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一部小说想要表达的主题,往往是我们阅读的归结点,当然这也是很多同学觉得头疼的问题。“故事让小说向前推进,让我们聚精会神,但主题让小说值得一读。粗略地说,主题就是小说的思想内容。”[41]
要探讨让《欧也妮·葛朗台》值得一读的主题,我们需从作者自己的阐释入手。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序言中这样说道:
法国社会将成为历史家,我只应该充当它的秘书。编制恶习与美德的清单,搜集激情的主要表现,刻画性格,选取社会上的重要事件,就若干同质的性格特征博采约取,从中糅合出一些典型;做到了这些,笔者或许就能够写出一部许多历史家所忽略了的那种历史,也就是风俗史。[42]
早在1830年,作者就曾在《泼皮》一文中,对小说中的历史色彩发表过这样的观点:
一部小说,头一个条件就是引起兴趣。可是想要引起兴趣,就得使读者发生幻觉,相信书中的事情全真有过。在我们这个时代,大家潜心钻研,主要是改进艺术形式,就在同时,找到了一种猎取读者注意的新方法,多给读者一种证据,证明故事的真实性:这就是所谓历史色彩。一个时代复活了,跟着复活的还有当时那些重要名姓、风俗、建筑、法律以及事件,我们必须承认,实际就带来了一种类似威信的东西;大家看见虚构的人物,在大家熟悉的那些历史人物的氛围之中走动,就是不相信真有这个人,也不大可能。[43]
从这两段文字我们不难看出,巴尔扎克在创作成熟期的一个理念是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的,即用小说去记录社会发展,通过人物活动所构成的场景来复活一段历史、一个时代。
那么,《欧也妮·葛朗台》重点记录的又是什么呢?作者将这部小说置于《人间喜剧》的“外省生活场景”中,用意是什么呢?我们还是来听一听作者自己的解释:
“外省生活场景”却表现热情、盘算、利欲和野心的时代。[44]
作者说得非常清楚,要借助“外省生活场景”表现热情、盘算、利欲和野心的时代。这“热情”的代言人无疑是欧也妮,因为作者说“欧也妮深刻的热情,也许要在她最微妙的组织中去分析;因为她的热情,如一般爱挖苦的人所说的,变成了一种病,使她终身受到影响”,“她过去的生活越平静,女子的怜悯,这最有机智的感情,在她心中就发展得越猛烈”。[45]可惜的是,欧也妮的热情并没有让她获得人生的胜利,因为其他人对金钱的盘算、利欲和野心的力量太过强大了。
柳鸣九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时说道:“经济生活的进程是社会现实中最根本的东西,而善于从经济关系来认识与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正是巴尔扎克令所有19世纪作家们都望尘莫及的特长。”[46]巴尔扎克透过社会生活的表层现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内在状态。
(一)个人:人性的扭曲与迷失
巴尔扎克强调人的“情欲”,高老头的父爱、贝姨的嫉妒、邦斯的收藏癖等等都可以归结到人由内心生发出的一种“情欲”。柳鸣九谈到《欧也妮·葛朗台》时说,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大脑皮层的褶皱里和内心深处”渗透着“铜臭的毒素”,如果是毒素侵入人体,那不病入膏肓才奇怪呢。老葛朗台就是如此:当葛朗台太太听说查理的父亲自杀而死的时候,不禁嚷道“可怜”,老葛朗台也说“可怜”。老葛朗台觉得向查理说出他父亲的死讯并不让他为难,但“破产”二字却让他觉得太过悲惨,难以启齿,在他看来,一无所有这句话包括了世界上所有的苦难。他对查理说:“他(巴黎葛朗台)把你的家败光了,你一个钱也没有了。”查理居然反问道:“那有什么相干?我的爸爸呢?”这可让老葛朗台很不高兴,他对太太和欧也妮说:“这孩子没有出息,把死人看得比钱还重。”[47]不得不说,老葛朗台这种对扭曲价值观的自信,还真让人感慨金钱这一毒素害人不浅。
(二)亲情:人情的冷酷与虚伪
巴黎葛朗台在写给哥哥老葛朗台的信中,说到了自己破产的事情,他没有勇气告诉儿子,担心查理将来会怨恨自己。为什么骨肉亲情经不起财富的考验?临死前他也非常后悔当初向爱情低头,娶了一个贵人的私生女儿。人之将死,其言也真,当我们看着爱情也败给现实时,怎能不唏嘘?人生除了亲情、爱情,还有友情,但一无所有的查理可能会面临的是“所有的朋友都要回避他”的残忍现实。至于巴黎葛朗台的这位哥哥,面对伤心至极的查理和希望他出手帮助查理的欧也妮,他却躲进密室去考虑购买公债的计划,“拿起记载兄弟死讯的那张报纸,写下数目计算起来,虽然听到侄儿的呻吟,也没有听进耳朵”[48]。是的,兄弟情远不如积累自己的财富来得重要。
巴尔扎克说:“我把家庭,而不是把个人,看作真正的社会元素。”[49]
作为葛朗台的太太,这个性情柔和的女人没有感受过一天的快乐,丈夫在时,她总是带着胆怯的神气。“她始终诚惶诚恐,仿佛寄人篱下似的;天性的柔和,使她摆脱不了这种奴性,她既没有要求过一个钱,也没对克罗旭公证人教她签字的文件表示过异议。支配这个女人的,只有闷在肚里的那股愚不可及的傲气,以及葛朗台非但不了解还要加以伤害的慷慨的心胸。”[50]这位太太教养出来的女儿对父亲也是一样。在这个家庭里,葛朗台就是上帝,在他的控制与支配下,母女俩没有见过任何世面,每天忙于活计中,和女仆拿侬过的日子没有任何区别,她们二人的人生缺少生机,毫无幸福可言。葛朗台太太常说对生命没有一点儿留恋,“苦难完了的日子只觉得高兴”。当她病重时对女儿说的话竟然是“幸福只有在天上”。
可怜的欧也妮和母亲一样不幸,嫁给了盼着她早死、好独占家私的特·篷风。她从未感受到丈夫的爱,做了寡妇后,她“只在向往天国”,不敢相信爱情了。
当一家之主被金钱所奴役,他势必会奴役家人。失掉了自由意志而向对方妥协的女子,如何能获得家庭的幸福?
(三)社会:观念的失衡与偏颇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秉承描写历史时代、社会现实的创作纲领,一部作品就是一个时代,作者笔下的一系列人物又将作品联系起来,展现了法国一段历史的发展过程。在巴尔扎克之前,但丁的《神曲》、拉伯雷的《巨人传》、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莫里哀的喜剧作品等都是表现所居时代和社会的杰作;与巴尔扎克同时代的司汤达,其代表作《红与黑》展现现实的深刻性。巴尔扎克在全面呈现当代生活的形象图景上达到了更全面、更详尽、更深入的程度[51]:
第一,在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掌握着经济命脉的暴发户资产者。查理曾与众人提起纽沁根家的舞会,这位纽沁根是一位粗俗的银行家,他嗜血贪婪又神通广大,他将那些贵族家庭的经济命运握在自己手中,轻而易举地让他们直冲云霄或跌落谷底,正是这样一个人物,却偏偏被人认为是第一正直的银行家。与之相同的是老葛朗台,他出身低贱,但凭借他超凡的商业头脑、独到的眼光以及毫不顾念道德的手段,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富人,“偌大一笔财产把这个富翁的行为都镀了金”,所以“假使他的生活起居本来有什么可笑、给人家当话柄的地方,那些话柄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葛朗台的一举一动都像是钦定的,到处行得通;他的说话,衣着,姿势,瞪眼睛,都是地方上的金科玉律;大家把他仔细研究,像自然科学家要把动物的本能研究出它的作用似的,终于发现他最琐屑的动作,也有深邃而不可言传的智慧”[52]。葛朗台无意成为社会的风向标,但最终还是左右了人们的判定标准,金钱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不能小觑。
