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朔县出土的五铢钱,西汉通行法币

浅谈朔县出土的五铢钱,西汉通行法币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铢钱是此次出土数量最多的,共有1347枚,占出土古钱币总数80%以上。至此,西汉的铸钱权方正式集于中央上林三官,五铢钱遂成为汉代通行法币。

浅谈朔县出土的五铢钱,西汉通行法币

朱 华

1983年,平朔露天煤矿建设北旺庄生活区时,曾配合基建进行过考古发掘,5年清理汉墓近1500座,出土文物万余件,其中有不少罕见品,为研究我国北方汉代文化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经初步整理,在402座墓葬中出土古钱币共1654枚,有贝币、布币、刀币、秦汉半两钱、王莽钱以及唐、宋、金各代钱币。这些古钱币中不乏稀世珍品,如小型“宋子”三孔布为我国建国几十年来首次发现,填补了我国货币史近百年之缺。五铢钱是此次出土数量最多的,共有1347枚,占出土古钱币总数80%以上。

五铢钱自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始铸,至东汉末310多年间为两汉通行法定货币,其形皆圆形方孔,钱文横书,穿右五字,穿左铢字,均篆文,属纪重币,都是模铸。钱面有周郭,无内郭,周郭有宽有窄,背面内外郭俱有。钱面有多种纹饰,主要有穿上横画、穿下半星、穿四角决纹三种,背皆无纹饰。另外还发现有传形钱、无文钱以及一枚吉语钱,还有少量剪边钱。这些钱的精确年代难以判定,按其特征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

一、《汉书·武帝纪》:“元狩五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此语简明地记述了五铢钱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史记·平准书》中有三段对五铢钱作了较详细的记载:

“有司言三铢钱轻,易奸诈,乃更请诸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焉。”

“郡国多奸铸钱,钱多轻,而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侧,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侧不得行。”

“赤侧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今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

武帝自元狩五年至无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五年内就三易其五铢钱,汉书中所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实际上就是行用郡国五铢钱。后因郡国多劣钱,旋即由京师钟官铸一当五赤侧钱。又因高额虚币的赤侧钱贬值,更铸上林三官五铢钱。至此,西汉的铸钱权方正式集于中央上林三官,五铢钱遂成为汉代通行法币。三官钱铸量大,行用期长,所以遗存至今的皆多于前二种钱。

武帝虽然悉禁郡国无铸钱,甚至将郡国所铸的钱皆熔化成铜输给上林三官,但是皇帝的御言往往也不能彻底执行,至今仍遗留有相当数量的郡国五铢钱,如已发现的河北省满城中山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二墓共出土近4000枚多品类的郡国五铢钱,江苏省徐州市小龟山西汉墓也出土800余枚。若以1967年洛阳市王城公园出土河南郡郡国五铢钱范相证,钱文五字中间交叉二笔皆呈斜直,或微有弯曲,铢字金字头有三角形的尖形三角状的特征,不仅满城和徐州的极相似,朔县出土的也十分雷同。面文五铢二字较宽,五字中间二交笔斜直或间有微曲形,有的几乎成为两直钱,铢字金旁上端三角形较小,有的作尖而修长,有作尖而短,有作尖而较宽且有向右倾斜之势。金字四点有稍圆或稍长,朱旁上笔均为方折,下为圆折。钱径2.5厘米者(标本号:GM116、4M70、4M33),2.6厘米的(标本号:6M29)。重3.2克的(标本号:4M70),3.5克的(标本号:6M29、GM116),3.6克的(标本号:4M33)。钱面穿四角决纹,此种纹饰钱,在满城汉墓中亦有之,四角决纹之制当肇始于武帝之时。此型钱当属于武帝早期郡国所铸的所谓郡国五铢。(www.zuozong.com)

二、朔县出土的第二类型五铢钱与前者有较明显区别,如五字中间交叉二笔微有弧曲,与上下二横画相接之处略内拢,五字上下二横画也往往较长,略向外伸展。铢字金旁上端三角较小,较尖,金字四点稍长,朱字上笔亦为方折。钱径2.5厘米的,2.6厘米的。重3.5克,3.6的,4.2克的(标本号:均采自4M70)。第二类钱则是武帝第三次更铸的上林三官五铢钱。

三、武帝之后的昭帝是否续铸五铢钱,史志未有明文记载,但是罗振玉、陈直先生在《古器物范图录》《关中秦汉陶录第四卷陶钱范纪年著录表》中却收有昭帝元凤四年和六年的铸钱范,可能昭帝时鼓铸无重大变更,因而史志则略其小而未载。以钱对范,昭帝五铢钱文字形较小而短,较窄而狭,介于武帝于宣帝之间。如五字中间二笔缓曲,甚至变曲度较大,上下二横画较长,与中间交笔相接处多向外伸出。铢字金字头三角多尖而窄。在此型钱中发现有少量剪边钱。

