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舟曲元宵松棚楹联灯会:千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舟曲元宵松棚楹联灯会:千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史料记载,舟曲松棚楹联灯会“灯起隋唐,文盛明清”,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素有“不二扬州”的美誉。自此,西固元宵松棚灯会久兴不衰,延续至今,成为中华西部一处古色古香、独具魅力的文化奇葩。舟曲元宵松棚楹联灯会这一习俗,从古至今被舟曲人民视为“福至心灵的吉祥物”。舟曲元宵松棚楹联灯会直到正月二十才结束,集中展现了舟曲各民族独特丰富的文化艺术,也是多元化、综合性的民俗盛会。

舟曲元宵松棚楹联灯会:千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灯会之缘起

元宵闹灯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舟曲别具一格,独具特色。舟曲县城元宵传统楹联松棚灯会为舟曲县“四节一会”民俗活动之一。始于唐,兴于明,盛于清至现代,是集松枝、彩灯、灯联书法于一体的异彩纷呈的灯会艺术大观,素有“小扬州”、“赛扬州”之称,为陇地乃至全国松、灯、楹联会展所独有。

舟曲元宵楹联松棚灯会,古以街巷棚松枝和彩门挂起灯,五光十色。徜徉松棚灯街,灯月交辉,翠波掩映,千灯斗艳,诗窖画苑,楹联成趣,正所谓“一城辞赋和谐语,四路花灯盛世歌”。据史料记载,舟曲松棚楹联灯会“灯起隋唐,文盛明清”,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素有“不二扬州”的美誉。

溯源舟曲元宵灯会,口碑有二:

其一,“灯起隋唐,文盛明清”。“星桥不锁”,沿袭盛唐京城长安灯节。

其二,灯会兴盛,当明洪武时期。张岱《陶庵梦忆》:“吾尝闻陇右边陲西固,于城郭十字街巷搭木棚,挂长条语灯,悬配小方灯,画二十四孝,千家诗故事……极其绝,二扬州也。”这就是舟曲灯会“不二扬州”称呼的来历出处。原来明朱元璋定都南京开国之初,每逢年关,他都要降旨,公卿士民家家户户门上必须写春联,然后他微服出行,检查观赏,并亲自撰写春联。一次出行检查中,发现一屠夫门上无对联,他即代书一联:“两手推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此推动春联向楹联、寿联、贺联、挽联、讽联、勉联、喜联、灯联、山水名胜联等的扩展,并悬诸以殿、堂、馆、所、楼、阁、亭、台。这样,贴对联的风俗就在全国各地普及并沿袭了下来。朱元璋还大肆迁徙江淮秦晋人口于西北,为了实现军屯、民屯、商屯戍边、移民(样民)固边,采取“准因其俗尚,用僧徒,化导诱善”的策略,以期达到稳定人心消除边患的目的。当时舟曲不乏有从国都南京、苏、杭、扬州以及山西、陕西、安徽等地迁徙而来的移民,甚至包括一些带队的军政官员、商贾技工、经营业主。于是,在舟曲就有仿江淮之俗修城廓、建庙宇、兴农耕、辟集市、尚文化、崇武艺等。遂有“一石莫言子健八,三分谁谓扬州二”的旷世灯会渊源;有“陇上小江南”之人文景观渊源;有“大德当年化南国,深恩今日育西秦”之迎接十六位“婆婆出巡散福”的历史渊源。

又传:明西固千户(长)王忠实(扬州籍),持孝道,接父母于西固。时逢元宵,二老不悦,思故乡灯节。千户(长)愧,遂仿扬州灯节,自出银钱,派官兵百姓采松枝,于街巷搭木椽棚架,别出心裁挂出三面成对的灯对联,悬挂各式传统彩灯,亲自书写横额灯披“不二扬州”和“半间松棚半间架,一重明月一盏灯”的楹联。自此,西固元宵松棚灯会久兴不衰,延续至今,成为中华西部一处古色古香、独具魅力的文化奇葩。

