友们久别重逢,共同分享着战争胜利带来的喜悦。一位来自东北解放区的干部,将从东北带来的这个帆布口袋送给了父亲师哲。父亲非常高兴,把觉得平时珍贵的东西全部装进了这个帆布口袋。

帆布口袋长94厘米,腰径56厘米,袋口穿着一条绳子,一拉即可收缩袋口,口袋上印有一个熊的标识和几行英文,看得出这是一件洋货。本来是白色帆布,但因年代久远已陈旧发黄。

1949年3月5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正式在西柏坡召开,由于条件艰苦,当时没有录音设备,父亲和伍云甫、曾三、廖鲁言一起担任了会议记录员,他们详细记录了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

师哲用过的帆布口袋(www.zuozong.com)

1949年3月23日,父亲随同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临走时,父亲师哲就用这个帆布口袋装了家里很多东西带到北平。

刚进京时,父亲住在香山。当时我已到东北参加了工作。一次,我到北京出差,顺便去看望父亲,父亲又将这个帆布口袋送给了我。

当时中国形势发展很快,由于工作需要,工作调动频繁,每次“搬迁”,我就用这个帆布口袋[2]装东西,没有舍得送给别人。今天你们代表西柏坡纪念馆来征集革命文物,我就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好好保存,作为活的教材代代传承。同时,我还给你们写了一封信,把文物的来历告诉你们。

西柏坡纪念馆:

接到你们的电话以后,我是很重视这一工作的。

家父师哲的所有历史照片和用过的东西,在“文革”中多次被查抄。那时他在监狱,我的继母惠平也被关押,家里的几个小孩子相依为命,什么也保不了。我问过弟弟妹妹,他们手中都没留下家父生前的遗物。我这里有一个帆布口袋,不知合不合你们的要求。它的来历是这样的:家父随中央在西柏坡时,有位来自东北解放区的干部,将从东北带来的这个帆布口袋送给了父亲。父亲非常高兴,把平时觉得珍贵的东西都装进这个帆布口袋。父亲和继母周惠平以及两个孩子从西柏坡进北平时,这个帆布口袋就装了他们的全部家当。

刚进京时,父亲他们住在香山。一次,我从东北出差去北京,顺便到香山看望父亲,父亲将这个帆布口袋送给了我。那时我已有了一个孩子,由于工作的需要,工作调动频繁,每次“搬迁”,这个帆布口袋就派上了大用场。后来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才渐渐不用了,但还一直保留着。

【注释】

[1]师秋朗(1924—),师哲长女。自1939年开始先后就读于延安鲁迅师范、延安自然科学院,并先后在延安安塞完小和延大附中教书。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在空军青岛科技情报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从事多种工作,1984年离休。离休后,从事推动徐特立教育思想的研究工作,著有《现代圣人徐特立》一书,与人合著、合编的有《心向延安》《缅怀林华》《延河儿女——延安青年的成才之路》等书。

[2]2003年,这个帆布口袋经鉴定被评为国家三级文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