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诸葛亮夫君子之行②,静以修身③,俭以养德④。疑难注释①诫子书:劝诫儿子的家书。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视为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本文既是一封诫子书,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自我总结,它以“静”字为重心,讲述了做人治学的道理,不仅为儿子的健康成长指明道路,也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提供了借鉴。

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作者简况

诸葛亮(公元181—公元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沂南)人。早年隐居田野,以耕种生活,常常吟诵《梁父吟》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后来,刘备听闻他非常有才能,就三顾茅庐,把他请了出来,让他辅佐自己扩展势力,建立蜀汉政权。

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安抚百姓,制定官场制度,发展生产,对外联合吴国对抗魏国。为了帮助刘备光复汉室,他多次率军北伐,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谥封他为“忠武侯”,所以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来尊称诸葛亮。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与智慧的象征。

疑难注释

①诫子书:劝诫儿子的家书

②夫:发语词,无实际意义,多放在一段或一句的开头,以引发下面的议论。君子之行:高尚之人的品行。君子,道德高尚的人。行,品行,品德。

③修身:修养身心,提高思想道德境界。

④养德:培养品德。

⑤淡泊:清心寡欲,不贪图功利。明志:确定志向。

⑥宁静:安静,这里指专心致志,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的目标。

⑦广才:增长才能。

⑧成学:学有所成。成,达成,成就。

⑨淫慢:过度懈怠,非常懒惰。励精:振奋精神,致力于某种事业或工作。

⑩险躁:轻浮急躁,与上文的“宁静”相对而言。治性:陶冶(yě)性情。治,通“冶”。

⑪年与时驰:年华随着时光飞速地过去。与,随,伴随。驰,飞驰,这里形容年华和时光过得非常快。

⑫意与日去:意志随着岁月而流逝。去,流逝,逝去。(www.zuozong.com)

⑬遂成枯落:于是变得像枯败的落叶一样。

⑭接世:接触社会,这里多指对社会有用。

⑮穷庐:破屋。

⑯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呢,含有不可挽回之意。

诗文大意

君子的品行,在于从宁静中提高身心修养,用节俭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心神集中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需要学习来养成。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过于懒惰就不能奋发向上,偏激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快速地过去,志向随岁月逐渐流逝,最终变得像枯败的落叶一样,对社会没有用处,只能悲伤地坐守在破屋里面,无所事事,到那时候,即使悔恨也来不及了!

诗文名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诗文欣赏

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训,《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都是古代家训中的经典之作。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视为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本文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展开,通过静与学、学与志等关系的论述,旨在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从淡泊宁静中修身养性,切不可懒惰浮躁,冒险激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君子”。

文章一上来就直截了当地指出要想成为一个君子,就必须修身和养德。修身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养德首先要勤俭节约。“静”与下文的“躁”相对,既指内心的平静恬淡,也可指清心寡欲,不贪图功名利禄,还可以指专心致志,精神集中不分散。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也是达到自己远大目标的起点,所以,作者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以高度精练的文字讲出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然而有“静”就已足够?不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还要有符合社会发展的才能、才干。才能、才干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于是,作者接下来又讲静与学、学与志的关系。

“夫学须静也……非志无以成学。”不能静心专一就不能刻苦学习,不能刻苦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没有坚定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只有先立志,才有可能学有所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指出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侧面强调出“静”在修身和学习方面的重要性,也再一次教育儿子切记心浮气躁,散漫懒惰,而要振奋精神,努力向上,陶冶性情,提升修养,成为一个具有“君子”之行的人。

为了让儿子对自己的话语引起重视,作者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给儿子列出可怕的后果:如果不“静”,不“学”,不“志”,就会白白地浪费时光而一事无成,最终变得像枯叶一样,对社会无用,而只能悲哀地坐在破屋子里,自悔自叹。最后一句“将复何及”,是哀叹语,表达的是一种“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悔恨之情,但语重心长,更显出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深切关爱。

本文既是一封诫子书,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自我总结,它以“静”字为重心,讲述了做人治学的道理,不仅为儿子的健康成长指明道路,也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提供了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