第二,巴尔扎克善于呈现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这个主题不是那么容易表现的,众所周知,在当时两个阶级没有发生过富有戏剧冲突的大事件,但巴尔扎克却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去挖掘他们不同的生活方式、思考角度、处事方法、价值取向等,以此来表现他们之间的斗争。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处处可见贵族要与大资产者攀附上姻亲关系,这个情节说明资产阶级已经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占上风,贵族不得不放弃他们曾经最看重的门第与血统,放下以往的优越感,向金钱屈服。葛朗台先生本是一个箍桶匠,他却能够跻身贵族之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一州里纳税最多的人物。可见钱可以买来贵族地位。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如《人间喜剧》中的其他作品一样,《欧也妮·葛朗台》的意义在于揭示了时代和社会的本质。作者没有选取大的场景,只是聚焦于一个小城中的一个家庭,通过这个家庭的悲剧来揭示“拜金主义的本质以及金钱腐蚀一切、败坏人心的程度”[53]。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哪个人物调动了你的审美感受,是你心中的悲剧主角?请写一段话阐述你的理解。
在我看来,《欧也妮·葛朗台》悲剧的主角是欧也妮小姐。就像傅雷先生谈到欧也妮时说的,黄金的枷锁与不幸的爱情促成了欧也妮·葛朗台双重的悲剧。欧也妮并没有很好地继承“家风”,要知道葛朗台太太的母亲古地尼埃太太、外公裴德里埃先生以及葛朗台的外婆香蒂埃太太,为后人留下了三笔旁人难以估量的遗产,三个老人爱钱如命,一生一世都在积聚金钱。葛朗台从欧也妮10岁起,每逢女儿生日和本名节日都会送给她一枚稀罕的金洋,当然这对葛朗台来说,只是“把自己的钱换一只口袋罢了,而且可以从小培养女儿的吝啬”。可惜的是,欧也妮始终奉为人生信条的却是爱情。她与查理相遇后的每一次交集对这个单纯的女孩来说都是值得纪念的一笔,而她的人生悲剧就在黄金与爱情的纠葛中展开了。欧也妮的悲剧就像图中那朵娇艳欲滴的花,从凤鸟口中轻衔的希望到被匕首斩断的绝望。不同于老葛朗台因执着造成的悲剧,欧也妮的悲剧源自社会观念,源自家庭环境,源自个人性格,等等,可以说比其父亲的悲剧更沉重,影响更深远。
欧也妮的悲剧
【注释】
[1]南帆,刘小新,练暑生.文学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5.
[2]南帆,刘小新,练暑生.文学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7.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56.
[4]福斯特.如何阅读一本小说[M].梁笑,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103.
[5]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98.
[6]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64.
[7]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75.
[8]情节的“突转”与“发现”,是由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提出来的,“突转”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主人公的处境从顺境转向逆境,或反之;“发现”指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的人物意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如《俄狄浦斯王》一剧的高潮始于信使的到来,这一突转情节带来的是俄狄浦斯知道了自己真正的身世,发现了自己弑父娶母的真相。
[9]福斯特.如何阅读一本小说[M].梁笑,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253.
[10]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M].傅雷,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17.
[11]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M].傅雷,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17.
[12]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M].傅雷,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19.
[13]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M].傅雷,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56.
[14]巴尔扎克.傅雷译巴尔扎克作品集:3欧也妮·葛朗台 于絮尔·弥罗埃[M].傅雷,译.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7:3.(www.zuozong.com)
[15]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M].傅雷,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49.
[16]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M].傅雷,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63.
[17]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M].傅雷,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66.
[18]福斯特.如何阅读一本小说[M].梁笑,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238.
[19]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M].傅雷,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54.
