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舟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成果

舟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大学老师,作为文化学者,不仅有普遍意义上的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为家乡“非遗”保护与传承做些工作也是义不容辞的。政府职能部门不重视传承人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开发“非遗”的工具,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作为一名舟曲人,在目睹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惨景时,我为灾难中不幸离去的亲人与同乡们哀痛。灾后重建工作伊始,必须重视“非遗”的抢救与保护,这是一项伟大的民族文化事业。

舟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成果

在本课题组,我作为主持人,生于舟曲,还有两位主要成员也生于舟曲,长于舟曲。舟曲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我们对家乡的自然地理、一草一木、社会习俗、精神文化,无不熟谙,虽少小离家,但感情思绪从未割断。作为大学老师,作为文化学者,不仅有普遍意义上的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为家乡“非遗”保护与传承做些工作也是义不容辞的。

自然灾害不仅给人类的物质文明造成了巨大破坏,还给非物质文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非遗”的物质载体泥石流海啸地震战争等各种灾难来临时脆弱得不堪一击,“非遗”的永续发展也就成为一项空前艰难的文化课题。

当今的灾后“非遗”抢救与保护工作表象上看起来如火如荼,实则与群众需求脱节,与“非遗”本身遗存、传承规律和发展方向脱节,活生生的例子并不鲜见。如汶川地震已过去多年,但其对人们生命财产与文化资源的巨大破坏仍历历在目,上百“非遗”传承人伤亡,“非遗”的物质载体损害严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汶川是羌族聚居区,承载着千百年来羌族人深厚的文化积淀,一次突如其来的地震,使汶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了不可挽回的重创。在震后,四川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抢救、保护“非遗”,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使羌族的民族文化和汶川的地方文化得到了尽可能的恢复和保存。我们确实在灾后“非遗”抢救与保护工作中取得了空前的成绩,但在成绩面前,却出现了一些“乱象”和“非议”。当我们正在为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灾后舟曲“非遗”作努力时,这些“非议”不能不引起我们学者的思考。

(1)重申报,轻保护。项目申报的目的就是要争取国家资金,资金下拨后又因巧立名目而被占用和挪用,真正用于保护的资金却很少。

(2)重开发,轻传承。申报“非遗”保护项目不是为了保护与传承,而是为地方(部门)“捞取”资金,振兴地方经济。

(3)重利用,轻扶持。政府职能部门不重视传承人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开发“非遗”的工具,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民间艺人的生存状况鲜为关注,只能自生自灭。

(4)重理论,轻实践。重视“非遗”理论研究,“非遗”理论逐渐空泛化、专家化和权威化而成纸上谈兵,严重脱离群众需要,脱离生活实际,无法指导“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和应用。

(5)过度开发,盲目发展。为了所谓的可持续发展,“非遗”被过度开发、大量复制、盲目抄袭,“非遗”形象因粗制滥造而大打折扣。(www.zuozong.com)

(6)轻视学习,闭门造车。“非遗”保护要重视文化发展的规律和文明发展的轨迹,应提倡科学性、人性化和现代化,在这一方面,日、韩等发达国家的“非遗”保护经验和现状值得借鉴。

(7)“参与式”保护缺乏场所。真正的文化遗产缺乏“博物馆式”的展示和活动场所,群众和市民缺乏广泛参与的场所。

(8)“原生态”被破坏,文化内涵变异。有些“非遗”保护项目,已失去“原生态”自娱自乐的性质,完全沦落为地方(部门)显示政绩的宣传工具和娱乐行为,其文化内涵已完全变质。

对“非遗”保护的“非议”是对文化现象的一种鞭策,只会使我们学者的“非遗”研究工作越来越完善。作为一名舟曲人,在目睹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惨景时,我为灾难中不幸离去的亲人与同乡们哀痛。同时,作为一名学者,我也为灾害中遭受破坏性创伤的“非遗”感到惋惜和痛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DNA,一个能将生活在一起的人们凝聚起来的粘合剂,这正是受灾群众在艰难环境中亟需的心灵慰藉。不可想象,如果“非遗”在灾难中就此消失,再无踪迹可觅,那么即使受灾群众搬迁到一个更适合生存的地方重新开始,也只能是过着一种没有“灵魂”的空洞生活。人们将失去一个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也许再也无法看清一个民族自身的心路历程。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灾害虽然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但也成为地方经济社会重构与发展的难得机遇。我们不仅不能被舟曲泥石流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所吓倒,反而应该将其视为“非遗”保护的契机,以“不破不立”的信念,重新构建起舟曲“非遗”的保护体系。灾后重建工作伊始,必须重视“非遗”的抢救与保护,这是一项伟大的民族文化事业。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注意些什么?避免些什么?反思些什么?这些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萦绕而挥之不去。

“非遗”保护,学者当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面临灾后“非遗”保护的最佳契机,也本着一名学者应有的责任,我们第一时间赶到了我的故乡——舟曲,去唤醒哀痛中坚强面对的同胞,去把握受伤民族跳动的脉搏,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的这些年,我们课题组成员几次奔赴立节、峰迭、憨班、博峪、八楞、拱坝等乡镇的自然村寨,对舟曲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口述文学、音乐舞蹈、传统风俗节日、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民间建筑艺术、苯教及苯教经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调研,以第一手的调研材料结合前期整理和收集的相关影像及文献资料,对舟曲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现状描述,深入探析制约舟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突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意在抢救和保护的同时,保障和促进舟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