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地藏二堂布局对称,结构相同,均为明代初年重建。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前檐出廊,檐下有斗拱一周承托。五架梁直达前后檐外,门与窗均为隔扇装制,为明代初年的建筑特色。
文殊堂内原来塑有文殊菩萨及十八罗汉像,现已无存。作为历代石雕陈列室,内有唐代的佛头,辽、金时代的石雕佛坐像,最为珍贵的是辽代乾统十年(1110)李谨墓地经幢两件。这两件佛教文物,是1988年于朔城区东南1公里处出土的。两件均为青石雕刻。高度分别为128厘米和120厘米。由莲座、幢柱、宝盖、宝顶四部分组成,部件之间有圆形卯榫套接。底座上雕刻仰伏莲瓣纹,幢体雕刻汉字铭文及梵汉字相间的多种陀罗尼经文。幢盖为八角飞檐式,宝顶为桃形。经幢是佛教特有的石刻文物,大都存放于寺庙中,发现于墓地的在朔州地区尚无先例、加之雕工精细华丽,保存如初,弥足珍贵。对于研究我国佛教密宗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另外,文殊堂内陈列有辽金时代的各种火葬葬具。有石棺、陶棺、陶罐、瓷坛等。契丹、女真两个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相继统治朔州达三百多年之久,这两个民族都是盛行火葬的。死者遗体火化后,将骨灰盛入这些葬具再埋入祖坟,有时一家十几口人的骨灰葬入一个墓穴之内。其中的石棺质地大体可分为青石和砂石两种,型制大小多种多样,以大头小底宝函形的居多,个别的石棺上面,刻有佛教密宗经文。当时使用这些葬具的不仅有契丹、女真人,还有汉人,甚而连概无火葬之俗的汉族道教信徒也行火葬。足见当时火葬习俗在朔州一带的盛行。看了这些文化遗物,可依稀想像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交融过程。(www.zuozong.com)
地藏堂内原来塑有地藏菩萨和十大明王像,已于新中国成立前毁掉。现在佛台上陈列的一组铁铸像是从朔城区下寨村的旧庙遗址中收集回来的,铸于明代。地藏菩萨安坐佛台中央,十大明王陪坐左右,依次为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地藏菩萨头着高肉髻,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面部丰圆,神态安详,双手共持一如意钵,置于双腿正中。十大明王又称十殿阎君,形像雷同,头戴冠冕,正襟危坐,面部丰肥,须髯各异,神态阴森可怕,可谓铮铮铁躯,形神兼备。据说这十大明王分管地狱十殿,各司其职。被称为五殿阎君的阎罗王最为可怕,鬼魂面见时,必须持一把罗伞遮掩,才不致被吓昏。据佛经讲,地藏菩萨梵名“乞叉底药婆”,在忉利天受释迦牟尼嘱托,在佛祖毁灭而弥勒佛未生之前,发誓要尽度六道众生,最后成佛。又因他的愿心最大,故称“大愿地藏”,与“大智”文殊、“大行”普贤、“大悲”观音,共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又说,地藏菩萨原为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上小国)王子,姓金名乔觉,出家后于唐玄宗时来到中国九华山修禅,数十年后圆寂,肉身不坏,以全身入塔保存。九华山上的肉身殿传为他的成道处。地藏菩萨要尽度地狱鬼魂,十大明王归他统领,共同成就他的“大愿”。地狱佛天的构想,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望摆脱阶级压迫的迫切愿望。
在地藏堂的入口处,放有打铁用的大铁砧一个,砧作方形,重1100斤,相传为尉迟恭从军前所用过的,游人往往在此留步抚摸一番,至今光亮浑厚,引起人们对唐代名将的思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