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年节庆祝与传统习俗

小年节庆祝与传统习俗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年,也称祭灶节、灶王节,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其实,严格说起来,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的确,北方地区过小年是在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而南方地区才是腊月二十四日。而对于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来说,小年节更是另一番景象了。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关于小年节的习俗,主要就是祭灶了。

小年节庆祝与传统习俗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祭灶词》

自古就传说着腊月二十四日这一天,乃是灶君上天面见玉帝诉说人间事的日子。云做的车、风做的马正等候着,家家户户都摆上杯盘美食,以隆重的礼节来祭祀欢送灶君。猪头肉已经被煮烂了,鱼肉鲜嫩多汁,除了鱼肉,还有豆沙、甘松、粉饵团等供品。男子斟酒献供,女子则躲在一旁避开,灶君喝着酒,收着人们烧来的纸钱,心中大喜。妇人之间的不和您就当作没听见,猫狗等动物的叫声灶君您也莫怪。今日为您献上好酒好菜,好送您去那天上述职,是非长短就请您不要说了。乞来利市大家一起分享。

这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写的一首关于祭灶的诗篇,非常形象地讲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祭灶的风俗习惯。这一天是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过小年

小年,也称祭灶节、灶王节,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其实,严格说起来,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小年的具体日期当然也就不一样了。比如在南京地区,元宵节就是小年;云贵川部分地区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而在山东的部分地区,小年的日期是腊月二十二日这一天。

但无论如何,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小年,就是指腊月二十四日左右祭祀灶君的日子,这也是全国大部分地区所遵循的传统习俗。

那么,灶君是谁呢?为什么要祭祀他呢?

关于灶君的来历,各种传说五花八门。有人说他是炎帝的化身,又有人说他是火神祝融,还有人说是鬼怪穷蝉变的。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他的形象也一直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甚至就连他的性别也有变化,有人说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是女子。我们在这里只讲其中一个来源:根据民间传说,灶王爷,也就是灶君,原本只是一个名叫张单的平民,娶了老婆之后经商发了财,发了财之后又休掉了自己的老婆。从此以后他便不思进取,整天花天酒地,将原本富足的家业败得一干二净,而他最终也沦落成了乞丐,终日沿街乞讨。有一天,他竟乞讨到了前妻家中,被前妻认出来后,一时间羞愧难当,竟一头钻到灶锅底下,被火烧死了。

天上的玉帝知道后,认为张单这个人还知道羞愧,便发话说:既然死在了锅底,那就将他封为灶王吧,每年腊月二十四日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老百姓一听了不得了,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才行,因为他要上天汇报各家的情况,玉帝可不是好惹的。于是,民间老百姓为了防止灶王说自家的坏话,便有了腊月二十四日祭祀灶王的节日,以祈求来年一家的平安和财运。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北方的朋友会问:不对啊,我们家乡祭祀灶王、过小年是在腊月二十三日,不是二十四日啊!

的确,北方地区过小年是在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而南方地区才是腊月二十四日。

那这是为什么呢?

民俗专家是这样解释的: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过小年的日期是腊月二十三日,平民百姓家过小年是腊月二十四日,而水上船家则是腊月二十五日。

北方,也就是秦岭淮河以北的地方,在南宋以前一直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到了元明清时期,北方依然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因此受官方影响比较重,小年多在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在腊月二十四日这一天;至于水上船家,有些地方至今仍保留着腊月二十五日过小年的传统,比如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不同地方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习俗。

其实,无论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都是一致的。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人们普遍将“小年”视为过年的开始,这也就意味着人们要开始准备年货了,准备热热闹闹地过个好年。

根据史料记载,祭祀灶君的习俗很早就有了,但民间大规模普及应该是在宋代,而过小年的习俗就更晚了,大约到了南宋时期才开始普及。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灶节渐渐被小年所取代,祭灶也就成了小年习俗的一部分。

北宋大文豪苏轼晚年,被流放到海南,整天吃不饱睡不香,但这一天他却格外高兴,因为明天房东家祭灶,他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大餐了。他在《纵笔三首》其一中写道: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www.zuozong.com)

北边来的粮船还没有到,大米的价钱竟如珍珠一般昂贵,近半个月以来,我都不知道吃饱和喝醉是什么感觉了,日子过得萧条清苦啊!好在明天是东家祭灶的日子,杀鸡割肉,准备好酒,我定能饱餐一顿,醉倒一回。

而宋代诗人刘克庄在《岁晚书事》中则说:

门冷如冰尽不妨,由来富贵属苍苍。

谁能却学痴儿女,深夜潜烧祭灶香。

门庭冷落倒也无妨,都知道历来富贵只属于苍茫的大地。可谁又能像那痴情儿女一样,只在深夜里烧香焚纸,祭祀灶君,祈求平安幸福呢!

同为宋代诗人的吕蒙正,他也有着刘克庄一样的心情,只见他在《祭灶诗》中这样写道: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献上一碗清汤,再祝诗一首,以恭送灶王爷今日上天。玉皇大帝若是问起人间事,那么就请告诉他:身处乱世,文士的才学文章一点也不值钱。

而对于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来说,小年节更是另一番景象了。他在《二十四日》中写道:

壮心负光岳,病质落幽燕。

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

岁时如有水,风欲不同天。

家庙荒苔滑。

心怀壮志的我辜负了天地日月,满身病痛,流落到这遥远的北方大地。立春的前三天,正是江南水乡过小年的时候。岁月如流水一样淌过,冷风吹来,我所看到的却是不一样的天空。想必此时家庙早已是破败不堪,长满了各色青苔。

关于小年节的习俗,主要就是祭灶了。

前面说过,在这一天,灶王爷是要上天汇报的,汇报家家户户的善与恶,以便让玉皇大帝赏罚。在祭灶时,人们一般都会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一来,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了。

关于这一点,鲁迅先生在《送灶日漫笔》中这样写道:

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我们中国人意中的神鬼,似乎比活人要老实些,所以对鬼神要用这样的强硬手段,而于活人却只好请吃饭。

而所谓“胶牙饧”,其实正是关东糖。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小年节这天,祭灶这个习俗显得越来越不重要了,而其他习俗却慢慢变得重要起来,比如除尘、剪窗花洗浴等。

除尘——过了腊月二十四日,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首要工作当然是除尘以及采买年货。除尘,就是要彻底打扫干净屋子,为的正是除旧迎新。在这一天里,千家万户都会进行大扫除,力求做到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剪窗花——就是民俗中的剪纸活动,须得心灵手巧的妇人才行,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流行。当然,所剪的样式与内容须得应景才好,一般都为各种动植物,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牡丹,年年有鱼等。

洗浴——打扫干净屋子以迎接新年,人也是一样。在这一天里,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一般都会洗澡、理发,民间就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总之,无论是祭灶节还是现在的过小年,人们所思所想,无非都是为了能够有更好的生活,期盼来年有个更好的收成,渴望在新的一年里面福禄双全。为此,人们祭灶君、除尘布新、剪窗花,等等,这才有了我们现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年节文化,也才有了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共同精神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