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魏曹天度石塔与云冈石窟艺术特色的相同点

北魏曹天度石塔与云冈石窟艺术特色的相同点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志弘《朔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刊》2006年第一期与2008年第一期分别刊登了雷云贵先生的《北魏曹天度九层石塔沧桑》与葛世民先生的《北魏曹天度石塔考》两篇文章,拜读之后令人大开眼界,深感祖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笔者认为,北魏曹天度石塔与云冈石窟在艺术特色方面极为相似,对此就自己的粗浅看法作一简要阐述,不妥之处敬请专家与读者批评、指正。现存石塔高202.6厘米,由三部分、四块大同地区出产的砂岩组成。

北魏曹天度石塔与云冈石窟艺术特色的相同点

张志弘

《朔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刊》2006年第一期与2008年第一期分别刊登了雷云贵先生的《北魏曹天度九层石塔沧桑》与葛世民先生的《北魏曹天度石塔考》两篇文章,拜读之后令人大开眼界,深感祖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

笔者认为,北魏曹天度石塔(以下简称“石塔”)与云冈石窟艺术特色方面极为相似,对此就自己的粗浅看法作一简要阐述,不妥之处敬请专家与读者批评、指正。

首先就石塔与云冈石窟的概况分别赘述如下:

北魏曹天度石塔因塔身平面呈方形,为九级实心楼阁式全塔共雕刻有大佛像10尊、小佛像1332尊,故又称“北魏曹天度九层石塔”或“北魏曹天度千佛石塔”。

现存石塔高202.6厘米,由三部分、四块大同地区出产的砂岩组成。三部分由下至上分别为塔座一块,呈正方形,边长63厘米,高24.5厘米;塔身两块(其中一至七层一块,八、九两层一块),呈正方形,底边边长42厘米,高128.6厘米,从下到上逐渐削减缩小,按垂直八度收缩;塔刹一块,又由刹座、覆钵、相轮、刹杆四部分组成。因刹杆顶部稍有残损,故现存的塔刹高49.5厘米。

由石塔的愿文(愿望的文约)可知其系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小臣曹天度于天安元年(466)在平城(今大同市,北魏王朝中期都城)倾其全部家资雕造而成的。初衷是宣扬、传播佛法,使佛教的真谛深入人心并以雕造石塔的实际行动消除自己心中多年的忧虑和困惑,祝愿圣明的皇上(即献文帝拓跋弘)福寿与天地同辉,福德隆盛而惠及国家的四面八方;愿皇太后(即文成帝的皇后,文明太后冯氏),皇太子(即孝文帝拓跋宏)永享幸福;愿诸位同僚和百官们,以及活着的和已经故去正在受苦的宗亲们、大人和孩子们都能得到佛和菩萨的保佑。

抗日战争前该塔存放于崇福寺弥陀殿内,1937年9月28日,日军攻陷朔县城后对石塔垂涎三尺,欲劫取运回日本。在搬运装箱时爱国人士丁克成冒着生命危险将塔刹隐藏了起来,后于1953年无偿捐献给了崇福寺。不幸的是塔座和塔身还是被劫往日本,日本战败后将其归还并运送到了台湾,现为台湾中央博物馆首屈一指的国宝。

海内外文博专家对石塔的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与赞誉。台湾文物专家黄永川撰文称:“本件北魏曹天度九层石塔的创建,树立了‘中国式'塔的典范,也因其完美,楼楼相因,深刻剔透,乃刺激了北魏当时平城高塔建筑风气与发展。”奥地利弗兰茨教授在其著作中评价该塔:“是公元五世纪的唯一石塔,因在中国尚未见到公元六世纪以前的佛塔建筑,它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早期佛教与造塔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原编号为53个)。此外还有小龛1100多个,大小造像51000多尊,最大的17米,最小的仅2厘米。它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也是我国最大的古代石窟群。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的珍贵史料,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www.zuozong.com)

公元4世纪末期,鲜卑族拓跋部控制了黄河流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北魏王朝,并逐渐开始信奉佛教。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元年(398)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都平城,到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八年(494)又从平城迁都洛阳,大同作为北魏封建统治的中心近百年之久,云冈石窟便是在北魏王朝中期开凿的。

北魏从盛乐迁都平城,两地间往来频繁,武州塞正当交通要冲。据史书记载,北魏皇帝从明元帝开始曾先后七次到武州山祈祷,武州山成了北魏王室祈福的神山,于是便在这里开凿了云冈石窟。

千百年来,云冈石窟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受到了世人的瞩目。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是这样描述的:“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祇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径灵岩南,凿山开石,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续高僧传·昙曜传》中记载:“去恒安西南三十里武周(州)山谷北面石崖,就而镌之,建立佛寺名曰灵岩。龛之大者,举高二十余丈,可受三千许人,面别镌像,穷诸巧丽,龛别异状,骇动人神,栉比相连三十余里。”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古代云冈石窟的壮丽景象。

