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碣石②,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③,山岛竦峙④。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⑤,洪波⑥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⑦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⑧,歌以咏志。
作者简况
曹操(公元155—公元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缔造者。曹操精兵法,善诗歌,其作品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通脱,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创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乌桓是东北大患,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北上征伐乌桓。曹操征伐乌桓取得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将自己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融汇到诗歌里,借助大海的形象展现了出来。
疑难注释
①观沧海:这是曹操《步出夏门行》(又称《陇西行》)中的第一章。沧海,指渤海。
②临:登上,到达,有游览的意思。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③澹澹(dàn 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
④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通“耸”,高。
⑤萧瑟:秋风吹动树木发出的响声。
⑥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⑦星汉:银河,天河。
⑧幸甚至哉:太值得庆幸了,好极了。幸,庆幸。至,达到极点。(www.zuozong.com)
诗文大意
向东进发登上高高的碣石山,远眺苍茫无尽的浩瀚大海。
海水波涛汹涌澎湃,海中山岛高耸挺立。
岛上树木浓郁葱茏,百草长得无比繁茂。
秋风呼啸,掠过树木发出苍凉的响声;海上掀起巨浪,惊涛翻滚,咆哮着,似乎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苍茫而浩瀚!日月起起伏伏,东升西落,好像都在大海的胸中出没不已。
银河里的群星,灿烂繁多,点如尘沙,零如水滴,也像是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一样。
啊,太值得庆幸了,就以吟咏诗歌来抒发情志吧!
诗文名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文欣赏
《观沧海》属于古体诗,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创作的组诗。《观沧海》是组诗的第一章。
这首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作者将眼前苍茫浩瀚、孕大含深的大海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汇在了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语壮境阔、寄慨遥深,风格雄健有力、气韵沉雄、基调苍凉慷慨、激昂豪迈。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句话总领下文,诗人登临碣石,居高眺望,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一个“观”字统摄全篇,大海苍茫浩瀚的景象,胸中吞吐天地的大志皆从此中流溢而出。
第二、三、四行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先着眼于苍茫辽阔的海面,海面上波涛荡漾,正好与诗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相契合,正是诗人北征乌桓大胜而归,消除后患之忧的心境写照。而一眼望去,辽阔的海面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矗立在平阔的海面上,冲破斗牛、直插云天,这两句表明了诗人昂扬的斗志、远大的抱负和一扫寰宇的雄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出虽然是深秋时节,秋风萧瑟,草木摇落,但是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生机盎然。这寄托了诗人老当益壮、暮年志坚的胸怀和抱负,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的勇气和斗志,正是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写照。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详细阐述和生动描写。秋风飒飒掠过海面,海面上惊涛巨浪、汹涌起伏。虽然是萧瑟秋风,大海却波澜壮阔,诗人却意气风发,壮志凌云,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不放弃崇高远大的志向,不动摇坚定不移的雄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作者一下子把诗境推到了巅峰。想象神奇,吞吐天地,意境开阔,气势雄浑,打开了格局,开阔了眼界,把读者带入浩瀚的宇宙。诗人的壮志包天裹地、囊括宇宙。一身胸怀大志,一手掌握天下,正是他重整乾坤、一扫寰宇,统一中原的生动写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