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九天揽月:众多陨石雨惊艳吉林省,欧阳自远科考揭秘成果

九天揽月:众多陨石雨惊艳吉林省,欧阳自远科考揭秘成果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数人一辈子也难遇的陨石雨,这一年里欧阳自远却遇到了多次。吉林省科委向他们介绍了情况,初步判断,这是一场大规模的陨石雨。通过一个星期的现场考察,欧阳自远对吉林陨石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大致得到一些结果。吉林陨石雨的科学考察告一段落后,欧阳自远向吉林市的广大干部、学生、工人和农民做了多场关于陨石雨的科普报告,向他们介绍吉林陨石雨的科学知识,解答他们的疑问。

九天揽月:众多陨石雨惊艳吉林省,欧阳自远科考揭秘成果

1976年,在欧阳自远的人生记忆与科研经历中,是特别重要的一年。无数人一辈子也难遇的陨石雨,这一年里欧阳自远却遇到了多次。

第一次是在1976年3月8日下午,发生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陨石坠落事件——吉林陨石雨。那天下午3点左右,吉林地区上空突然出现了几个大火球,它们浑圆如满月,旋转如足球,越滚越急,很快滚成一片火海,鱼贯向西飞行。随之,整个区域里响起激烈、澎湃的轰轰声,大地为之颤抖,树木、房屋为之摇撼,几百里之外清晰可闻。事后统计,有100多万人听见了这巨大的爆炸声。落地的巨响和震波,震碎了邻近一户居民住宅的玻璃窗。地震台的地震仪准确记录了陨石在空中爆裂和1号陨石撞击地面的弹性波。

这一天是“国际劳动妇女节”,许多单位在举行聚会,有些村庄的朝鲜族乡亲们还载歌载舞欢庆节日。乡亲们停止了娱乐,纷纷跑出屋子,一个个惊恐万分,第一个念头是地震了,但未见任何一处房垮地陷,只看见几团火球从天而降,有一团在不远处降落,激起一股冲天黑烟。人们又纷纷议论和猜测,是附近的部队打靶基地在试验新的武器,还是有飞机不幸坠落了?也有人怀疑是别人的新式武器攻击。

1976年3月,欧阳自远在吉林市与天文学家卞德培讨论吉林陨石雨考察方案。

陨石沿着降落的轨道散落,而且排列起来颇有规律:大量碎小的陨石,散落在吉林市郊区大屯公社李家大队和永吉县江密峰公社一带;稍大块的,直落在金珠公社九座、南兰大队一带;最大的3块陨石,沿着原来的飞行方向,继续向西偏南方向飞去,先后落在吉林市郊区九站公社三台子大队、孤店子公社大荒地大队和永吉县桦皮厂公社靠山大队。最大的一块在15时02分36秒坠地时,穿破1.7米厚的冻土层,陷入地下6.5米深处,在地面上造成一个深3米、直径2米多的大坑,撼起的土浪高达50余米,土块飞溅到百米以外。

奇怪的是,在如此大面积的范围内,村庄星罗,工厂棋布,吉林市北郊就有一片密集的工业区,却没有毁坏一幢房子,没有砸伤一个人,连一只鸡或者一只鹅都没有伤着。有一群鹅在地里摇摇摆摆缓慢行进,两块陨石砸到鹅群里,有几只鹅惊吓得跳起来,鹅群经过后,地里没有留下一根脱落的鹅毛!有一位老乡,背了一捆柴回家,一块石头正落下来,石头像长了眼睛,没有砸到他的脑袋,而是砸到那捆柴火里去了。此人深感惊叹,回村逢人就说,听者无不以为这是周总理的化身,周恩来正是在两个月前的1月8日逝世的,人们以为只有总理才会这样护着百姓……

吉林地区人心惶惶,东北三省也人心浮动。

各种议论鹊飞蜂起,各类传说流街布市。历朝典籍里陨石总被看成是上天的启示,何况是如此大面积的陨石降落。

3月8日午夜。正在北京参加有关地下核试验会议的欧阳自远,接到中国科学院值班室打来的电话,称吉林发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有三个大火球划破天空坠落到地面,接着很多石头从天而降,落在了吉林市北郊人口密集的工业区、邻近的县和公社。当地的群众比较恐慌,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吉林省科委电告中科院,希望派一个科学考察队到吉林考察,确定事件的性质。中科院领导决定,由欧阳自远担任考察队队长,并提出参加考察队的学科与人员名单,第二天就带领考察队赶赴现场。

于是,欧阳自远当即提出建议,请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张培善、陶克捷,地球化学研究所谢先德、戴橦模、周小霞,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北京天文馆卞德培、伊世同和北京大学张淑媛等专家、学者一起参加考察。他们分别是矿物学家、岩石学家、地球化学家和天文学家,研究领域覆盖了与陨石相关的专业。另外,中国科学院还邀请了新华社记者,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和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人员随同科学考察队工作。

