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1年5月14日
地点:西柏坡中央旧址大院
被采访人:苏河清
人物简介:苏河清(1922—2008),新闻纪录电影摄影师。广东珠海人。莫斯科电影大学肄业。1945年回国后任晋察冀军区电影队摄影师。西柏坡时期,他曾参加了清风店和石家庄等战役的战地拍摄,以及全国土地会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场情景的拍摄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后,曾先后担任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影师。1991年11月离休。200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苏河清在西柏坡话当年
我1922年出生在广东。父亲苏兆征,1929年去世。后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刚到上学年龄的我被送到了苏联莫斯科求学。我的童年是在一所儿童院度过的。后来,在莫斯科电影学院学习摄影。我在苏联生活了将近20年后,1945年回到祖国。这时,抗战已经胜利,我被安排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电影队担任摄影师。
在电影队的日子是非常难忘的,当时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大家工作却异常努力。记得在华北那几年,我们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电影史料镜头。1947年7月至9月,中央工委在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我当时到会参加拍摄,把会议召开的情况和《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解放区农民获得土地、积极支援前线的动人场面都一一摄入镜头。
1947年,清风店、石家庄战役先后打响。电影队队长汪洋决定,一定要率领电影队上前线,用镜头把战役的场景纪录下来!当时,军区领导考虑到我是革命遗孤,打算安排我在后方工作,但作为摄影师,我坚持到前方。当时,电影队的设备非常简陋,只有一架老旧的“埃姆”摄影机和极少量电影胶片。但就是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大家克服一切困难,冒着枪林弹雨,留下了一些珍贵的历史镜头。记得当时我和队友深入参战主力部队和石家庄周边的村庄,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政委王昭战前动员,参战主力部队战前誓师,石家庄周边的村庄以及平山、井陉、正定等边区政府,组织群众募集劳军物资,支援大战等感人场面,都被我们摄入电影镜头。
战场上的拍摄场景,我一生也难于忘记。记得在石家庄战役中,总攻开始后,我跟随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拍摄。部队为了我们的安全,只允许我在团部拍摄。但是团部距离前沿阵地太远了,营部也不行,我最后是深入到连部拍摄。那时的胶片感光度差,我端着一架“埃姆”手提式摄影机,只能借着炮火的闪光拍摄,所以就尽可能地靠近前沿阵地,与战士们一起冲锋,哪里火光最大,就往哪里冲,敌人的迫击炮在身边轰响,我也全然不顾。为了近些、再近些,我像端着枪一样握着摄影机,跳出指挥所,随指战员冒死冲锋,冲上攻城尖刀连的阵地,拍下了我炮兵旅炮火攻击、尖刀连战士搭云梯英勇攻城的镜头。我们摄影师的身影,能够出现在阵地最前沿,这也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将士。
石家庄解放后,书店开张、学校开学、工厂复工、火车通车、石家庄市委领导动员工人阶级建设人民城市……我们抓紧拍摄,作为解放战争中第一个被解放的大城市,石家庄作为我党城市管理试验田的诸多举措,石家庄浴血新生后的壮丽身姿全都留在了我们拍摄的电影镜头中。
石家庄解放后,汪洋率领电影队随部队开赴石家庄。1948年5月20日,为适应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需要,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组成华北军区。晋察冀电影队也随后更名为华北电影队,在一个被称作“西南兵营”的院子里安营扎寨,建起了华北解放区第一个“电影制片厂”。在这里,华北电影队度过了16个月的时光,为新中国电影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www.zuozong.com)
