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修缮用材及倾斜现象揭示:考古文集

古代修缮用材及倾斜现象揭示:考古文集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报告记载,弥陀殿现代修缮前,整个殿宇向后倾斜,为防止房屋倒塌,后槽内外均有支撑斜柱,这与修缮用材的分析可以相互印证。

古代修缮用材及倾斜现象揭示:考古文集

古人修缮建筑时,并没有现在的保护观念,其选材是较为随意的;而历代的修缮工程也往往较始建工程简单草率很多,对材料质量也就不会过多地苛求。因此,从材料种类、质量的变化可以看到构件更换的基本情况,两部报告后所列的构件检修登记表(摘录)就对此现象有明显反映(摘录的登记表中有完整的柱、额记录,另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铺作,关于梁架的记录仅选取两架。故这里主要针对柱、额和铺作用材进行讨论)。

例如:两殿均使用本地质量较低的榆木对斗栱构件进行修缮,这在弥陀殿中表现得很明显,而在圣母殿的情况尤为特别:摘录的所有栌斗均用榆木制成。如果考虑到中国古建筑各构件预制特点,就会产生以上问题:这些榆木栌斗是始建时统一制成的还是修缮时统一更换的呢?我觉得应该是后者,理由有三:1.弥陀殿的栌斗也有用榆木进行修缮的,说明榆木在山西地区是较为常见的构件修缮用材;2.圣母殿部分散斗、交互斗也有少数是榆木制成的,这说明榆木作为修缮用材在圣母殿的斗栱铺作中也曾有普遍运用,用于更换栌斗顺理成章;3.圣母殿用材具有整体一致性,不太可能只在栌斗部位有所不同。当然以上仅是就现有材料的推断,要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还有待全面的资料分析。而即使是修缮造成这一现象,一次性更换所有铺作的栌斗仍是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据报告中的“圣母殿的创建年代和历史沿革”可知,圣母殿自落后成的百年间就经历了两次大震,崇宁间进行重修,栌斗的统一更换很有可能与大震相关,因为很难有另一种危害可以造成如此普遍的损坏。那么,作为铺作的最终受力点——栌斗受地震的影响是否如此强烈?而其上呈榫卯交接的斗栱反倒受损较少?这是圣母殿修缮史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www.zuozong.com)

又如:弥陀殿后檐西稍间和西尽间柱、额均被更换,修缮用材——对节松的质量低劣,勘察时已严重损坏。由此可以推断弥陀殿后檐曾经塌落,也有过不甚完善的维修,仍存在安全隐患,直接影响屋顶稳定。据报告记载,弥陀殿现代修缮前,整个殿宇向后倾斜,为防止房屋倒塌,后槽内外均有支撑斜柱,这与修缮用材的分析可以相互印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