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潼关:古城傍山河,壮丽景观震撼心

潼关:古城傍山河,壮丽景观震撼心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疑难注释①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境内,关城地势险峻,地当黄河之曲,据崤函之固,扼秦、晋、豫三省要冲,自古皆为兵家必争之地。诗文大意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拥簇着潼关古城,英姿勃发的少年,骑着快马,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在猎猎西风的呼啸声中,随着征程消散弥漫。诗文名句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诗人14岁时跟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壮阔风景所震撼,触景感怀。

潼关:古城傍山河,壮丽景观震撼心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作者简况

谭嗣同(公元1865—公元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汉族,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他曾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他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其代表作有《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疑难注释

①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境内,关城地势险峻,地当黄河之曲,据崤函之固,扼秦、晋、豫三省要冲,自古皆为兵家必争之地。

②终古:久远。

③束:拘束。

④解:懂得,知道。

诗文大意(www.zuozong.com)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拥簇着潼关古城,英姿勃发的少年,骑着快马,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在猎猎西风的呼啸声中,随着征程消散弥漫。

咆哮的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河谷很深,河水却仍嫌束缚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秦岭一直蜿蜒到潼关,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只知道巍峨高峻,却不知怎么做到平坦了。

诗文名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诗文欣赏

这首七言绝句,是一曲壮怀激烈、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赞歌。诗人14岁时跟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壮阔风景所震撼,触景感怀。全诗托物言志,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冲破束缚、追求解放、豪气冲天、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诗的开头两句磅礴大气,吐露壮怀。一个“簇”字便把画面写活了,这亘古久远的高山拥簇着潼关古城,像是最懂诗人的志向一样,都奔赴潼关。而这正是诗人少年英雄,胸怀大志,英姿勃发的生动写照。

“终古”静态写高耸的云山在时间上的久远、苍茫,正是诗人志向远大,坚定不移的象征;“吹散”动态写诗人雄姿英发,胸怀大志,希望大展宏图的愿望和渴求。像清脆的马蹄声弥散在猎猎的秋风中一样,传遍大地,希望自己能实现远大的抱负,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苍茫的高山,久远的古城,猎猎的秋风,哒哒的马蹄声,英姿勃发的少年,一连串的意象关联起来,便是一幅山拥古城的秋风驰马图。

诗的后两句,一是黄河的奔腾咆哮,冲破束缚;一是华山的巍峨高峻,崎岖不平。一个“犹嫌束”,一个“不解平”,表现了少年诗人豪迈的胸怀和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相吻合的。虽然诗人壮志未酬,变法失败,慷慨就义,但他视死如归,为人民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后人永远去敬仰 !

康有为就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整这首诗极具浪漫主义精神,洋溢着一种豪迈奔放的气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奋发进取、斗志昂扬的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