兵贵神速。3月9日中午,考察队全体人员在机场集合,下午即赶到了长春。吉林省科委向他们介绍了情况,初步判断,这是一场大规模的陨石雨。随后他们立即赶赴吉林市,准备第二天开始进行现场勘察、访问目击者,并收集陨石。

通过一个星期的现场考察,欧阳自远对吉林陨石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大致得到一些结果。

这片陨石碎片的分布区长72千米,宽8千米,分布面积近50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陨石雨。而且陨石是按重量依次分布的,具有典型的规则分布。从陨石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来看,吉林陨石属于普通球粒陨石。

在这3个火球中,“吉林1号”陨石飞行在最前端,落地时撞出一个直径2米的坑,穿过了1.7米厚的冻土层,深埋在地下。根据当地地震台的记录,1号陨石的着地时间是1976年3月8日15时2分36秒。

为了确定陨石在地下的位置,欧阳自远安排了磁力仪探测1号撞击坑周围的磁异常,随后再用挖掘机开挖撞击的深坑,并用吊车吊出了1号陨石。挖掘后经过测量,1号陨石撞入地下6.5米深,重达177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陨石。

吉林陨石雨的科学考察告一段落后,欧阳自远向吉林市的广大干部、学生、工人和农民做了多场关于陨石雨的科普报告,向他们介绍吉林陨石雨的科学知识,解答他们的疑问。他告诉群众:陨石坠落属自然现象,不必恐慌。在星际空间里布满大量叫作流星体的小物体,当它们以高速闯入地球大气圈时,同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形成流星。每天有近两千颗这样的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圈,但绝大多数被燃为灰烬,极少数掉了下来成为陨石……

每次做完报告后,都有一大批听众围着欧阳自远,热情地提问,热烈地讨论,发表他们的看法,表述他们真挚的感情,这使得欧阳自远深受感动。事隔将近40年后,欧阳自远还写了一篇感怀文章,回忆当时的情景:

有一位听众,满怀敬仰,充满自信地告诉欧阳自远:“你说吉林陨石母体是在3月8日15时进入大气层,在高空爆裂,形成千万块碎片,降落到地面。你知道吗?当一个伟人逝世后,他的星就会落下来。周恩来总理是1月8日逝世的,3月8日才降落到地面,落下来要两个月,说明周总理在很高很高的天上。落下来时,有火球、雷鸣闪电,气势宏伟,非常壮观,所以周总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

听众还告诉欧阳自远:“成千上万块陨石碎块降落在100多万人居住的地区,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没有受到丝毫损伤,这是一个大奇迹。表明了总理一心爱人民,永远把群众装在心里。”

如此这般的话还有很多。当地群众把吉林陨石看成是周总理的化身,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赞扬周总理的高风亮节。

对此,欧阳自远没有直接回答听众的提问,只是饱含热泪,频频点头。文章中,他写道:“我深深地理解和尊重群众的真挚感情,人们心中蕴藏着的对周总理的爱戴和思念,让我也受到了极大的感动、震撼、鼓舞和激励。”

“我看到有许多工人和农民把捡到的陨石碎块用最好的布包裹后,珍藏在衣箱的底部。还有些妇女、儿童用布把陨石碎块包好做成香包,挂在贴身的内衣里面。他们说:‘总理通过天上雷电的考验到达地面,这是总理的‘舍利子’,我们要永远把它们带在身边,流传后代,保佑大家一生平安。’表达出广大群众对周总理的热爱、信赖和怀念。”(www.zuozong.com)

经过详细的现场勘测,又在省市科技部门的大力协作下,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数据。收集到大小陨石标本138块,陨石总重量2700多千克;其中,最大的1号陨石重1770千克,第二块有400多千克,第三块是123.5千克,第四块80千克,最小的一块只有1克。

据中国科学院联合调查组初步分析鉴定,这次降落的陨石,形态多样,有长方体、六面体、锥体等。陨石表面都有黑色、黑棕色的熔壳和大小不等的气印。陨石所含40余种矿物,主要是辉石、橄榄石,少量为铁纹石、镍纹石、磁铁矿等金属矿物,具有典型的球粒结构,故定名为“橄榄石——古铜辉石球粒陨石”。这些陨石所含的化学元素,经分析测定主要有:硅、镁、铁、硫、钙、镍、铝等。

吉林陨石雨,无论是数量、重量、散落的范围,以及排列的规律,都创下了世界之最。它对于天文学、行星科学、高能物理、宇宙化学、太阳系演化史、地球史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人还在吉林,面对着这一个个外形煤渣般颜色,布满手指窝状气印的“天外来客”,欧阳自远就迫不及待地追溯起它们的来历:

其“籍贯”是一颗半径约220千米的小行星,吉林陨石埋藏在距表面约20千米的部位。小行星围绕太阳运行过程中,在800万年前第一次受到撞击,撞出一块半径大概10米大小的陨石母体。在40万年以前,第一阶段母体又经历了第二次撞击,分裂出第二阶段母体,近似球形,半径约2米,重约10吨。

