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2年美国阿波罗计划完成和1976年苏联最后一个无人月球探测器采样返回以后,月球又重归于亘古的大寂静、大荒寒,当年阿波罗11号登月所引起的几近全球狂热,早已成过耳秋风。
从1976年至1994年的克莱门汀号小型月球探测卫星的成功探测之间的18年间,苏联和美国都没有再发射过月球探测器,月球探测处于低潮,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1. 第一次月球探测高潮是由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为争夺空间霸权而掀起的竞争,是冷战的产物。随着冷战时代结束,加之后期苏联解体,空间霸权的争夺有所缓解,美国和苏联都需要在战略、技术与集成、探测效益等各方面认真总结第一次月球探测高潮期间的经验与教训,克服探测活动耗资大、效率低、探测水平不高的问题,世界各国的月球探测随之进入宁静期。
2. 为了适应后阿波罗计划和后月球计划等,使月球探测走向新的突破,需要进行月球探测的技术、手段与方法上的改进与重新研制,如小卫星的研制,更高精度、更有效的科学载荷的选择与研制。卫星的轨道测控,数据传输与接收、处理等一体化操作技术的研制等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第一次月球探测高潮,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结束。“阿波罗”登月现在看来可圈可点处不少,仅以计算机技术而言,虽然欧阳自远曾调侃说在这方面它还不及今天大家手里拿着的手机,但在当年足以让世界震惊了。
3. 通过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和苏联的月球计划,人类获得了难以计数的第一手数据与资料,并发动世界各国有关试验室对月球样品开展系统而深入地研究。面对如此海量的信息资源,各国科学家都需要相当长时间来整理、研究和消化,更需要将月球研究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并通过不断地交流、研讨和深入思考,提出下一步月球探测计划的新目标和新内容。
在美国航天局的心目中,也以为对于月球该做的都做了,以后的工作主要就是对已取得的难以计数的数据、资料与样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开展系统而深入地研究。(www.zuozong.com)
4. 实现月球探测技术向民用需求转移。以阿波罗工程为例,阿波罗工程是当时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科技项目之一。这项月球探测科研计划的实施导致20世纪60—70年代液体燃料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通信技术、测控技术、合成材料、计算机、激光技术、医疗技术等一大批高科技工业群体的兴起与全面发展,把美国的科技整体水平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后来又将该计划中取得的技术进步成果向民用转移,带动了整个科技的发展与工业繁荣。据不完全统计,从阿波罗计划中产生了3000多项新技术,带动了民用技术的快速升级,最后大约每投入1美元就有4—5美元的回报。据美国Chase研究会测算,阿波罗计划的投入产出比为1:14。阿波罗计划虽然当时耗资256亿美元,但其二次开发应用所产生的效益,远远超过阿波罗计划本身所带来的直接经济与社会效益,甚至可以说,美国目前的科技水平和军事力量都是在“阿波罗计划”所建立的良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5. 虽然月球探测是人类深空探测的首选目标,但它不是最终目的。走向太空、开发与利用太空资源,乃至实现人类的太空移民才是人类的真正目标。随着第一次月球探测高潮在空间探测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大大激励与鼓舞了人类向深空进发的雄心,各空间大国纷纷把探测的目光聚焦到太阳系内的其他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上。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对已有月球探测技术和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研发深空探测所需新技术。
6. 通过第一次月球探测高潮,人类成功实现了环绕月球探测、月球表面硬着陆(发射航天器击中月球)、软着陆、月球车巡视和载人登月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月球探测活动,这标志着人类对月球本身的探测已经达到了顶峰。同时,第一次月球探测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使得新的月球探测活动难以取得更新的发展和重大突破(这里不包括科学研究的更新发展和重大突破),再加上探测活动耗资巨大,所以美国的空间探测战略逐渐转移到建立空间站、建造和使用可往返天地之间并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以及对火星、木星、土星的卫星等进行的深空探测,以期望在这些领域取得新的重大突破,继续保持美国的航天超级大国地位。至于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由于原有政治体制崩溃、经济发展水平下降并长期低迷等原因,已经没有能力进行新的更加有创新意义的月球探测活动和其他深空探测活动。
在20世纪50年代,有个普遍认可的理论:如果一个国家能够成功地最先建立起永久性宇宙空间站,它就迟早能控制整个世界。在对抗作用的驱使下,美苏两国将天文数字的财力和物力投入这场无声的战争中,彼此竞相发射火箭和载人飞船,以争夺主宰世界。
再有,阿波罗计划离不开火箭,每一次飞船升天都得发射三级火箭,火箭打上去就回不来了。NASA的科学家们想设计出一种可以像飞机一样重复使用的东西,即航天飞机,而且还想在地球轨道上建立永久的空间站,可以说在阿波罗计划之后,这两样东西,几乎耗费了NASN全部的精力与财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