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七夕节:起源、传统和现代庆祝方式

中国七夕节:起源、传统和现代庆祝方式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其他三个略有不同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最终演变成了一个传统节日,这就是七夕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现在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时间是农历的七月七日。西圣母对此无可奈何,但她规定,只允许两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明)仇英乞巧图(局部)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七夕节就是情人节,男女之间互吐爱意,相互赠送小礼物,然后相约一起去看电影、吃饭等。但在古时候,七夕节其实跟男子并无多大关系,主要是女子参与其中。

中国七夕节:起源、传统和现代庆祝方式

(明)仇英 乞巧图(局部)

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节选自《诗经·小雅·大东》

东方国民也许认为它是美酒,西部贵族却并不以为它是甜浆。送给东方国民的玲珑玉佩,西部贵族也并不以为它是值得收藏的珍宝。仰望那高天之上的灿烂银河,如同明镜一般熠熠生辉。只见那近旁的织女星,七次移位运转,昼夜不停。

虽然一天一夜七次移位运转,却终归不能织成美丽的锦布。再看那颗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像人间的真牛那样,可以拉动车厢。无论是东部天空之上的启明星,西部天空之上的长庚星,还是那又弯又长的天毕星,都倾斜着添列在银河的旁边。

以上这首诗节选自《诗经》。织女星,就是指织女,而牵牛星,即指牛郎。它们之间有着一条群星璀璨的明亮地带,那就是浩瀚的银河。

这是古籍中关于牛郎织女的最早记载,为后来牛郎织女的伟大爱情故事提供了雏形。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与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梁祝一起,被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这四个传说故事都是关于爱情的,且结尾都以悲剧收场。与其他三个略有不同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最终演变成了一个传统节日,这就是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现在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时间是农历的七月七日。

关于它的来历,相信很多人都略知一二,这就是牛郎与织女的故事,一个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历朝历代关于这个故事的版本较多,说法也有些出入。后来,明代的才子朱名世集各家之所长,写成了章回体小说《牛郎织女传》,其主要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相传,牛郎原本是玉帝身边的十二位金童之一,长得眉清目秀,俊朗不凡。有一天,西圣母派他去取一只珊瑚八宝温玉杯,结果他在瑶池遇见了织女。这织女本是玉帝的外甥女,主要职责就是为天庭织锦,生得是端庄秀丽,闭月羞花。牛郎在一旁看呆了,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他向织女表达了爱意,并摘下了织女头上的一朵梅花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终究让天庭知道了。玉帝大怒,罚织女继续织锦,牛郎则下凡到人间受苦。

于是,南阳城西的牛家庄便有了一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名叫牛郎。他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重活。

一年秋天,嫂子马氏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当时,牛郎在天上的好友金牛星看不过去了,就化作牛郎身边的一头老牛,帮助他渡过难关。

过了整整十三年后,二人受罚期满,玉帝也终于大度了一次,为二人赐婚。婚后,二人贪恋爱情,整天你侬我侬的,荒废了天职,也忘记了向西圣母谢礼,被西圣母告状。于是,玉帝又怒了,罚二人分居在银河的东西,永生不得相见。

有情人却不能厮守在一起,织女每天只能以泪洗面,牛郎也是孤苦伶仃的。太上老君以及太白金星看不过去了,觉得这样的惩罚太严重了,便向玉帝求情。玉帝开恩了,准许他们每年的七月七日相会一次,可以隔河相望。那年七月七日一到,眼见恩爱的两人就要见面了,中间却隔着一条波涛汹涌的银河。牛郎和织女分别站在银河的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

最终,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顷刻间有成千上万只喜鹊飞来,在银河的两岸搭成了一座鹊桥,让牛郎和织女能够走上鹊桥相会。