舟曲元宵松棚楹联灯会这一习俗,从古至今被舟曲人民视为“福至心灵的吉祥物”。从某种意义上讲,用深山老林中采集来的松柏翠枝搭建灯棚,用红纸书写诗意浓郁的吉祥语,用灯火“照耀无极”来表现这一切,更增添了某种神奇的意味。六百多年来形成了一种胜景,供人观赏,万口传诵,历久不衰。舟曲灯文化是具有浓厚古文化的现代文化,不但含有多种文化融合的成分,且具有源远流长的边缘性,又有着一种典型的南北过渡的小江南文化的特征。承袭历史上从正月初六开始的“书法热”、“撰联热”、“灯艺热”、“绘制热”,到正月十四晚上亮灯,以“解尘世之忧烦,现佛法大明”,直至正月二十日黎明方告结束。在亮灯期间,人们除游赏各街各村的灯、联、诗、画、剪纸、香包、镂刻、雕塑、镶嵌等工艺外,尚有舞龙灯、闹社火、唱大戏、耍黑十七、逛庙会、放烟花、十九迎“婆婆”之空前盛况。

(二)松棚楹联形式营造

松棚楹联灯会是舟曲县持续时间最长,也是最隆重的传统盛会,荟萃舟曲灯艺、庙会、楹联、书画、诗词、社火、宗教年俗等多项文化活动为一体,规模宏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是舟曲县整个正月活动的高潮。

从正月初八开始,舟曲县城“四街两关”组建各自的灯会组织,在所属地段大街小巷搭建连环灯廊,布置灯联。一般正月十三搭好棚架,篷上松枝,正月十四各街在每个棚架柱子上都对楹悬挂三面贴有对联的长条联语灯,棚顶悬挂两面为“横批”的“匾灯”。各家各户为图喜庆,在附近的松棚下或自家门前挂上精心制作的宫灯、屏灯、转灯、彩灯、方灯及花、鸟、鱼、虫各形灯。松棚灯会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连环交接,犹如天宫隧道。街道变成绿色长廊、灯火迷宫、对联盛会、书画世界。其中,灯屏以前有《列国故事》《三国演义》《西游记》《今古奇观》《二十四孝》《八仙过海》等古典故事组画,随着时代发展,内容多有创新。徜徉元宵松棚灯街,灯月交辉,翠波映动,万灯斗艳,诗窑画苑。

白天松棚楹联街巷

夜幕降临后,远近山乡数万人成群结队逛松棚灯会,“家家品诗赏画,处处观灯吟联”。正月十五至十九,当地群众还在松棚下“耍狮子”、“舞龙”、“演社火”、“迎婆婆”,热闹非凡。人如潮,灯如海,人们一边吟诵奇联妙对,一边领略精湛的灯艺、书画,看民俗演出,以文会友,不知不觉已是深夜……

舟曲元宵松棚楹联灯会直到正月二十才结束,集中展现了舟曲各民族独特丰富的文化艺术,也是多元化、综合性的民俗盛会。元宵松棚楹联灯会结束后,舟曲人总算“年尽月满”,恋恋不舍地投入工作,期盼着下一年“狂欢节”的到来。

(三)松棚楹联灯会名联实录

观灯赏联

对联大多是当地群众自编自写,有的咏物、有的抒情、有的祝福,有的喻佛法、传教化,或寓意深远、或诙谐风趣。如:“一城花灯三更明,两路松荫百泉伴”、“九街灯对列火树,万副妙联绽银花”、“松棚臻百福穷去矣,灯联聚千祥富来哉”、“春来杨柳婀娜桃李笑,冬去江河腾跃山川新”、“东接秦关南通巴蜀西控青藏北依洮岷由来陇上福地,秦为羌道唐曰宕州明称西固今为舟曲且看眼前尧天”。匾额写“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一街清泰”、“不二扬州”、“三阳开泰”、“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吉祥语。花灯上写诗绘画,画二十四孝、千家诗故事及自然景物,贴剪纸画。

今观民意创作幅幅灯联,内容雅致,文意颇长。遗留名联有:

灯悬万户成灯市 月照千家似月宫

一刻千金花对酒 五更三点月留人

头顶灯手提灯灯连万户成灯市 你望月我望月月照千家是月宫

舟曲昔以《五灯会元》“一灯能除千年暗”、“一灯能灭万年愚”比喻法禅宗旨和智慧。以灯佛法,灯佛相传,光明不断。并以《南华经》“百千灯明忏悔罪”、“为世灯明最福田”和“解尘世之忧烦,现佛法之大明”彰显佛法,中国传统道德和藏、汉佛教教义、佛法融于历年灯文化楹联语意中。

