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瑞
朔州市区一带,佛教密宗特有的石刻经幢,伴随着辽金寺庙遗址,时有发现。如利民堡神应寺乾统十年幢,栖灵寺乾统五年幢,河汇村观音寺乾统六年幢等。这些石幢由于历史原因,大都残缺不全,文字漫漶不清。而出于墓地的经幢在朔州尚无先例。李氏两座经幢出土后,完整如初,刻工精细,文字清晰,全然不失当年风采,弥足珍贵。本文谨就李氏经幢的发现及相关问题试作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1988年10月,距朔州市区东南1公里处,碳素厂民工挖自来水地槽时,在距地表1米深处,发现了石刻文物。区文管所得知,派人赶赴现场,进行了清理。共得散乱的经幢构件11件。后经组合,是两座完整的经幢。一座建于辽乾统十年(1110),是李谨为亡故的儿李惟孝和儿媳秦氏所建(以下称李谨幢)。另一座建于辽天庆三年(1113),是李省为亡父李亨所建(以下简称李省幢)。
两幢均用青石刻而成。分别由莲座、幢柱、宝盖、宝顶四部分组成,部件之间有圆形榫卯相接。李谨幢由5个部件组成,通高120厘米,莲座高28厘米。底为八角形平台,平台之上凸雕八瓣伏莲及宝相花纹,莲瓣之间凸雕莲蕊。上雕仰莲两层。幢柱八棱休,高42厘米,安放于莲座之上。上下边缘阴刻卷云纹一周,中间阴刻铭文及密宗经文。幢铭自右竖读共8行,行13字,共108字,字径2.5厘米。字体行楷相间,秀丽刚健。铭后接刻《阿閦如来灭国重罪障陁罗尼》经文,共14行,行12字,计有梵汉字198个,梵文在前,汉字后译,间行而刻。宝盖高10厘米。八角飞檐。宝顶近似桃形,高38厘米,下面有层仰莲拱托。
李省幢由6个部件组成,形制、风格与李谨幢基本相同,似出同一工匠之手。通高128厘米。雕刻较李谨幢更为细腻华丽,花瓣几乎被繁密的宝相花枝掩饰。幢柱较细,上下端刻水波纹,中刻铭文及《无垢清净光明陁罗尼》和《智矩如来心破地狱真言》,巩温厚撰文。书体与李谨幢似出同一手笔。宝顶亦为莲瓣簇拥。
朔州故城本汉马邑县治,汉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辽太宗天显十一年(936),石敬瑭建后晋政权,割燕云十六州贿辽。作为十六州之一的朔州,入辽为中等州城,是朔州顺义军所治。近年来,在朔州古城四周,陆续发现在辽代墓葬及寺庙遗址。
李氏经幢出土地点北距州城1公里,南距恢河北岸1公里,地势平坦。现场未发现辽代建筑遗物。据幢铭所言:“诸胜陀罗尼幢冢首安措”;“奉为亡考立光明陀罗尼幢记”,说明该幢无疑是立于墓地的。同时知道,建幢人李谨为亡故的祖父母、叔祖、父母、儿子儿媳建有高幢1座及小幢4座。李谨和李省的辈分亲疏关系不清楚,但得知该墓地至少有经幢6座,正如李省幢铭文所言:“奉萱堂抚诸族曾莫怠焉……李公世英,一子诸族”。说明这里系一处有相当规模的同宗墓地。又据1983年在南邻十多米处出土的金代李汝为墓志所记,该墓地至少在金大定年间仍在使用。(www.zuozong.com)
李氏两座经幢的发现,为研究辽代密宗提供了实物资料。密宗于唐代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传入我国。尤其是“位列国公,翼赞三朝”的不空大师,译经40余年,对密宗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多方资料表明,在辽朝统治下的燕云六十州,密宗的发展有增无减。当时西京一带毫不逊色,迄今留有许多密宗遗物。如大同上华严寺辽大康二年(1076)建的八角陀罗尼经幢,下华严寺辽寿昌元年(1095)经幢,应县木塔塑像内发现的密宗经卷等。朔州李氏经幢的出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密宗发展的盛况。
陀罗尼,梵语,意译总持,即对所闻佛法能总摄忆持,不会忘失,实为一种记忆术。后来,人们将其与咒混同,统称咒为陀罗尼。一般以句子长短区分,长句者为陀罗尼,短句者为真言,一字二字者为种子。
唐天竺僧陀波利译的《佛顶尊胜陁罗尼经》中有:“佛告天帝,若人能书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高山,或高楼上,乃至安置窣堵坡中。天帝,若有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族姓男,族姓女于幢等上,或见或于相近,其影映身;或风吹陀罗尼上,幢等上尘,落在身上。天帝,彼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堕恶道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饿鬼、界阿修罗身、恶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为罪垢染污。”
念诵陀罗尼可解脱一切罪恶,所以自唐以来,随着密教的流行,建立经幢之风,遍布全国各地,尤以长安一带中半区为最。这时的经幢上,大多刻《佛顶尊胜陁罗尼经》。唐末由于佛徒作功德的需要,经幢上出现了《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陁罗尼》《大悲心陁罗尼》《大吉祥大兴一切顺利陁罗尼》《白伞盖陁罗尼》等。
李谨幢刻《阿閦如来灭轻从重罪障閦罗尼》,李省幢刻《无垢净乐陁罗尼》《智矩如来心破地狱真言》,亦如幢铭所言:“神咒明刊,愿报罔极之德”;“呜呼冥路,宜其有贞”。认为依靠佛法神咒,可使亡故的亲人拂去罪障,以清净无罪之身通过阴司诸关,并能在地狱中看到光明。正由于密宗的修习方式迎合了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梦寐以求,陀罗尼经幢也从寺庙走向了墓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