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观音殿:结构奇特的古建筑

观音殿:结构奇特的古建筑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观音殿是崇福寺的第二座大佛殿。殿内佛台之上,塑有菩萨贴金像三尊,观世音居中,文殊、普贤分列左右。故而在大多寺庙中均塑有“送子观音像”,出于对儿女健康成长的期盼,古人把具有同样“神力”的佛、道偶像在这里附会一堂,为观音殿增添了新的内容。观音殿可惜没有留下确切的创建年代,诚为一大憾事。观音殿以其独特的结构技巧赢得宇内古建筑界的高度重视。

观音殿:结构奇特的古建筑

观音殿是崇福寺的第二座大佛殿。也是寺内最后一座殿宇。殿前月台与弥陀殿的后面檐台紧连。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前檐明次间均为格子门,东西稍间砌以土坯墙。后檐明间设置板门一道,可通往后院。前檐门额之上悬挂明代景泰四年所题(1453)“观音殿”竖匾一方。殿内梁架结构别具特色,前槽金柱全部减去,后槽金柱四根全部竖立在佛台上的塑像两侧。殿内活动空间没有一根柱子,显得异常宽阔,是金代典型的“减柱造”做法。

殿身檐柱之上由方木两层一卧一立联结为一体,这些木枋古建筑界称为兰额和普柏枋。承托斗拱一周,斗拱为六铺作,单抄双下昂。柱头斗拱的耍头也是下昂形。斗拱形状和手法与弥陀殿相同。应为金代之物。

更具特色的是,由于前槽金柱的全部减去,势必加重了大柁的压力,设计师创造性地运用了双重人字叉手,在大柁与上部平梁之间,组成两个相似三角形,直承脊檩,并通过叉手的斜向传递,将殿顶压力通过檐柱和后金柱传向地面。另外,把角梁有意识地压在平檩之下,避免了翼角下沉的弊病。整个梁架比例适度,结构合理,用材得当,达到了无瑕可寻的精妙地步,这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不能不算是一个创举。

殿内佛台之上,塑有菩萨贴金像三尊,观世音居中,文殊、普贤分列左右。观世音的“大慈”、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佛教界称之为“三大士”。三大士均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姿势端庄,但神情呆滞,缺乏表情,体现了明代佛塑像的时代风格。在观音菩萨佛台之前,有清代做过补修的一尊观音像,头为石雕,戴花冠,面容清秀。依其风格判断,当为宋金时物,或者还要早些,可到五代。身躯为泥塑,体型苗条,一腿盘曲,一腿下垂,坐于海中孤岛之上。周围海浪起伏。衣纹流畅,着色素雅。别添一副清雅娴静情趣。(www.zuozong.com)

坐像西侧,清代加塑了一尊送子娘娘像。体型笨拙,线条臃肿,甚为丑陋。据说观音菩萨还有主管生儿育女的“大能”。故而在大多寺庙中均塑有“送子观音像”,出于对儿女健康成长的期盼,古人把具有同样“神力”的佛、道偶像在这里附会一堂,为观音殿增添了新的内容。

观音殿可惜没有留下确切的创建年代,诚为一大憾事。根据建筑结构特色,有关专家认定为金代晚期之作,明代进行过大修,清代又曾多次补葺。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国家拨巨款予以落架大修。观音殿以其独特的结构技巧赢得宇内古建筑界的高度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