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陶器全览-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

中国古代陶器全览-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器样品是广西桂林市庙岩遗址出土的陶片,时间在1.6万年前到1.55万年前。但是神奇的是,在各个古代文明中心,人们都拥有并发展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陶器,诸如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地区,印度的印度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等。中国陶器工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中国茶道历史悠久,而茶器以紫砂壶为上。

中国古代陶器全览-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

陶器出现的时间很早,早在1.5万多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制造和使用陶器了。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器样品是广西桂林市庙岩遗址出土的陶片,时间在1.6万年前到1.55万年前。

远古社会的人类究竟是怎样开始发现并制作陶器的?这到现在还是一个谜。历史学家推测,应该是先出现用水和泥巴捏成的泥塑品,再逐渐发展变成烧制过的陶器。有可能是出现过森林大火,原始人类逃跑后再回到烧灼过的土地上,发现泥塑制品变得坚硬,因而受到了启发。上述说法只是一种主观推测,从世界范围来说,由于地区和环境不同,人类发明陶器的起始和途径可能也不相同。但是神奇的是,在各个古代文明中心,人们都拥有并发展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陶器,诸如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地区,印度的印度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等。在蒙古、俄罗斯也发现了1.2万多年前的陶片。据说在日本出土了1.6万年前—1.5万年前的陶片,但是其中有些陶片的烧成温度太低,只有400—500摄氏度,是还没有完全陶化的土器。

陶器的发明对人类社会有重大的作用。有了陶器,人类就可以煮食物吃,煮过的食物的营养也更容易被吸收,从而促进了人类的身体和智力发育。陶器也有利于人类采集果物、储水,人们就可以过上长期定居的生活。

中国陶器工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到了商周时期,中国发展出了印纹硬陶工艺。印纹硬陶比一般陶器更致密,更坚硬,烧成温度也比一般陶器更高。陶器所用的原料大多属于易熔黏土,只能在100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烧成,而印纹硬陶的原料经过了改进,变成了瓷石类黏土,烧成温度已可高达1200摄氏度。到了秦汉时期,中国人已经可以制造出工艺精湛、细节生动的陶制器物,其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陕西西安临潼的秦始皇兵马俑

仰韶文化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武力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历史,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统一王朝。为了彰显帝国的力量与皇权的强大,秦始皇修建陵墓时在全国召集大批工匠,为他建造了一支名副其实的地下军队——兵马俑。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地区骊山镇西杨村的农民在打井时发现了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陶俑,与真人一样大小,后来经过陕西省考古队勘探,秦朝时期的这些陶俑终于大批量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从1974年开始到现在,在陕西省西安市秦始皇陵东侧挖掘出的秦代兵马俑坑共3处,共出土了陶俑1000余件。根据陶俑的排列和未挖掘的规模推算,秦始皇陵墓的陪葬兵马俑总数有8000余个。

陕西西安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之所以被称作“世界第八大奇迹”,主要是因为有以下一些震惊中外的特征。首先,规模大,数目多。兵马俑大军的总规模达到8000余个,单一号坑就有6000余个真人左右大小的陶俑,规模之大,数目之多,举世无双。其次,形象逼真,高度还原。过去也出土过一些陶俑,但都比较小,高度一般是20—30厘米,最多也就60—70厘米。而兵马俑和真人一样大小,根据秦朝士兵的身高1∶1塑造,面部表情、服装纹饰都栩栩如生,如同复活的军团一般,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力。最后,色彩鲜艳。兵马俑是彩绘陶,烧制后绘上红、绿、紫、蓝、白、黑等颜色,工艺复杂,这些颜色是用矿物原料配制,红色是用朱砂、铅丹、赭石制成,绿色为孔雀石,蓝色为蓝铜矿等。刚挖掘出来的陶俑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化,颜色不到10秒便消失殆尽。

秦始皇兵马俑最初都是彩色的

兵马俑的头是单独制作的,由前后两片合模成型。兵马俑的躯干是整体一次成型的,内部为空心。兵马俑的制作中还有一些具体的工艺细节,我们至今也没有完全弄清,但从制陶工艺水平来说,无疑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秦朝在兵马俑的制造过程中采取了“物勒工名”的管理制度,就是说工匠需要在所造的陶俑、器物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如果有质量不佳、工作不当之处就要追究责任,甚至被定罪(《吕氏春秋》:“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目前在陶俑、陶马身上发现了200多个工匠的名字,这说明“物勒工名”的管理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兵马俑的质量。

