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塔的形制源自印度的窣堵婆,其间经大月氏、犍陀罗等地方的洗礼,造型上已经起了变化,一方面拥有泰西风格,同时又略带中国趣味。
中国宝塔有一定规格,或三层、五层、七层、九层、十三层等奇数的往上重叠,尤其十三层象征十三重天,更为后世所爱用。而后在层缘施以屋顶及斗栱之物,于最顶上再突出高高的“相轮”,此为常型。但北魏以前的塔尚未定型,所以窣堵婆的成分很重,如新疆塔婆遗址以至北凉现存的“程段儿石塔”等均有极浓的西域色彩。直到深入云冈以后,于窣堵婆下加安木楼,如云冈第二窟、第六窟等。尤其是第六窟的中心塔柱,约为公元四八○年左右物,其各层中仍留有印度式龛、梯形龛和佛像,但屋上的窣堵婆显然已因退化而缩小,因缩小而消失。
从云冈石窟建造的时间来考察,属于第一期(即公元四六○年至四六五年间)的诸窟中表现的都为三世佛,殊少石塔的雕作。属于第二期(即公元四六六年至四九四年)雕造的题材以法华经及涅槃经为主,其中第七窟、第八窟、第九窟、第十窟、第五、第六窟、第一、第二窟、第十一、十二、十三窟等为代表。属于第三期(即公元四九四年至五二四年)的以第四窟、第三十三窟、第三十五窟、第三十九窟为代表。就各窟中其有石塔制作的以第二窟、第五窟、第三十九窟、第五十一窟为最典型。
云冈第二窟中心塔柱未完成,现有三层,每层有回廊,内壁雕像三尊,四角有柱,柱上雕刻的大斗栱、阑额、一斗三升式及人字式斗栱均甚清楚,为仿木楼下或汉阙样式。这种样式其在东汉末期徐州的浮屠祠的所谓“上累金盘,下为重楼”的风格已见端倪,而本塔顶部有华盖及垂帐,第一层之主龛作二佛并座。
云冈第六窟后室之中心塔因高度关系,仅有两层,上层四面雕六像,下层四面开又重佛龛,雕刻富丽,为云冈石窟之最。佛龛外层为屋形,上有屋檐,其下为盝形顶。
至于第三十九窟呈五层的木塔塔式,塔顶紧接天井,故无相轮,但斗栱及各层龛形均甚明确。
此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北魏黑石四面造像塔(高十四公分),塔身残损,仅存中段,一佛二胁侍菩萨及释迦多宝佛并坐像。
除以上之立体塔形之外,云冈第五窟及第二窟等壁间均有多宝佛之雕作。
综合以上各石塔之塔身其形制均作木楼式,风格均近,唯独塔顶之窣堵婆部分,较早则其分量比例较高,稍晚则比例愈小,同时其蕉叶部分的比例则相对提高,甚至覆缽部分完全消失,而仅存蕉叶而已。其时代均在公元四六六年之后。
至于建造于公元四六六年的本件曹天度九层石塔,窣堵婆比例完好,蕉叶短小呈槛栏式,时代特色至为清楚。
此外,本塔从基座到塔顶,其比例完整而稳重更是他塔所难望其项背。今试从塔身底层的四个基础点上至塔尖画线并延长,推测其开度约为八度,四条线向下延长至基座座宽为四十五公分,其长度之一半为第九层的屋檐。换句话,以8度为开度,底宽45公分,其高为308公分。本塔塔身高约153公分,因此塔的实体正好占满了8度的下半段,形成了粗细适中的尖形三角锥体,其上则隐约的刺向荒远的天空,设计相当完美而巧妙。至于塔顶,则又含蓄地加高至塔身的一半,其上却预留了无限空间的虚灵美感。
塔的开度以多少度为理想?笔者就便举出十个历代最著名的塔作一个粗略的度量如下:
北魏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公元五二三年建)约十度
唐兴教寺玄奘塔(陕西西安,公元六六九年建)约十二度
唐荐福寺小雁塔(陕西西安,公元七○七年建)约七度
唐龙虎塔(山东历城,公元十世纪建)约七度
吴越闸口白塔(浙江杭州,公元十世纪建)约十度
北宋虎丘塔(江苏苏州,公元九六一年建)约十度
宋灵隐寺东塔(杭州,公元九六一年建)约十度(www.zuozong.com)
宋龙华寺塔(上海,公元九七七年建)约八度
宋罗汉院双塔(苏州,公元九八二年建)约十度
元金山寺千佛舍利塔(河北涞水,公元一三○○年建)约十二度
一般言,开度愈大,其盘愈稳,实用价值也愈高,但指向天际的力量也越薄弱,如陕西长安的大雁塔,其开度约在二十度左右,远看像座高台,塔的原意与宗教情感相对减低。开度小,则较优美,但若太小,则基盘单薄,造型瘦弱有如石柱,缺乏塔的稳重性。
从以上数字显示,历代造型美的名塔,其开度总在七度至十二度之间,最理想的开度似乎是九度至十度。而本件北魏九层石塔开度为八度,符合了这个条件,接近理想美塔的平均值。但作者基于宗教情感,宁愿采用较优美的开八度。开八度在平均数上与以上各名塔比较似嫌纤细些,故底盘稍乏稳定感,因此作者在底座上下功夫,而稍予加宽,使本塔兼顾了优美与稳定感,达到了本塔在造型上的美感平衡,令人有无限的变化与愉悦感受。
其次,关于塔的各层比例。实则,一般而言论塔的美感多集中在他的渐层与反覆之美上。
从实际的尺寸测量,本塔的各层高度及宽度为:
第一层高二三点八公分 上宽三八点五公分
第二层高十八点七公分 上宽三五公分
第三层高十分公分 上宽三四公分
第四层高十三点九公分 上宽三二公分
第五层高十二点九公分 上宽三○公分
第六层高十一点二公分 上宽二八公分
第七层高十一点一公分 上宽二六公分
第八层高一○点二公分 上宽二○公分
第九层高十一点一公分 上宽十八公分
其中各层高度与宽度间显然存在着相当的美的渐层值数;其最大公约数或等差律为何,一时尚无法理出,但却有待日后之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