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整理的新的文化材料共有40件,其余近百件属于遗弃的碎石。原料以燧石居多,石英岩次之,少数为黑色或灰黑色火成岩。根据对全部材料的观察,说明原材料都取自第二级阶地底砾石层。
石制品有两极石核、小长石片和石器。
1963年发掘的两极石核,原料都是脉石英,后来采到的两件均为棱形的小燧石块。燧石质地坚硬、性脆,用砸击法同样可以获得长薄石片,特别是能产生非常薄的石片。河北阳原小长梁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已有所见。石英岩和火成岩因岩性坚韧,不易产生长薄石片。峙峪遗址的两极石核、两极石片已有不少发现,说明峙峪人还承袭了小长梁文化、北京人文化的某些古老的传统。但是作为砸击法,对于峙峪人制作石器来说已经不是重要的了。遗址的大量石片,其打击点不甚清楚,台面特别小,半锥体小而圆凸,断面多三角形或梯形,说明峙峪人可自如地采用间接打片技术。标本S.P.3、4号为小长石片,长宽比为5:1。
石器包括刮削器、小尖状器和扇形石核石器。刮削器居多,有直刃、凹刃、凸刃和圆头之分。刮削器加工精细,刃缘都经轻敲细琢而成,刃口锋利且带有小锯齿状,是理想的切割工具。其中的圆头刮削器,器身很短,从残留的痕迹看均是有意截去两端后再在一头加工的。S.P.14号标本长、宽、厚为1.5、1.7、0.6厘米,周长有三分之二经仔细修理,刃部极为锋利。这一石器与细石器组合中常见的“拇指盖刮削器”十分相像。(www.zuozong.com)
尖状器是峙峪人的重要工具之一,在石器中占有一定比例,它们多是利用小长薄石片进行错向加工而成的。根据修理的方位有如下三种:一是尖头的侧边两面都有加工的细小痕迹;二是一侧边的两面有修理,而另一侧边只在一面略为修理;三是一侧边由背面向劈裂面敲击,然后再翻转过来由劈裂面向背面轻敲。三种方法都在尾端修出一个锐尖,有的既可当尖状器使用。也可用刮削器使用。
扇形石核石器(S.P.17号)一件,和过去出土的相近,原料为燧石,器形很小,长、宽、厚为1.5、1.3、1.1厘米。这一石器的一侧稍厚,陡直,具剥落小石片的疤痕,疤痕浅而窄长。与之相邻的是略呈弧形的刃缘,都经仔细修理,疤痕短浅。贾兰坡等认为:“这种石器的形态奇特,存在的时间较短,分布的范围只限亚洲和美洲,特别重要的是发现地点之间可以连成分布路线,确实可以作为亚——美两大洲文化联系的可能证据。”因此,峙峪遗址中再次发现扇形石核石器对于追溯这类石器源于华北则是重要的。这种重复出现的现象,说明峙峪遗址出土的扇形石核石器不是偶然的,而是峙峪人作为一种制造工具的方法,并在以后被继承和发展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