秦始皇兵马俑——将军俑

秦始皇兵马俑——跪射陶俑

中国陶器制作技术的又一高峰是唐朝出现的“唐三彩”。唐三彩集多色于一身,以黄、绿、白为主要颜色,釉色绚丽,雕塑技术高超。唐三彩的铅釉有毒,因此一般不作为日用器物与饮食器具,大部分出现在唐代贵族的墓中,作为死者随葬用的明器。(www.zuozong.com)

唐三彩的制作采用二次烧成的方法。首先是制胎,然后进行素烧,素烧的温度为1150摄氏度。第二次是上釉后进行釉烧,烧制温度为950摄氏度。唐三彩的基础釉料中有高岭土、石英粉等,还添加了大量的铅元素,基础釉料烧成后呈现白色,在基础釉料中加入氧化铁就配成了黄釉,加入氧化铜便配成了绿釉,加入氧化钴便配成了蓝釉。

唐三彩以色彩艳丽、造型精美、胎质紧实、工艺高超而著名,唐代墓葬中出土的唐三彩,有武士、文官、乐俑、舞俑、房屋、亭院、楼阁、仓房、厕所、牛马、猪羊、鸡鸭、狗兔以及怪兽等造型,充分展现了唐代富庶繁荣的社会生活,让观者千载之后悠然神往。除唐三彩外,低温铅釉陶器中比较出名的还有宋三彩和辽三彩,二者与唐三彩属于同类,但在釉料和装饰风格上略有差异。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三彩马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三彩拱手女立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另一种有代表性的中国陶器就属宜兴紫砂壶了。中国茶道历史悠久,而茶器以紫砂壶为上。纯正的紫砂壶原料必须来自宜兴丁蜀镇的山上,紫砂与普通的陶土在成分上略有区别,是宜兴特产的矿料,也是独有的资源。

纯正的紫砂陶器具有独特的双重气孔结构,气孔微细,密度高,透气而不透水,适茶性极佳,不仅能做到“盛暑而越宿不馊”,而且还能与各种茶性叠加,增加茶汤美味。紫砂壶具有高吸附性,长期使用的紫砂壶,即使不放茶,倒入开水,依然能释放出茶香,这是与一般茶器不同的地方。

紫砂陶艺起源于明代,创始人据说是制造了“供春壶”的供春。供春本是一个书童,随主人吴颐山来到宜兴。闲暇之时,供春向寺庙中的一位老僧学习了制壶技术,并用当地的紫砂细陶土为原料制作了一个造型特别的壶,人称“供春壶”。也有传说认为供春是一个婢女,她学做紫砂壶是为了送给主人,讨主人欢心。不管如何,紫砂壶自供春后就迅速流行起来了,万历年间有董翰等四位擅长制作紫砂茶具的艺人被称作“茗壶四大家”,后世紫砂制壶大师人才辈出,著名的有时大彬、陈鸣远、顾景舟等。

紫砂壶之所以出名,不仅是因为制壶的陶泥料性独特,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它的制造工艺以及蕴含的人文气息。许多制壶者有较为深厚的文艺素养,不断地对紫砂壶的形制以及技艺进行创新。比如,董翰参照唐宋铜镜花纹制作了“菱花壶”;时大彬不仅在器形纹饰上有所创新,而且在泥料上大胆地使用了“调砂”工艺;顾景舟擅长做石瓢壶,创制了“景舟石瓢”等。

明代时大彬款葵花壶,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经过无数制壶艺人的创作,紫砂壶现在的造型非常多,常见的就有西施壶、文旦壶、井栏壶、水平壶、石瓢壶、德钟壶、思亭壶等。总之,紫砂壶不仅是陶器,还是一种文玩,成为中国茶道的特有元素和文人情怀的寄托。紫砂壶是中国人喝茶的首选茶具,许多人喜欢将紫砂壶置于案头把玩,经过多年使用盘玩后的紫砂壶会从内到外呈现一种莹润的光泽,似金似玉,人称“紫玉金砂”。

宜兴的陶土虽然极为丰富,但紫砂矿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曾有一段时期,因违法开采,过度开采,很多紫砂矿矿井都基本报废。2005年,宜兴颁布实施紫砂矿“禁采令”,暂时冻结对紫砂土的开采,这体现了紫砂土的宝贵和重要,也有助于紫砂产业的长期发展。

江苏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紫砂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