四、一种制作精好,钱文严谨端庄清晰,钱体较大的五铢钱,是朔县出土五铢钱中较好的品类。钱文笔画多较纤细,周郭阔缘者多,个别钱的外郭呈内倾斜式。面文有狭长式与宽肥式两种。五字中间二交笔弯曲,与上下二横笔相接处向内微收,成垂直状,铢字金旁多低于朱字,金字头三角多尖而狭,朱字上笔方折而较短。这种屈曲式五字形五铢钱,在存世汉宣帝的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六纪年钱范中屡见之。以钱对范或以范证钱,二者兼用,较为准确。此型钱应为汉宣帝之五铢无疑。

五、在有关史志中未见有宣帝之后的元、成、哀、平四帝铸钱的记载,仅在《汉书·王嘉传》中载有孝元帝时都内,水衡、少府共蓄积八十三万万钱,也未言及铸钱之事。而一些谱录中却收集有元帝永光五年、建昭五年以及成帝永始三年和刘玄更始二年的纪年五铢钱范(如罗振玉:《古器物范图录》《小校经阁金文卷》,陈直:《关中秦汉陶录》,郑家相:《五铢钱之研究》),朔县出土的五铢钱与这些纪年钱范钱文相似的如两品,五字中间二交笔呈屈曲而垂直,铢字金字头三角尖而狭,金字头为等腰形三角,朱字头上笔已趋向圆折。这种字形的钱与武、昭时期不同,与宣帝时亦异,当属宣帝以后之元、成帝乃至西汉末之物。钱径2.6厘米的(标本号:4M110),2.7厘米的(标本号:4M67、1M26)。重3.1克的(标本号:4M26),3.5克的(标本号:4M116),4.7克的(标本号:4M67),此钱背面内郭有走铜与锈点,故稍重。

六、《后汉书·光武帝纪》中说:“建武十六年。初,王莽乱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是岁,始行五铢钱。”《晋书·食货志》亦载:“光武中兴除莽货泉,宜如旧铸五铢钱,帝从之,于是复铸五铢钱,天下以为便。”光武帝刘秀结束了王莽乱政,同时也终止了王莽的货泉,依旧复行久享声誉的五铢钱。以今存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三月丙申的铜钱范钱文与朔县出土此类型之五铢对证是相符的。铸工较精,铜质亦好,钱体大,多阔缘,文字宽阔,笔画粗壮豪放,钱面钱幕多无纹饰。面文五字中间二交笔甚弯曲,铢字金字头呈等腰形三角,也较大,金字四点长而方,朱字上笔皆为圆折。一般地讲,大凡朱字上笔圆折者均属东汉五铢,但是,早在16年前西汉末刘玄更始二年(公元24年)的五铢钱范中已有之,所谓圆折朱字应始于西汉末,朔县出土的这类五铢钱实属东汉初的复行钱,即惯称的建武五铢。朔县出土的五铢钱中未见有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春二月所铸的四出纹五铢(《后汉书·灵帝纪》:“……又铸四出文钱”。),所以朔县出土的五铢钱下限不会晚于恒、灵帝之际。钱径均为2.6厘米,重皆3.8克(标本号皆采自9M115)。

此外,朔县出土的五铢钱中还发现有传形五铢钱二枚,无字钱一枚,吉语钱一枚。无文钱重3.8克。6M78号墓中出土的一枚吉语钱,钱形亦为方孔圆形,但略小于一般的五铢钱,上端铸一圆环,与钱体连结,大概是便于佩戴。钱两面铸文,一曰“日入千金”,一曰“长毋相忘”,皆四字,字间有柱纹四。丁福保《古钱大辞典》上编补遗第378图亦相似。钱径2.3厘米,环径1.9厘米,环宽0.3厘米。重5.9克。此墓出土五铢钱74枚,按其钱文书法特征均属武、昭、宣帝时期之币,因此这枚吉语钱的时代不会晚于宣帝时,是我国目前经科学发掘所得最早的一种厌胜钱,距今已有2000余年。

五铢钱自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创铸,至东汉末的近四个世纪中,为法定流通货币,铸造量大,行用期长,其信用始终不变,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相当稳定的作用。正如陈直先生在《两汉经济史料论丛》一书中所说:“就是割据西蜀的公孙述,也是以鼓铸五铢钱相号召,东汉末期的董卓,急欲代替汉代的政权,对于改铸五铢,只敢形模缩小,不敢放弃名称。至后代铸造的货币,仅加称某某五铢,仍然要利用这块老招牌,这种制度,到唐初才完全消失。”可见五铢二字在民众中有着长期的卓著信用。

本文简略介绍了朔县出土五铢钱的概况,由于才疏学浅,尚请专家学者斧正。

(原载《文物季刊》1992年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