[20]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M].傅雷,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67-68.
[21]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M].傅雷,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178.
[22]柳鸣九.法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55.
[23]巴尔扎克.论艺术家[G]//苏成全.巴尔扎克研究(专题资料).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室,1980:22.
[24]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304.
[25]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65.
[26]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35.
[27]阎嘉.文学理论基础[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52-53.
[28]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M].傅雷,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38-39.
[29]巴尔扎克.高利贷者[M].陈占元,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5-6.
[30]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M].傅雷,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10.
[31]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M].傅雷,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165.
[32]巴尔扎克.高利贷者[M].陈占元,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83.
[33]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M].傅雷,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85.
[34]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M].傅雷,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27-28.
[35]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M].傅雷,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155.
[36]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2:239.
[37]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63.
[38]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89.
[39]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2:87.
[40]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二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332-333.
[41]福斯特.如何阅读一本小说[M].梁笑,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35.
[42]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序言[G]//苏成全.巴尔扎克研究(专题资料).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室,1980:82.
[43]巴尔扎克.巴尔扎克论文选[M].李健吾,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99.
[44]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G]//苏成全.巴尔扎克研究(专题资料).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室,1980:93.
[45]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M].傅雷,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84.
[46]柳鸣九.法兰西文学大师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35.
[47]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M].傅雷,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73.
[48]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M].傅雷,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80.
[49]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G]//苏成全.巴尔扎克研究(专题资料).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室,1980:86.
[50]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M].傅雷,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21.
[51]柳鸣九.法兰西文学大师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32.
[52]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M].傅雷,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8.
[53]柳鸣九.法兰西文学大师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