西圣母对此无可奈何,但她规定,只允许两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关于这则故事,民间传说中还有许多小细节,比如农历七月七日这一天,人间的喜鹊都不见了,因为都跑到天上搭鹊桥去了。还有,传说牛郎星旁边的两颗较暗的星星,正是牛郎与织女所生的两个孩子,一男一女,而织女星旁边环绕的一组星星,形状像极了一个梭子,这正是织女织锦时所用的。

关于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前面的《诗经·小雅·大东》一篇,已经写到了牵牛星和织女星,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到了魏晋时期就具体多了,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中,牵牛和织女就已经成为夫妇了。曹植在他的名篇《九咏》中还进一步写道:“牛郎作为丈夫,织女作为妻子,他们分居在银河的两边,每年的七月七日才能相会一次。”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由此可见,大约在这时候,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已经基本成型了。而《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则更为详细地为我们讲述了这个故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那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那遥远而皎洁的织女星。织女正摆动着那双柔长且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因为想念牛郎,她一整天也织不出什么花样来,只有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只隔了一条清清浅浅的银河,但却不得相见。相隔在银河两边,只能脉脉含情,相视无言,痴痴地凝望着对面。

不难看出,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博得了所有人的同情,同情他们有情人难成眷属。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一首《牵牛织女》,也表达了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只见其开头写道: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

……

牵牛星位于银河的西面,织女星位于银河的东面。从古至今,他们二人永远隔河相望,唯有七月七日这一天才可以相见一次。神明的想法真是难以揣摩啊,这件事真的让人觉得希望渺茫……

杜甫认为,造成牛郎织女悲剧故事的正是上意,正因为玉帝的想法难以揣摩,才造成了有情人难以团圆相守。

在所有写七夕的唐诗中,最著名的当属杜牧的这首《七夕》了: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夜时分,白色的烛光映照着冷清的画屏,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着飞动的萤火虫。天街上的夜色犹如井水一般清凉,我卧在竹榻上仰望星空,只见那牵牛星正对着织女星。

农历七月七日,酷热的暑气渐渐消退,夜间还是比较凉爽的,杜牧心感惬意,写下了这首小诗

(明)仇英 乞巧图(局部)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七夕节就是情人节,男女之间互吐爱意,相互赠送小礼物,然后相约一起去看电影、吃饭等。但在古时候,七夕节其实跟男子并无多大关系,主要是女子参与其中。不论是豆蔻年华的少女,还是已经嫁作人妇的女子,都非常钟情于这一节日。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国拥有最漫长的农耕文明,也就是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在我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宣扬一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女性主要职责在于勤俭持家、女红针线、相夫教子,即便是出生在书香世家的女子,针线织布也是她们学习的核心内容。男子就不一样了,可以去读书考试,可以去建功立业,也可以去耕地劳作,甚至还可以去经商挣钱。

《红楼梦》中的女子个个优秀,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但辈分最高的贾母却说:这些个姑娘家的,哪里读的什么书,不过是不当个睁眼瞎罢了。可见,在她看来,女子读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满腹诗书的薛宝钗劝说同样满腹诗书的林黛玉时说:读诗书,只能野了性子,针线女红才是我们这些女子的正道啊!

由此可见,心灵手巧对古代女子的重要性。(www.zuozong.com)

问题来了,女子都想要心灵手巧,针线织布样样精通,那么该向谁学习呢?她们需要一个偶像,最终她们找到了织女。织女可是出了名的心灵手巧,织出的锦布把天界装饰得美轮美奂。

后来,每到农历的七月七日,也就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那银河两岸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够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借此机会,也乞求上天让自己能够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同时祈祷自己能有一桩称心如意的美满姻缘,由此形成了乞巧节。

乞巧节始于汉代。

西汉《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尝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就是说,西汉时期,在七月七日这一天,宫女曾经在开襟楼表演穿七孔针。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乞巧的习俗已经相当普遍。每到七月七日这天晚上,我国许多地方的年轻女子都要举行别致的活动,用茶、酒、水果桂圆、红枣、榛子、花生和瓜子作为供品,遥拜天上的织女,向织女乞求智慧和巧艺。