当时电影队的工作重点,是组织放映及拍摄纪录新闻。为适应战时条件,电影队不得不把笨重的器材暂时在河北腹地山区坚壁起来,只留下一个放映队随军辗转,巡回在部队和群众中进行放映活动。当时放映队所掌握的影片,主要是苏联的早期作品,这些影片由于放映场次较多,放映机也比较老旧,放映时经常出故障,尽管这样,部队和群众对电影队仍旧异常欢迎。
还有一个轻便的摄影队。摄影队,深入前线活动,尤为部队所热爱。部队广大指战员要求摄影队不仅仅把他们行军、战斗和生活的实况拍摄下来,并希望能尽快地制作成影片。有的战士为争取能亲自上镜头,立志要在战斗中建立功勋。他们说,要把自己英勇的战斗和胜利,通过电影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向解放区人民汇报。电影成了鼓舞部队的有力工具。
在石家庄,华北电影队把拍摄的清风店战役、土地会议及解放石家庄的全部素材都洗印出来了。因胶片奇缺,反映全国土地会议内容的《人民解放战争新闻第二号》影片被搁置下来,只制作了有关“清风店战役”和“解放石家庄战役”为主要内容的《人民解放战争新闻第三号》影片。
苏河清(前右)在拍摄中
在当时那种条件下制作出能放映的片子,简直就是个“神话”!什么都是白手起家。就这样,硬是建起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原始的“电影制片厂”。从显影、洗印、剪接、美工、录音、配音直到放映等,一套基本完整的电影制作流程在“西南兵营”的院子里艰难进行着。
后来,为了解决生产《人民解放战争新闻第三号》所需胶片和器材的问题,队长汪洋还带我穿越敌人的封锁线,绕道山东从海上乘船赴大连,购买了再生正片和电影器材。这些器材经朝鲜、大连、山东等地,辗转运回到石家庄。
1949年2月5日,《人民解放战争新闻第三号》在石家庄制作完成,影片有声音、有动画,是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开创了华北电影队的新纪元。影片长达40分钟,不仅用珍贵的镜头记录了在清风店战役和解放石家庄战役中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和罗瑞卿、杨成武、杨得志、胡耀邦、陈正湘等同志指挥作战的形象,而且记录了晋察冀野战军参战主力部队厉兵秣马、战前誓师的冲天豪情;石家庄周边的大郭村、北杜、尖岭、谈固等村庄以及平山、井陉、正定等边区政府,组织群众募集劳军物资、组织担架队、做向导侦察地形等感人场面;解放石家庄战役中,晋察冀野战军射向敌军的密集炮火、解放军土工作业、搭云梯攻击内外市沟、与守敌激烈巷战的战斗画面。1949年3月,影片在人民影院首映,老百姓很爱看,很受鼓舞。
1949年3月,因为刚开春,北方的天气还很冷。当时我正在石家庄,华北电影队的队长汪洋派我和韩建文、韩德富两位助手到西柏坡执行一次拍摄任务,当时只知道任务较重,根本不知道开的是那么高级的一次会议。接受任务后,我们就出发了。当时的路根本没有现在这么好,全是乡间小土路,坑坑洼洼的。那时我们电影队连马车也没有,就坐着驴车,拉着三角架、手摇拍摄机出发了。整整走了一天半时间才来到西柏坡,到西柏坡后才知道是为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议服务,心里又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能亲眼看到毛主席他们,害怕的是完不成任务。
当时,我们用着一台法国机子,是手摇式的。机子就用三角架固定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址门口。门口挂着一块白布,代表们从房子后边走过来时,工作人员掀开白布,代表们依次而入。那时还发生了一个小花絮。当贺龙同志走过来时,他可能是只顾看摄像机,而忘记门在什么地方,走过门很远了才又返了回来。当时的会场没有现在这么整齐,场内没有这么多凳子、椅子,都是临时凑起来的,有小凳子、马扎、椅子,规格不一,没有座位签,谁先来谁就坐在主席台前边。毛主席在主席台上讲话,讲完了就坐在主席台右边。主席台上铺着一张虎皮,是林彪从东北带来的。那时拍摄会场是很困难的,不像现在一个人扛着现代化的机子,一拍就能完事。当时为了拍摄会场下面的场景,我们绞尽脑汁,最后想出一个办法来,在开会以前,我们从会场后门进去,藏在幕布后面,把三角架稳固好后,把幕布拉了个口子,把机头刚好从口子那儿探出去,来回摇着拍。当时屋里光线太暗,胶片感光太慢,为了拍好(增加曝光度),便把速度由24格/秒改为16格/秒,借用西窗射过来的太阳光进行拍摄,所以后来看到的资料片忽明忽暗,非常不清楚。我们在西柏坡拍摄了两天,即3月5日、6日,然后就离开了西柏坡,执行新的任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