接下来,就两者艺术特色的相同点谈几点看法:

读葛世民先生的文章可知:在石塔塔座的左侧排列着九个男供养人,右侧排列着十个女供养人。在塔座背面愿文的左右两侧还有男女供养人各一个,而且是左右两侧男女供养人队伍的延续。这两队供养人都面向前方,双手合十,身体前躬,作朝拜状,极富动感,生动再现了当时礼佛的盛况。云冈石窟早期雕刻中虽已有单体供养人出现,但呈行列出现的供养人始于第七、八窟。这两窟是一组双窟(所谓双窟是指开凿时间相同,布局相近,内容相连的两个洞窟),是云冈第二期石窟中开凿最早的。在第七窟南壁凿有一门一窗,左右两侧各雕有四个佛龛,门与窗之间雕有六个供养人和伎乐天人像,这六个供养人行列在云冈石窟系首次出现,人像笑容可掬,神态生动自然,流露出一种欢愉的神情,看后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素有“六美人”之称。

石塔塔身为中国传统的重楼式建筑,仿木结构的斗栱承托着飞檐,飞檐上布满瓦垄,斗栱下是额枋,额枋由巨大的角柱承托。在塔身下部还雕有一个底座,座上四角有形如汉阙的大方柱,两方柱的正中间各雕有一个佛龛。塔顶则为印度式窣堵婆缩型,又加中国式须弥山佛龛。上述特色与云冈石窟群最东端的第一、二窟极为相似。这两窟内中央雕刻中心塔柱,塔柱下层雕刻屋檐、斗栱、叉手;上层饰宝盖;塔顶雕须弥山连接窟顶,塔身四面开龛设像。这种形制的洞窟被称之为“塔庙窟”或“中心塔柱窟”。塔庙窟是北魏常见的石窟类型,但其结构却不完全相同。以第一、二窟为例:第一窟内的中心塔柱为两层结构,第二窟则为三层结构。两塔底层均置于大方台之上,四面开龛造像。第一窟塔的上层和第二窟塔的第二、三层均仿中国古代建筑形式雕出了屋檐、瓦垄、斗栱。特别是后者,四面雕出凌空八棱柱,形成周匝回廊的形式,更加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这两窟的窟顶雕饰相同,雕刻内容富于变化,是云冈石窟唯一的一组塔庙式双窟。云冈石窟的晚期作品——第三十九窟也为塔庙式形制,窟内设汉民族传统的楼阁式五层中心塔柱,四面开龛造像,每层每面并列五龛,龛内有坐佛、倚坐佛、释迦多宝二佛并坐等各种造像。中心塔柱雕刻有屋檐、斗栱、额枋等建筑构件,是研究北魏塔形建筑的重要史料。

释迦牟尼与多宝佛的并坐像是石塔的重要特色。这是北魏最盛行的佛像雕刻题材之一,是根据《妙法莲花经·见宝塔品》的故事而雕造的,根据佛经的内容可知:释迦和多宝一个宣扬法华,一个护持法华。因而反映到石窟艺术中,就创造出了这两尊主佛并坐的许多形象。据《见宝塔品》中记载:“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甸……从地踊出,住在空中,种种宝物而庄校之……此宝塔中有如来金身,乃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祇世界,国外宝净,彼中有佛号曰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庙塔,为听是经,故踊现其前,为作证明……于是释迦牟尼,以右指开七宝塔户……皆见多宝如来坐师子坐……尔时多宝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即时释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结跏趺坐。尔时大众见二如来,在七宝塔中师子坐上结跏趺坐。”二佛并坐像在石塔上的具体体现有以下几处:一、塔身第一层正面的佛龛里雕有二佛并坐像;二、塔身第一层前、后、左、右四个佛龛的两边和上边雕刻了大量的小二佛并坐像;三、除第一层以外塔身其他八层的四面各雕刻有大量的二佛并坐像;四、塔刹刹座的佛龛四面雕有二佛并坐像。云冈石窟中也有大量的二佛并坐像,如第一、二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层的释迦多宝并坐说法像构图简要、主题突出、形象鲜明;第六窟塔柱下层北龛内雕有二佛并坐像;第七窟后室北壁下龛虽风化剥蚀严重,但仍可辨其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由于北魏都城南迁,云冈石窟晚期没有大型洞窟,盛行中、小型窟室,上承云冈中期窟室的形制,二佛并坐像普遍增多,对于这一点在第三十九窟五层中心塔柱四面的佛龛内均有体现。

(原载《朔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刊》2009年第1期)

◎张志弘 朔州市图书馆特藏文献部负责人,朔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