遥拜完之后,她们会坐在一起比试针线活,看谁在同一时间内穿的针孔多。穿的越多的,说明她得到的巧也就越多,后来又慢慢演变出了形式多样的比赛内容。

南北朝诗人柳恽就有一首名为《七夕穿针》的诗作:

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

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

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

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

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

丈夫的战马到了秋天还未归来,闺中的女子没有心情整理自己的各色衣裳。迎着月光,耐着寒夜,独自在小楼中悉心缝制丈夫的行装。她眼波明媚,却愁绪难舒,眉黛纤长,却积聚了愁思。清露滴落在衣衫上,秋风吹拂着晶莹的弦柱。光阴流转,稍纵即逝,你我如同那牛郎织女一般,再也难以相聚了吗?

在唐诗中,女子七夕乞巧更是被屡屡提及。诗人王建就有“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的句子,意思是说,七夕之夜,天空中稀疏的星斗点缀着珠光,后宫的宫女们正忙着向织女乞巧呢。而据《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这一天,都会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则各自乞巧。

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大诗人孟浩然就写有一首《他乡七夕》: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作客他乡,恰逢七夕,身处馆驿之中,让人倍感羁旅之愁。远离家乡,再也看不见妻子在月下穿针乞巧了,空自怀念家乡的山水楼台。夜晚的余风吹来,已不再如盛夏那般炎热,新月升起,秋天来临了。我抬头遥问斗星和牛星,谁忍心看那天上的银河。

诗人在七夕之夜作客他乡,看不见妻子在月下乞巧,也看不见故乡的草木,于是他对月怀人,思念家乡,生出了无限的羁旅穷愁。

即便是处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乞巧节也依然顽强地留存了下来。

五代后唐时期的诗人杨璞在《七夕》一诗中这样写道:

未会牵牛意如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每逢七夕,人们都从未理会牛郎的意见究竟是什么,都在邀请织女摆弄自己的金梭。织女年年赐给人间巧,却从来不说人间的巧已经够多了。

到了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七夕乞巧变得更加隆重。京城中设有专门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人们都称它为乞巧市。每每快到七夕的时候,乞巧市上简直就成了人的海洋,只见各色女子行走其间,左挑右拣,购买自己心仪的物品。

但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在《七夕》一诗中却这样说:

古来传织女,七夕渡明河。

巧意世争乞,神光谁见过。

隔年期已拙,旧俗验方讹。

五色金盘果,蜘蛛浪作窠。

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织女的故事,传说七夕这一天她会来渡银河。心灵手巧,世间的女子都在争相乞求,但是又有谁真的见过她呢?隔年再拿出自己的针线活一看,就知道自己的不足了,那些比巧的所谓旧俗就是假的嘛!那盛装着五子供品的果盘,蜘蛛正在里面大肆结网呢!

这是在赤裸裸地讥讽乞巧节啊!想必是诗人对当时的女子过分看重乞巧表示不以为然,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当然,也有歌颂牛郎织女伟大爱情的。秦观在他那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鹊桥仙》中这样写道: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无穷,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际的银河今夜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时节的七夕一相会,便胜过尘世间无数长相厮守的夫妻。

牛郎与织女柔情似水,共诉着相思,短暂的相会如梦幻一般,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搭成的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那朝朝暮暮?

这首词是秦观的代表作,是他最知名的作品,也是一曲纯情的爱情颂歌,尤其是最后两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知安慰了多少少男少女的失落之情,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千古名句。

中国的七夕节还远播到日本、韩国、越南等国。

日本的七夕节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与习惯,但是与爱情无关。原本也是在农历七月七日这一天,但到了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废除了农历,所以,日本的七夕节是每年阳历的七月七日。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们身穿传统服装,载歌载舞。

韩国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乞求织女星,希望自己也能跟她一样,有一双灵巧的手。韩国七夕的饮食也很有讲究,传统食品有面条、麦煎饼、蒸糕等。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