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曾随拿破仑征战意大利、德国、奥地利、俄国,戎马生涯中,他注意观察和思考所见到的人和事,为后来的创作积累了素材。他曾写过一些传记、游记等,但影响并不深远。
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法国文坛上演着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争,司汤达曾在英国报刊上发表批评雨果、夏多布里昂等浪漫派的文章,也曾抨击守旧的古典主义。后来,他将文章汇集成册,《拉辛与莎士比亚》就此问世。这部论著在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被后世称为“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一)《红与黑》
司汤达在1830年出版的《红与黑》被称为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奠基作。
小说出版在七月革命后,那正是复辟王朝的末年。成熟的阶级斗争形势和即将到来的革命,使司汤达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当时阶级关系与社会现实。启发作者创作《红与黑》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两起情杀案:一则是家庭教师枪杀女主妇,一则是木匠杀死企图勾引自己妻子的资产者。司汤达在此基础之上,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情节。
故事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他聪颖好学,凭借着能够用拉丁文背诵《圣经》这一本事,到市长德·雷纳尔家当家庭教师。不久后,他与市长夫人的暧昧关系败露,不得不离开小城,进入贝尚松神学院学习。后来,他不仅受到德·拉摩尔伯爵的赏识,也得到伯爵女儿马蒂尔德的好感。正当于连做着飞黄腾达的美梦时,市长夫人的揭发信让他的希望成了泡影。一怒之下,他试图枪杀市长夫人。当得知这封信是市长夫人在教会特务的逼迫下写成的,他悔恨不已,却为时已晚。于连放弃申诉的权利,走上了断头台。
于连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在于反映了复辟制度下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必然命运——贵族阶级占统治地位的上流社会,不会容许他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以,即便在作者看来,他是一株极好的植物,也注定会在阶级冲突的暴风雨中被连根拔起。
司汤达借《红与黑》全面展现了当时法国从小城到省城直至京城的贵族、神职人员、资产者、贫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他描绘了王朝复辟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对贵族政权的卖国行径进行无情的揭露,神学院和教区的阴谋与钩心斗角在他的笔下无处藏身。小说像一面镜子,让复辟时期的黑暗无所遁形。(www.zuozong.com)
(二)《巴马修道院》
这部小说写于1838年,次年出版后,受到巴尔扎克的高度赞扬,是司汤达生前唯一获得成功的作品。
《巴马修道院》与《红与黑》相似,反映的都是从拿破仑时代到复辟时代这一曲折的历史,烘托出这一时期政治风云的变幻、社会思潮的起伏及其对家庭和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司汤达对复辟时期的再批判,表现在对主人公法布利斯的塑造上。法布利斯虽然出身于侯爵之家,从小养尊处优,但却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的产儿。他的周围也存在着像侯爵一样忠于皇室的顽固派,启蒙思想与保守思想势必会产生斗争。法布利斯深深崇拜拿破仑,他想投身革命时,看到的却是滑铁卢的惨况。他不得不走上教会的道路,宫廷的阴谋和教会的伪善让他烦闷,最后他用游戏人间的方式自暴自弃,郁悒而终。
《巴马修道院》是司汤达在短短几个月内写成的,但艺术加工毫不粗糙,鲜明的人物性格、紧凑的故事情节构成了完整的一体。有些评论家会诟病他在塑造人物时,用“热情”推动人物行为的写法削弱了现实主义力量。
简单了解雨果与司汤达的创作,再对比巴尔扎克的代表作,我们会发现,现实也好,浪漫也罢,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为后人铭记与称道,并不在于他们属于哪一个文学流派,而是他们的妙笔为我们再现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群人,一种变革,一份人类走向未来的沉思与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