灯对,是舟曲元宵灯会独有的一大奇景。除了各色彩灯和屏灯之外,各街道两旁,每隔两三米或四五米不等,整整齐齐地悬挂着一对对的红彤彤灯对,二面写着联语,背后一面用以燃灯,每副灯对中间,还配有横额,也可以燃灯,形式和楹联一模一样。过去用清油黄蜡灯,灯光暗淡,现在一律安装电灯,晚上开灯以后,一片通明,灯对上的联语,屏灯上的绘画,各色彩灯的五光十色,与绿色的松棚相互掩映,交织成一副红绿相间,景文并茂的夜色画面,灿烂辉煌,气象万千。

灯对是整个灯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尤以联语,也叫对子,是我国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具有言简意赅,寓意广泛,韵味隽永等特点,有一定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是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在祖国文化宝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此,前辈们把它继承下来,用以充实和丰富灯会的内容,吸引了广大观众。从现存的一些元宵灯会对联来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且多深奥难懂,良莠不齐。近年来,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日益发展,人们需要有更多的精神食粮,过去一些陈旧的东西,已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自灯会恢复以后,各街各村组织了一大批有写作能力的对联作者和书法爱好者,这些当地精英们将过去流传下来的旧对联,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精神,选用了其中优秀部分,如:

龙江桥上灯千盏;

驼岭山头月一轮。

半间松棚半间架;

一重明月一重灯。

庆丰收五风十雨;

愿太平斗米十钱。

十分春光十分月;

一寸光阴一寸金。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来看。

城居江畔兴商育业正崛起;

人在画中尚艺崇德绘幸福。

谁赌酒乎,正好灯前举觞饮;

有知音者,何妨月下抱琴弹。

月缺月仍圆,每逢佳节都欢喜;

花开花易谢,相戒少年莫蹉跎。

白龙江上锦绣天,不亚潇湘洞庭;

驼岭山下辉煌夜,恰似苏地扬州。

刚逢元旦又元宵,好时光容易过去;

有此明灯与明月,乘兴会大家看来。

头顶灯,手提灯,灯连万户成灯市;

你望月,我看月,月照千家是月宫。

像这些通俗易懂,内容健康的对联,既概括了舟曲灯会的盛况和山川形胜,又表达了人们的喜悦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且勉励青年人在及时行乐的同时,要珍惜时间,热爱事业。节日气氛浓厚,读来琅琅上口。在此基础上,各地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和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创作一大批歌颂伟大祖国,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共产党,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的新对联,把节日盛况和当前形势,紧密地糅合在一起,起到了宣传政策,鼓励人心的巨大作用,给传统节日,赋予了新的活力。如:

春花秋实三二果;

景簇香飘六五花。

昔日办灯会祈求神灵;

今宵结彩棚歌颂党恩。

毛料皮鞋以往未之有也;

录像电视现在不亦乐乎。

党恩是脊梁撑起黎民千广厦;

众志为能量筑成舟曲一城新。

这四副对联用极简练的文字,概括了自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出现的繁荣景象和人民生活提高的新局面,以及舟曲泥石流灾难之后党和国家为舟曲人民新修县城的情景,对过去和现在办灯会的意义作了鲜明的对比,热情洋溢地歌颂了共产党的恩德。

引水下翠峰,灌田育树双受益;

凿山导龙江,照明取暖两方便。

此联是指翠峰山修渠引水灌溉和兴修电站工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人们得到了实惠。

华夏新城崛起今日宏图难可比;

天宫神九联姻千秋伟业哪能攀。

此联是指我国航天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充分表达了国民的自豪感。(www.zuozong.com)

归去来兮!华灯眨眼月作伴;

往者已矣!光明如电宜起追。

此联是借看灯赏月情景,鼓励人们继续急起直追,奔向光明前程,寓“往者已矣,来者可追”之意。

同一天空同一梦;

不分民族不分家。

此联充分表达了汉藏民族关系非常和谐,共筑中国梦的向往。

一子立乾坤,古往今来成羡谈;

十亿开新面,承先启后兴中华。

这是指计划生育而言,提倡少生优育,增强人民素质,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泉城无他景,纯也朴也勤也劳也;

舟曲有今天,明之朗之公之正之。

龙江东流浪猛,洗从古贫愁局面;

燕云南涌风紧,催现代富裕路门。

靠国家支持,向银行贷款,终非脱贫之计;

