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巍巍玉塞与金城戍楼揭秘

巍巍玉塞与金城戍楼揭秘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碑文记杭芳园的位置“右临广路,面欺玉塞之戎阃,背倚金城之戍楼”。玉塞是对著名关隘的美称。如张嵩作《云中古城赋》:“开元十有四年冬,孟月,张子出玉塞,秉金钺……乘蒙恬之所筑,得拓跋之遣城”。“金城戍楼”前此不见于文献,今日证以文物,戍楼实即应县释迦塔(木塔)。杭芳园碑之“金城戍楼”才是有关应县木塔最早的文字描述。由此,涉及木塔在辽代金城县的位置。

巍巍玉塞与金城戍楼揭秘

碑文记杭芳园的位置“右临广路,面欺玉塞之戎阃,背倚金城之戍楼”。辽朔州顺义军治鄯阳即今县城。州之东迤南境屏恒山(勾注山)与宋相界,雁门关、石碣峪为要隘。州东北经黄花山通西京大同。杭芳园在朔,其面临之广路不外乎此。玉塞是对著名关隘的美称。此处应指宋辽的国界要津——雁门关。在晋北以玉塞誉雁门关者,唐代即有前例。如张嵩作《云中古城赋》:“开元十有四年冬,孟月,张子出玉塞,秉金钺……乘蒙恬之所筑,得拓跋之遣城”。这里的玉塞即指雁门关。

宋、辽经燕代之战,代北云、应、寰、朔四州入辽,两家以勾注山之古长城为界。雁门北关扼勾注西陉的分水岭(故址在今代县白草口村南),始终为宋所守。辽则在勾注西陉北口依山筑城(故址即今山阴县旧广武城迤南之“六郎寨”),因是辽的郭门,故碑文作“玉寨戎阃”。

金城戍楼何指?按金城县为辽应州彰国军治所,即今应县。“金城戍楼”前此不见于文献,今日证以文物,戍楼实即应县释迦塔(木塔)。首先,从文字上推敲,“金城戍楼”与“玉塞戎阃”对仗严谨。堪与天险雁门关相对者,非宏伟大木塔无以当之。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迄乾统五年阅五十二载(1056—1107),适以状杭芳园之方位。(www.zuozong.com)

其次,木塔本身提供了若干迹象,证辽时不仅用于佛事。如木塔四层塑像内函文物已见北宋政和纪元,且未见二次塑痕迹;另经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碳14测定:木塔三层之东方佛骨架木材为1075±70年,西方佛骨架木材为1040±80年(已做年轮校下,以1950年为起点),即均在金代。木塔三、四层造像完成于金代,换句话说,辽时木材塔三、四层无像。因此,“金城戍楼”就不只是碑文的描述了。人们早已注意到,木塔为辽代木构巨擘而绝不见于当代文献。迟至明万历,州人田蕙编《应州志》,始有“……得石一片,上书辽清宁二年田和尚奉敕募建”之说。然而,清宁时期,辽之国号称大契丹,释僧惯称沙门,故知田蕙之片石题记,纯属假托。杭芳园碑之“金城戍楼”才是有关应县木塔最早的文字描述。

这里有一个问题:辽在应州的攻守方向为南面之宋,可作戍楼,木塔为何建在今城之西北隅?由此,涉及木塔在辽代金城县的位置。按田蕙编《应州志》,记应州城墙之演变:“迄我明洪武八年,知州陈立诚以旧城西北多旷地,遂就东南城墙改筑今城。”陈明达先生在研究木塔过程中,调查了应县的明清城墙以及今城外垣西、北两面的古城残垣。他认为明代“西北两面城墙即经缩进……进东南必定是当时城市活动中心,东西城门必然要向南移,随着也就就改变了东西大街的位置……现在山门仍是辽时原来位置,当时正位于东西大街路北……即辽代……寺塔在城中的位置是全城中心或略偏西,而不是同在这样偏处于城西北角。”杭芳园碑记的发现,为此提供了旁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