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②,身亡所寄③,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④,因往晓⑤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⑥。若屈伸⑦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⑧,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⑨?”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⑩。”
其人曰:“奈地坏何⑪?”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⑫,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⑬,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⑭忧其坏?”
其人舍然⑮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作者简况
列子(公元前450—公元前375),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后世尊称其为“冲虚真人”,所著《列子》也被尊称为《冲虚真经》。
著有《列子》20篇,可惜大半已经失传,只剩8篇,即我们今天见到的《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8篇。
《列子》中流传较广的篇章有《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歧路亡羊》《纪昌学射》等。
疑难注释
①杞(qǐ)人:杞国人。杞,周代诸侯国,杞国。忧天:担心天会掉下来。
②崩坠:崩塌,坠落。
③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
④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人为他的忧愁而忧愁。之,的。
⑤晓:开导。
⑥亡处亡气:没有一处没有空气。亡,同“无”。
⑦屈伸:一屈一伸,指身体的活动。
⑧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中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www.zuozong.com)
⑨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星、宿,星辰。
⑩只使:即使。中(zhòng)伤:打中击伤。
⑪奈地坏何:那地坏了怎么办呢?
⑫地,积块耳:地不过是土块堆积成的。四虚,四处。
⑬躇(chú)步跐(cǐ)蹈: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站立。步,行走。跐,踩。蹈,踏。
⑭奈何:为什么,表反问。
⑮舍然:疑虑消除,释然的样子。
诗文大意
杞国有个人时常担心天会崩塌、地会下陷,使自己无处生存,便睡不好、吃不好。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因此前去开导他,对他说:“天只不过是聚积的气体而已,无论哪个地方都有空气。你的行动和呼吸,整天都是在天空中进行的,为什么还担心天会崩塌呢?”
那个人说:“就算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呢,它们就不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物体,就算掉下来,也不会伤害到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该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只不过是堆积的土块而已,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开导的人劝说)那个杞国人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很高兴。
诗文欣赏
本文选自《列子·天瑞》,是一篇非常有名的古代寓言故事。
全篇主要以杞人和开导者的对话展开叙述,文章条理清晰,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总写杞人担心天会崩塌、地会下陷,会使自己无处生存,以致睡不好吃不好。“身无所寄”是杞人的忧虑所在。“废寝食者”体现了杞人的忧虑程度之深。中间部分通过杞人和开导者的对话,具体描述了杞人的担忧,以及开导者如何一步步地开导他。“又有忧彼之所忧者”承上启下,引出另一个人物——开导者。开导者先是对“天”做出解释,是第一层劝导。“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听后,仍然担心日、月、星、辰会从天空掉下来。于是,开导者又对他做第二层解释:“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听了开导者的话,杞人打消了对天的担忧,可他仍然担心地会陷下去。接着,开导者对他做出第三层解释:“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这时,杞人才放下心来。
文章重点刻画了杞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整天害怕大地会陷下去,他的担忧使他睡不着觉,吃不好饭。他还担心天上的日、月、星、辰会掉下来,每天生活在恐慌之中。在别人耐心的开导下,他才从忧愁中走出来,心情高兴起来。这样一个极度敏感、悲观的人物形象清晰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文中的另外一个人,很热心地开导了杞人,帮助杞人摆脱了忧愁的阴影,然而,他对日月星辰的认识并不是科学的认识,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热心关心他人、开导他人的精神是值得称赞的。文章通过对话成功地刻画了以上两个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