持艰苦作风,布实干精神,才是致富之门。

以上第一联是说舟曲有美好的今天,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发扬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精神所取得的。第二联是说人们正以龙江浪猛,燕云风紧的势头,开拓前进,洗刷舟曲千百年来的贫穷面貌,开辟富裕之门。第三联是提醒人们,在脱贫致富问题上要有正确认识,光靠国家支持和银行贷款,不是根本办法,而是要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和实干苦干的作风。

溯边厅沿革:唐为羌道,宋号福津,明属巩昌,清隶阶州,民国初兴改成西固,前后遥传六百年,寺观楼阁,古迹残碑,八景鸿爪犹留,先辈遗诗待后续;看地域增异:北接岷江,南邻铁坝,东临武都,西衔迭部,解放以还易名舟曲,藏汉居民三万户,农林并茂,百业俱兴,四化宏图在望,今朝文采超前人。

这副对联,历述了舟曲历史沿革和地域变迁,使居于此域的人民因故土悠久的文明历史而倍感自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勇担艰巨任务,藏汉团结,共同奋斗,为实现四化,谱写出超过前人的华章

另外,还根据有关单位的业务性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提出了一些积极建议和殷切希望,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国家公职人员的信赖。如:

盛矣!一县眼神集中地;

壮哉!十万心灵聚会点。

具百里之才,当二里之任;

重一虑之得,慎千虑之失。

想长远、看大局、算大账;

讲国情、戒攀比、高就业。

大胆创新,成效在数十年之后,哪管三年一换;

集思广益,谋利于十万人之众,只有异口同声。

明得失、论是非功过、坚定不移、改革开放;

低工资、讲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励精图治。

铁面无私,任你说情总无益;

执法如山,见我不理又何妨。

向歹徒执法,毋忘包老铁面;

替好人办事,要具菩萨心肠。

信息灵通,胜似当年顺风耳;

神通广大,且看今日孙行者。

如春蚕无怨无忧,毕生献给教育事业;

像红烛发光发热,精心培育国家良材。

灯对横批两面也以节日为中心,书写着“灯月交辉”、“恍游月宫”、“火树银花”、“须走须看”等观赏灯景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军民同乐”、“官清民安”等人们的祝愿,有的还巧妙地运用数字,从一到十,按顺序排列:“一元复始”、“二景齐明”、“三阳开泰”、“四季清平”、“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七星高照”、“八节康宁”、“九州同春”、“十类生成”,也有其一定的艺术价值。

(四)唱“扬歌”

舟曲元宵灯会,准备时间早,延续时间长。人们以往就有“小年大十五”的说法,因此,把元宵节比过年看得还重要,为隆重欢度这一佳节,大多数人在年前腊月就购置了火炮、纸张、香烛、食品等节日用品,三天年过后,便着手扎棚制灯笼,排练社火,初七或初八就出台,先在郊区各村庄演唱。一面采集松枝搭松棚,书写裱糊灯对,十四晚上按时统一开灯,共放花灯六夜,直到十九晚上迎“婆婆”为止。节日期间,城乡社火龙灯,也全部同时进城表演。白天踩高跷,开运动会,晚上唱社火,耍龙灯,为了减少街头拥挤,还在公共场所放映电影、录像。社火由男女儿童和青年扮演角色,演唱各种曲子和眉户小调,如:“放风筝”、“担水”、“绣荷包”、“二十四节”、“背弓”、“道情”和“小放牛”、“钉缸”、“张良卖布”;还有“走旱船”、“跑纸马”、“打花鞭”、“耍狮子”、“耍龙灯”,以及跳现代舞,扭“秧歌”等。载歌载舞,热闹非常。有些曲子是农民们用自己的语言,自编自唱,新旧结合,生动活泼,表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唱“扬歌”,是舟曲社火别具一格的文艺节目,不论给人户或单位演唱,初进场和最后结束时都要唱“扬歌”,形同开场白和结束语,每段四句,是对主人的颂扬和祝贺,由一人提高嗓门,拉长调子先唱,最后一句由众人应和重复唱一次,音调抑扬顿挫,和谐动听。有时到某庄某村,遇上能唱的对手,往往主客相互答唱,以显示村里有能人,甚至达到难解难分的程度,情境热闹紧张,唱词如不注意,还会伤害感情,酿成不必要的纠纷。“扬歌”内容,因人而异,有的事先编好,多数是由主唱人触景生情,随机应变,即兴所唱,句子要押韵动听,内容要切合实际。如舟曲城关镇西街社火在1988年到临近村所唱扬歌如下:

给锁儿头[8]村群众唱的扬歌:

锁儿头号称硬骨头,过去日子常发愁,自从土地承包后,群众生活乐悠悠。

给西关村唱的扬歌:

舟曲城像一只船,西关西街一线牵,生产生活互关心,船靠水来水帮船。

给农村群众唱的扬歌:

父老乡亲请细听,教育子女要认真,读书不成学手艺,同样能把家业兴。

某老太太请听言,儿子孝顺媳妇贤。

歌颂共产党的扬歌:

舟曲面貌变了新,市场繁荣百业兴,政策好比九眼泉,浇灌人民幸福田。

颂扬民族团结的扬歌:

藏汉同胞本一家,相亲相爱把手拉。

给教师唱的扬歌:

各位老师请细听,培育人才费苦心。

给医院大夫唱的扬歌:

大夫们、请细听,辛勤跟上白求恩。

给县领导唱的扬歌:

书记县长请听言,你们本是父母官,舟曲十万老百姓,安居乐业靠你们。

这些“扬歌”,活泼流畅,通俗易懂,再加上唱腔嘹亮,内容新颖,就能打动主人心弦和吸引广大观众。所以“扬歌”这一民间文学艺术,在整个社火演唱过程中,占有提纲挈领,举足轻重的地位。

每逢元宵佳节,人们心情格外舒畅,笑逐颜开,及时行乐。少女小孩,打扮得花枝招展,分外妖娆;就是平日深居简出的人,从不出门的深闺姑娘,到这时也要出来欣赏一番,白天逛庙会,晚上扶老携幼,上街观灯赏月,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看灯的看灯,听曲的听曲,有的品味对联,有的围猜灯谜,老年人在屏灯前眉飞色舞,比手画脚为观众讲说故事,年轻人在灯下手舞足蹈,尽情歌唱,开怀畅饮,贪婪地享受着节日愉快,甚至彻夜遨游,乐而忘返。山城人们置身于这灯月交辉、千姿百态的良宵美景中,如临蓬莱仙境、海市蜃楼,大有“别有天地非人间”之感。

耍“黑十七”。相传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十七、十八两晚上不燃灯火,把这叫作“黑十七”、“黑十八”。后来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人们提倡在这两晚上耍“背斗灯”,也叫耍“黑十七”。这是一个具有简朴、粗犷、豪放和有一定艺术性、趣味性、生活性极为浓厚的插曲,也是一幕变换节日气氛,调节活动花样,令人捧腹的闹剧。这一晚上,由年轻小伙子和少年儿童们,从一时兴趣出发,临时组织一套社火班子,出动各家各户的毛驴,每人背上背斗灯,骑在驴背上,有的还学张果老倒骑黑驴过金桥的姿势,排成长队在街上游行耍闹。一人头戴红缨大帽,身穿袍褂,眼挂墨镜,手摇羽扇,嘴衔连架把的木烟锅,装成“灯官老爷”,昂然坐在用梯子做的大轿上,由多人扛抬,发号施令,官气十足,前面还有多人打着用两个筛子合在一起的牌灯,充作仪仗队,为其助威。另有一人头顶破毡帽,翻穿烂皮袄,斜挂老鸦铃,手持牛尾蝇刷,是“灯官老爷”的“门子”,横冲直撞,畅行无阻,传达“老爷”的“号令”,维持社火秩序。还有一个“小货郎”模样的人,斜背小包袱,一手摇拨浪鼓,一手顶着用鸡罩做的伞把,主持整个社火,掌握进退旋转和唱“扬歌”诸事。就如此组成的一帮驴儿队、背斗灯,浩浩荡荡,行进在全城的街道上或大场院里。震耳的锣鼓声,毛驴的嘶叫声,驴蹄的踢踏声,年轻人和小孩们的喧闹声,看热闹人的掌声和叫好声,汇成一股狂欢的巨流,和文雅、肃穆、舒畅、悠然自得的观灯赏月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韵味别致,另有一番奇趣。但这一习俗,在21世纪初始,由于现代传媒文娱之发达加之本身内涵之局限性,受到致命冲击而渐渐退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