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竞渡诗》
在石溪这个地方住得久了,竟开始思念起端午节时的场景来,在驿馆的楼前,观看龙舟启动时的样子。大鼓敲起来了,声音宛如远处的雷声,兽头威武,乘风破浪,激起的水花如同雪花一般。龙舟冲破水面,一马当先,众人齐声呐喊,劈波斩浪,那河面上的飞鸟争相退去,唯恐遭了殃。多条船只像龙一般向前冲去,最终果然夺得了锦标而归。
这是唐代诗人卢肇写的一首诗,为我们细致地描绘了端午节赛龙舟时的场景——东风吹,战鼓擂,龙舟竞发,万人助喊。
这是一幅激动人心的场面,也是一年一度的热闹盛会,更是每年端午节时的保留节目,千百年来,长盛不衰。
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
“端”,意为开端,“午”与“五”相同,合起来就是五月开始的第五天。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与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
叫它端阳节,是因为农历五月份正是仲夏时节,气温比较高,天气日渐炎热,顺阳在上,阳气旺盛,加上五又是阳数,故名端阳。
叫它重午节,是因为我国古代的农历是以地支纪月的。根据我国古代历法规定,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三月为辰月,四月为巳月,五月为午月,五月五日,五五相重,五与午同音,故名重午。
叫它龙舟节,是因为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的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在广东地区。南方雨水多,河流纵横,河网密集,适合赛龙舟;而北方地区降水量少,河流并不多,也不适合搞大型的赛龙舟活动。
叫它浴兰节,是因为端午的时候正值仲夏,是人体皮肤病多发的季节,古人每到这个时候,都会用兰草汤来洗澡沐浴,以清除身上的污垢,防止皮肤病的发生,故名浴兰节。其实,在古人看来,五月五日的端午节并不是一个良辰吉日,而是恶月与恶日。原因很简单,农历五月份,天气逐渐炎热,酷暑就要来了,暑毒盛行,是瘟、瘴、痢多发的时候。瘟,是指流行性易传染的疾病;瘴,是指山林中因湿热而产生的有毒气体;痢,是指由细菌感染而导致的疾病。特别是在江南一带,农历五月份正是闷热潮湿的梅雨季节,各种毒虫毒物疯狂生长并开始横行起来。因此,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挂菖蒲、插艾草,男子喝雄黄酒,女子佩戴香包,小孩则在额头上用雄黄写上一个大大的“王”字,这些都是驱逐蚊虫毒物、化凶为吉的办法。
叫它诗人节,是因为我们在端午节纪念楚国大夫、伟大诗人屈原。遥想战国时期的楚国,当时,楚怀王死了,楚国的都城被秦国攻破了,忠君爱国的屈原悲痛欲绝,不能自已,于是自投汨罗江,以身殉国。由于怕他的尸体被汨罗江里的鱼给吃了,所以人们投粽子到江中给鱼儿吃。而屈原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创作出了新的文学体裁楚辞,尤其是其中的《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诗歌的先河。既然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的,故又名诗人节。
其实,关于端午节的真正来历,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主要观点有以下四种:
1.纪念屈原
但根据相关学者的考证,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其实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在春秋以前的吴越地区,也就是今天的苏南一带,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是——屈原在自己的诗中也涉及了当时竞渡的风俗。
学术界大多认为端午节并非是纪念屈原的,尤其是闻一多先生。闻一多先生认为,把屈原和端午节首次捆绑在一起的是南朝的文献记载,而南朝距离屈原跳江自尽间隔了七百多年:
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江,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这一小段话的意思是说:楚国大夫屈原于五月五日这一天,投入汨罗江自杀殉国,楚国老百姓都很悲伤。为了悼念他,每年到了五月五日这一天,他们都会将米饭倒入竹筒,再投入水中,以表祭祀。
这段话是关于屈原与端午节的最早记载,出自南朝时期的文献《续齐谐记》。也就是说,在屈原跳江的七百年后,人们才将端午节与屈原联系起来了,可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却一直存在着。由此可见,赛龙舟根本就不是为了纪念屈原。
不光是赛龙舟,许多其他端午节习俗也都与屈原无关,比如吃粽子。关于粽子的最早文字记载,出自《说文解字》,吃粽子的习俗早在屈原去世之前就有了。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便用菰叶包裹着黍米,再制作成牛角的形状,这叫做“角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粽子。用竹筒盛满米饭,再将它密封起来烤熟,这叫“筒粽”。在汉代,皇帝有赏赐百官粽子的习俗。到了魏晋时期,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已经非常流行了。可当时的人们吃粽子,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
由此可见,直到南朝时期,人们才开始将端午节与屈原联系起来,后来经过慢慢演变,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变得根深蒂固了。
唐宋时期,每到端午节,无论是封建士大夫还是平民百姓,总是会想到屈原。为了纪念他,人们吃粽子、赛龙舟,这已然成为一种共识。
唐代诗人文秀就曾经写了一首《端午》,为的就是缅怀先贤屈原: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这个节日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它的来历又是什么呢?从古至今都传说是为了屈原。我笑那汨罗江烟波浩渺、辽阔无边,却不能够洗刷正直之臣屈原的冤屈啊!
