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英
1983年8月初,我在朔县小平易乡供销社废品收购站的杂铜堆中,发现四段带锈的铜剑残片,照茬口对接出一柄短剑,另一段只缺剑尖部分,共大小两柄剑。1984年6月在县农副产品公司废铜收购部的一筐北宋铜钱中,终于获得小剑的剑尖部分,查问得知是赵家口农民种地发现铜钱后,卖到小平易供销社收购站,收购站又将铜钱交回县农产品公司废铜收购部的。
从废铜收购站抢救回的两柄青铜短剑,现已焊接复原。两剑大剑全长33.4、剑身长23.4、宽3.4、茎长10厘米,茎端有一小圆孔,孔径也是0.4厘米,小圆孔后尚缺2厘米半长的一小块,未能找到。小剑身比大剑身四周均小0.15厘米。这两柄青铜铸剑,无首无格。剑脊扁平,剑茎扁棱。形体短小,双刃锋利。剑身平脊隆起,剑身后端与扁茎铸成一起。两剑扁茎末端均有一小圆孔,当为镶制剑柄管束而穿。
这两柄青铜铸剑,在剑身近剑茎隆起的平脊上,均有两行阴刻铭文,笔画纤细,须用放大镜方可辩认。大剑铭文共十九字,为:“四年,相邦春平侯,邦左库工师长身,冶尹□、执剂”。“春平侯”是封号,“相邦”是官职,“邦左库”是府库之名。“工师”和“冶尹”均为铸剑的主管官名,“长身”和“□”是人名,“长”即张字。“执剂”应为配制铸剑原料者。名从剑主,此剑应称“相邦春平侯剑”。《史记·赵世家》载:“(悼襄)二年,李牧将,攻燕,拔武遂、方城,秦召春平君,因而留之。泄均为之谓文信侯曰:‘春平君者,赵王甚爱之而郎中妬之,故相与谋曰,春平君入秦,秦必留之,故相与谋而内之秦也,今君留之,是绝赵而郎中之计中也。君不如遣春平君而留平都,春平君者言行信于王,王必厚割赵而赎平都。'文信侯曰:‘善'。因遗之。”徐广曰:“年表云太子从质秦归”。《正义》“按太子即春平君也”。这段记载又见《战国策·赵策》唯“春平君”称“春平侯”。可见春平侯即春平君。春平侯为赵孝成王之孙,悼襄王之太子赵迁幽缪王是也。有关春平侯剑在我国发现的较多,(我省却是首次发现),有传世的,也有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这在黄盛璋同志的《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一文中,早有论述。这柄“四年相邦春平侯剑”当与《三晋兵器》中的四年相邦春平侯剑及十五年相邦春平侯剑在形体大小和铭文方面基本相同。其所不同者有二:一是这柄剑基端有小圆孔,在《三晋兵器》中所述二剑并未提及小圆孔情况;二是《三晋兵器》所述二剑背面均有“大工尹”铭文,这柄剑因背面腐蚀,无法去锈,看不出“大工尹”字样。
小剑铭文也是两行,全文释读为:“四年,相乐
,右军工师长庆,冶事息,□事”。“
相”是
邑之相,官名,“乐”(译音),是人名、“右军”可能是军官职称,“工师长庆”为铸剑的主管长官,“冶事息”则是铸剑者的名字,其剑名从主人,当称为“
,相乐
剑”。这柄剑在我国是首次发现,对研究我国雁北古地理有它的特殊意义。《册府元龟》云:“弋国宋郑之是有弋邑(弋有误应为戈),”《左传》“襄公四年寒浞处其子殪于弋”,疏:“弋在宋郑之间”。据此,“
相乐
剑”当为宋郑之间戈邑之相的剑了。
邑之相乐
为,《史记》无记载,此剑铭可以补证。由此可见,“
”为周王朝的侯国,不仅铸过“弋邑”布币,也有它的相叫“乐
”并且作过赵国的“右军”。这是符合赵国曾有左中右三军的体制的。(www.zuozong.com)
上述大小两柄青铜剑的铭文,开头均为“四年”,可见是同时所刻铭文,这绝不是偶然巧合。这个四年究竟属赵国哪个王世呢?黄盛璋同志在《三晋兵器》一文中曾有过论述,他在《跋集安新出土的阳安君剑》一文中亦云:“此剑有两个监造者,于相邦之外又加大工尹,属于拙文《三晋兵器》之最繁式。时代肯定属战国晚期……十五年、十七年与四年相邦春平侯……而春平侯分别相赵孝成王与悼襄王,”按照这一说法,这两柄剑的铭文开头“四年”,当为赵孝成王或悼襄王的四年。这两柄剑铭文所反映的时间和事件应是战国晚期,即赵国被秦灭亡之前不几年的事。从剑的类型来看属三晋类型,为战国早期,可见铸剑继承了三晋兵器技术,其铸剑在前,镌刻铭文在后。这就是说,两剑铭文所反映的事,同为孝成王或悼襄王四年的事,即这个四年时候“乐”是“
相”为“右军”。换句话说,在赵孝成王或悼襄王的这个“四年”间、曾有一次攻伐,“
相乐
”为“右军”。按《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所载:赵孝成王四年“发兵取上党”。赵悼襄王“四年庞煖将赵、楚、魏、燕之锐师、攻秦蕞不拔;移攻齐,取饶安。”对于这两个“四年”攻伐并未明确记述三军情况,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再一点是“四年相邦春平侯邦左军”和“四年
相乐
右剑军”剑在一起发现,而且“
相乐
剑”的剑尖部分一段,又是在北宋铜钱中寻到的,尽管出卖铜钱的农民否认被砸断的两柄青铜剑是他所卖。然而从铜钱之锈度和铜剑之锈度来看却是一致的,大都不太蚀甚。当是存放北宋铜钱者,把早已发现的两柄铭文青铜剑,作为珍宝与北宋铜钱一起埋藏后,又被后人掘出,也是有可能的。朔县赵家口村又称西腊河口,为古代通往漠北隘口之一,形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为代属地,自赵襄子取代而武灵王胡服骑射攘地以后,这里便是赵国属地。1984年在赵家口西村寨躺壕地因铁路施工被毁一战国墓,出土一戈一剑都属三晋类型,可作佐证。
此文章脱稿前,承蒙张颔同志和戴尊德、许青松等同志指导帮助,特致谢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