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纪念《邵阳日报》创刊30周年座谈会,共同回顾《邵阳日报》30年来走过的历程,探讨如何积极应对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推动党报事业融合创新发展,进一步高扬主旋律、汇聚正能量问题。刚才,相关方面的负责同志和新闻领域的专家学者先后发表了很好的意见,特别是市人大和市政协的主要负责同志分别作了讲话。这对于我们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特别是对于我们提升党报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力,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和市政府,向《邵阳日报》创刊3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为促进邵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广大新闻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邵阳日报》走过的30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30年。《邵阳日报》创刊于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走过了30年辉煌历程。新闻是历史的草稿,报纸是城市的镜鉴。30年来,邵阳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基础建设显著加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明显提高,党的建设全面进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坚持高举科学发展旗帜,不断加快后发赶超步伐,围绕把邵阳建设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享誉中外的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湘桂边陲的物流中心,我省西南的生态屏障、产业兴旺的经济强市、民主法治的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的幸福家园的宏伟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邵阳日报》,既是我市这段历史的真实记录者,更是我市这段历史的辛勤奉献者。
30年来,《邵阳日报》在积极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凝聚党心民心方面;在紧密围绕市委中心工作,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在及时传播各地先进经验,开启文明新风方面;在热情讴歌时代风云人物,弘扬社会正气方面;在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心声,强化宗旨意识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此,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30年来,《邵阳日报》伴随着邵阳社会的进步而进步,伴随着邵阳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从报纸数量上看——由创刊时的四开小报发展到今天的对开大报;由当年的周三报发展到现在的周七报;并且正在由每天四版向每天八版过渡,报纸由小到大和由薄变厚。从传播渠道上看——由创刊时的“一报独秀”到今天的“两报一网”,同时辅之以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媒体格局由旧到新和由单一向融合发展。从基础建设上看——由创刊时的老城区大信街狭小木房子,到今天樟树垅的独立院落,再到新城区正在建设的传媒产业中心,办报条件逐步改善。从人才队伍上看——由创刊时的十余名采编人员发展到今天的集采编、经营、技术和行管于一体、门类齐全的人才团队,知识结构实现了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我们十分欣慰地看到,《邵阳日报》一代代新闻工作者薪火相传,开拓进取,报纸总体实力显著增强,主流媒体地位不断巩固,未来发展后劲无可估量。
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历届市委和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又是社会各个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我们《邵阳日报》自身发奋努力的结果。
同志们,《邵阳日报》以创刊30周年为起点,标志着一个新的时期开始。为此,我就怎样进一步办好《邵阳日报》,简要地提出四点希望。
第一,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大量事实证明,舆论导向正确,对党和人民来说是福;舆论导向错误,对党和人民来说是祸。《邵阳日报》作为党报,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严格遵守党性原则和政治纪律。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绝对的新闻自由是从古到今和从中到外从来就没有的。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和任何新闻,都离不开政治、政党和政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新闻工作是党的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耳目、工具和阵地。毛泽东同志早在1948年《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一文中就明确指出:“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更是强调指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无论是理论研究、宣传报道,还是文艺创作、思想教育,都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始终绷紧导向这根弦,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因此,那种简单地用经济效益检验新闻工作综合功能的模糊观念,那种片面地用市场规则曲解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错误倾向,那种抽象地用服务社会掩盖新闻工作正确导向的不良行为,都是与新闻工作的政治属性格格不入的。我们在任何情况下,不管新闻工作的方式怎样变,但党和人民喉舌的根本属性不能变;不管新闻工作的队伍怎样变,但党管新闻干部的重大原则不能变;不管新闻工作的形态怎样变,但党所要求坚持的正确导向不能变。这既要作为新闻工作者思想上的“座右铭”,更要作为新闻工作者政治上的“老三篇”。《邵阳日报》作为市委的机关报,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她的政治属性是不能动摇的,她的导向原则是不能偏离的。(www.zuozong.com)
第二,要坚持加强基础建设。包括党报在内的宣传思想工作,要高扬主旋律,汇聚正能量,创造出一流的工作水平和不凡的工作业绩,必须有坚实的物质作基础和先进的设备作工具。眼下,我们讲《邵阳日报》加强基础建设,首先,要尽快建好传媒产业中心——《邵阳日报》的传媒产业中心建设投资近亿元,市委和市政府在土地供应、政策倾斜和环境优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个工程去年9月份动工以来,进展顺利。希望《邵阳日报》集中精力抓紧建设,坚决确保年底封顶和明年国庆节前竣工搬迁。其次,要逐步配齐相关先进设备——交通、印刷和摄影等设备的配置,都要适应当前各类媒体激烈竞争的需要。“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宣传思想工作尤其是地方党报工作。
第三,要坚持深化各项改革。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推动各项工作的不竭动力。《邵阳日报》过去取得的成绩,得益于改革开放;《邵阳日报》要创造未来的辉煌,仍然寄希望于改革开放。首先,要在传播渠道上深化改革。面对当前传播渠道多样化和传媒介质多样化的全媒体新形势,我们要增强党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就要走“借船出海”融合发展道路。我们要把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实行报网互动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的思维,遵循新闻工作规律,不断创新媒体传播方式,主动占领信息传播高地。其次,要在用人方式上深化改革。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从事业单位的特点出发,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大胆起用对党忠诚、才华出众和事业心强的各类人才。让报社的每一个员工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再则,要在内部管理上深化改革。要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品行优劣、工作态度好坏和实际贡献大小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坚决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和“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管理模式,在报社内部营造一个鼓励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第四,要坚持齐心协力办报。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邵阳日报》在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热点问题、理顺公众情绪和搞好舆论监督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齐心协力办好《邵阳日报》,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是市委和市政府职责所在。首先是《邵阳日报》的所有报人,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牢固树立报兴我荣、报衰我耻的荣辱观念,自觉为《邵阳日报》的发展壮大争做贡献。其次是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个部门单位,都要关心和支持《邵阳日报》工作,积极为《邵阳日报》的发展壮大排忧解难,共同为把《邵阳日报》办成政治坚定、特色鲜明和读者喜爱的市级一流党报而努力奋斗!
(原载2014年第29期邵阳《市委通报》)
2014年10月20日,邵阳市召开《邵阳日报》创刊30周年座谈会。出席会议的领导有中央部分主流媒体的专家学者和省委宣传部相关方面的负责同志以及邵阳市的部分市级领导等。时任中共邵阳市委书记的笔者,在会上发表了这篇即席讲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