宋代时,端午节依然如故,人们一边吃着粽子,看着赛龙舟,一边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诗人梅尧臣在端午时也写了一首诗,叫《五月五日》:
屈氏已沉死,楚人衰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屈原已经投江自尽了,而楚国人民依然为他的不幸而感到悲哀。自古以来,哪能制止得了谗言呢?不过是徒劳无功,试图驱赶驱赶蛟龙罢了。至今都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遗恨,反而却要去追寻他死后的踪迹。只留下那一潭碧绿的沅湘之水,独自倒映着连绵的群峰。
明清时期,端午节纪念屈原一说更加稳固,直至今日。
2.纪念伍子胥
这种说法,主要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www.zuozong.com)
伍子胥,跟屈原一样,也是楚国人,他的父亲和哥哥均被楚王所杀。后来,伍子胥投奔到吴国,帮助吴国攻打楚国,终于报了杀父之仇。后来,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了一把宝剑给伍子胥,让他自尽。伍子胥在临死之前对邻舍人说:“我死之后,请将我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都城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见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大怒,下令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入钱塘江。
伍子胥死后,吴国人都很难过。民间还传说,伍子胥死后化作愤怒的河神,举世闻名的钱塘江大潮就是伍子胥阴魂不散才导致的,人们对此深信不疑。为保一年的风调雨顺,人们便在五月五日这一天祭拜他。
3.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东汉人,她的父亲溺死在江中,几天了都不见尸体漂起来。当时曹娥才十四岁,日夜在江边哭泣。过了整整十七天后,她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投江,去寻找父亲的尸体。五日后,她终于抱着父亲的尸体上岸了。
这段记载更像是神话故事,不足为信。
4.源于古百越族举行的龙图腾崇拜活动
这种观点主要是闻一多先生考证出来的。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在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称是龙的子孙。他们将部落图腾龙绘制在独木舟上,又划着这种龙舟去探亲访友,有时大家遇到一起,便会趁兴比赛谁划得快。随着龙神崇拜逐渐成为炎黄子孙的共同意识,图腾舟也就演变成了各式各样的龙舟,并从中产生出竞渡的游艺形式,此后渐渐成为中国各地的传统风俗。
根据考古发现,闻一多先生的考证是科学的。中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源地。将发掘出的原始文化遗存和历史传说结合起来看,中国长江以南确曾居住着一个龙的图腾族群,即古百越族。直到秦汉时期还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祀龙祖的节日。
对于这一种说法,今天的人们大多都没有听过,无所谓相不相信。
其实,文化习俗始终都处在不断的演化中。端午节究竟源于什么,这并不重要。当今天的人们一边吃着粽子一边看着赛龙舟,心中想着先贤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共同祈求国泰民安,这就足够了。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我们在之前大致介绍过了。唐代以后,端午的习俗渐渐隆重起来,民间老百姓也参与其中。
叶底榴花蹙绛缯,街头初卖苑池冰。
世间各自有时节,萧艾著冠称道陵。
端午时节,榴花绽放,一朵朵艳红似火,像极了紧缩的红色缯帛,天气炎热,街头巷尾第一次出现了叫卖苑池冰块的声音。在世间,不同季节各有属于自己的美好节日,手持艾草,戴上道家的头冠,个个都称自己是道士了。
的确,每个时节各有自己不同的美好,每个时节也各有自己不同的繁花盛开,春天有桃花李花,夏季则有荷花百合,秋天有菊花桂花,冬季则有梅花水仙。如果说桂花代表着中秋节,菊花代表着重阳节,那么,榴花就代表着端午节。
除了上面一首之外,陆游还写过一首同名的五言律诗,还是看榴花、吃粽子、扮道士: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重五时节,山村有着无限美好,漫山遍野的榴花仿佛在一夜之间全开了。端午的香包挂在两髻,艾草装饰在头冠的两边。按照旧时的习俗,香包之中刚刚放上了驱虫的药物,身体上也画上了丹药制成的朱砂。日暮时分,诸事都忙完了,我面带微笑,举起了酒杯。
当然,端午节最热闹的还要属赛龙舟的活动。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就曾写有一首长诗《竞渡曲》,为我们描绘了端午赛龙舟时的盛况: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旂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五月的沅江,江水涨得快要与堤岸齐平了,当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江面上浮起了五彩的龙舟。屈原的词章从哪一年消失的呢?悲伤的歌谣从奋力划桨的这一刻开始了。杨树做成的槌子击打着大鼓,宛如天上的雷声阵阵,龙舟在水流暗涌之间齐头并进,声势浩大。龙舟宛如蛟龙遇雨一般,全身上下都在奋力地抖动着,无数龙舟并排在一起,又像是一座浮桥连接着两岸。刺史大人端坐在帷帐之中,宣布龙舟竞渡活动的名次和胜利者。最先到达终点的勇士们欢欣鼓舞,失败的勇士们则神情沮丧。胜败之事原本就难以预料,没有人会是永远的赢家。按照这里的风俗,人们对最后的胜败最感兴趣,也最为看重,纵观整个沅江之水,白云低垂在那水草交接的地方。两岸的彩旗映照在沅江之中,青年男女们在水面低浅处游玩嬉戏。日暮时分,竞渡结束,人群散去,唯有那招屈亭前的沅江之水,依然昼夜不停地滚滚东去。
刘禹锡的这首长诗,讲述了沅江上的一次赛龙舟活动。沅江,位于湖南省,属于洞庭湖的支流,正是当年楚国的核心地区。因此,当地的人们对屈原的感情很深,节日的气氛也最为浓厚。一年一度的端午赛龙舟,他们当然不会错过,看中比赛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2006年,端午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