1976年3月8日,第二阶段母体在太空无所皈依、漂泊了40万年的它注定要魂归大地的日子。

这一天,它刚好跟地球的轨道相交,又在距离地面17—23千米的高空发生多次小爆裂,使陨石的边缘部分不断剥裂,并在大约19千米的高度发生过一次主爆裂,使吉林陨石第二阶段母体爆裂崩解成许多碎片。陨石在一边坠落一边飞行的过程中,最大的一块跑得最远,剩下的,按照重量的次序,由远而近,使之整个落地点如同筛子筛过一般,成为地球历史上保留下来的最完美最经典的一张陨石雨分布图

随后,1976年9月12日,天空中突然出现几条非常巨大的火龙,从云南开始,经贵州,入四川,直到重庆一带才消失。同样是轰隆轰隆巨响,声威像雷鸣布阵,闪电摇旗。一听到这个消息,欧阳自远就知道又一场陨石雨降临了。在第一时间,欧阳自远组织了13支队伍,去追寻陨石。这场陨石雨的范围更大,由云贵高原到成都平原,最后只在贵阳附近清镇县的一个小镇上,找到了很小的两块。

拿回地球化学所研究,发现这是一种很特殊的陨石,是世界上极为珍稀的顽火辉石球粒陨石,它是在靠近太阳附近形成的,不是像普通球粒陨石一样,是在离太阳很远的地方形成的。它的形成条件、形成环境对于人类认识太阳系的起源、地球的起源都是非常珍贵的标本,目前世界上只找到几块。

几十年来,地化所对这两块陨石的研究从没有停止过,而且不断有新的发现,仅在这两块陨石的研究上就出了三位博士

1976年里的这两场陨石雨,尤其是吉林陨石雨,是中国陨石研究的里程碑事件,给中国天体化学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曙光。正是由于长期对地外天体——陨石、宇宙尘和相关知识的研究与积累,欧阳自远被委以组织由全国有关研究单位及高等院校参加的全国性联合科学考察组的重任,对吉林陨石进行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深入而系统的综合性研究,并获取了极大的成功,发表了近百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论文。特别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的“吉林陨石多阶段宇宙线暴露历史”和“吉林陨石形成演化模式”,不但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而且成为目前国际陨石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经典模式。

此后的10余年中,欧阳自远在《中国科学》《地球化学》等刊物上发表了50余篇研究论文,主编了《吉林陨石雨论文集》和《月质学研究进展》,在多次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上报告和介绍了吉林陨石的研究成果,并被国内外的教科书、专著、大百科全书等引用。

欧阳自远作为第一作者提交的《吉林陨石综合研究》成果,获198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美国科学院院士安德斯对该项成果十分赞赏,认为“中国的陨石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的陨石研究从此进入系统阶段。

我们中国科学家提出了世界上最为完整细致的陨石形成演化模式,为研究太阳星云凝聚过程提供了新证据,对了解太阳系的早期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太阳系形成后的行星演化过程提供了对比标准。

与此同时,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陨石研究队伍,开创了我国陨石学与天体化学研究的新阶段。

世界上14个国家近30个实验室,也对吉林陨石做了较深入的研究。世界上著名的陨石学权威们一直认为:在全世界已收集的陨石中,吉林陨石是研究工作做得最为系统的陨石之一。吉林陨石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对太阳系的化学演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论证。

陨石,是宇宙馈赠给地球的礼物,深藏着无尽而深邃的信息。陨石,也是宇宙馈赠给欧阳自远的礼物。

为了能把吉林陨石雨这一世界自然奇观再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吉林陨石,把科普知识融入邮票这一文化事物,1999年1月28日,国家邮政局邮资票品司最终批准了《吉林陨石雨》邮票的选题。2001年8月,邮票印制局邮票图稿部的设计人员、吉林市博物馆杨承志、吉林省邮票公司设计者于卫华以及北京的设计者共同参与邮票的设计,并由欧阳自远担任主要负责人。2002年10月列入了2003年邮票发行计划。

《吉林陨石雨》邮票共3枚。此套邮票设计严格按照邮票印制局的设计要求,对有关背景资料进行了科学的艺术再加工。邮票追求风格统一、内容真实、有纪念意义。总体设计以蓝色为主色调,以渐变的蓝色体现宇宙的深奥和画面的多层次性。以陨石的降落、分布和1号陨石为主题图案,体现出这次陨石降落现象最壮观、分布面积最广、形成最大陨石单体等特点。以陨石降落的宏观地点——地球、亚洲大陆,微观地点——中国吉林省吉林市,1号陨石降落形成的巨大陨石坑等为主题背景,通过对陨石雨降落过程的形象再现,来表达这次陨石雨对我国天文研究方面的特殊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