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4日,苏联哈萨克大草原上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天气晴朗。
人造卫星发射塔上竖立着一枚大型火箭。火箭头部装着一颗圆球形的有4根折叠杆式天线的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由密封的铝壳连缀,直径只有580毫米,重83.6千克,壳内装着一节化学电池、一只温度计、两台双频率小型发报机。
随着火箭发动机的一声巨响,火箭升腾,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这颗直径580毫米、重83.6千克的卫星,在现场人们的视线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了。消息迅速传遍全球,各国为之震惊,次日世界各大报刊都在显要位置用大字标题报道:“轰动20世纪的新闻”“科技新纪元”“苏联又领先了”“俄国人又打开了通往宇宙的道路”等等。
许许多多的中国人都为老大哥这一石破天荒的成就而由衷地高兴,并对祖国社会主义的未来前景满怀憧憬。
在故宫清冷的一角做古代服饰研究的沈从文先生,也挺激动,他对人说:“啊呀!真了不起啊!那么大的一个东西,都能搞上天……”
像欧阳自远这样的年轻人,那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虽然“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只会在太空中嘟嘟作响,但它标志着人类的活动疆域已经从陆地、海洋、大气层扩大到了太空,人类的地缘政治、科技、日常生活都将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空间时代的帷幕拉开了!
1957年11月3日,为给载人航天活动做预试验,苏联又发射了第一颗载有名叫“莱依卡”的小狗的“卫星2号”人造地球卫星。(www.zuozong.com)
欧阳自远的喜悦难以言表,这颗苏联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像一道强劲的蓝色弧光,一下照亮了那个在永新夜晚时喜欢看天上月亮的孩子,更照亮了那颗曾被尘封但从未被遗忘的向往天上月宫的心灵。欧阳自远隐隐地感觉到了过去与今天某种相同的可能性。
现在,从这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始,人类必然会拥有越来越多、越来越富有成效的探测与研究各类天体的工具。在中国尚未有自己的卫星、飞船前,中国人难道应待在黄土地上无动于衷,或者仅仅为老大哥唱响阻遏流云的赞歌,自己却无所作为?
欧阳自远有一种感觉:人类最终是要跳出地球去了解地球的。我们能不能像人造卫星一样跳出地球,更为宏观、更为完整地去看地球?太阳系中的各层次天体如行星、矮行星、卫星和小行星,都是个体大小不同、成分差异、结构相似、演化历史各有特征的“地球”,都是太阳系家族中地球的兄弟姐妹。把地球和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相比较,在太阳系家族中把地球与其他兄弟姐妹的行星作比较研究,分析他们之间的共性与各自的特性,这样是不是会对地球了解得更本质、更生动?一种朦胧的科学追求,是一粒永不熄灭的火种,深深埋藏在欧阳自远的心里,期待得到滋润、发芽、成长,绽放出希望的花朵。
欧阳自远突然想到组成太阳系各层次天体的物质是来源于太阳星云,太阳星云物质凝聚形成了地球、月球、火星、金星、水星和其他行星与卫星、小行星和各类陨石。我们得不到各个行星、矮行星、卫星和小行星的样品来研究,也得不到地球平均成分的样品来研究地球,而各类陨石是构成太阳系各个行星、矮行星、卫星的原始物料,在地球上可以得到各类陨石的样品,对研究太阳系各层次的天体具有重大意义。这些稀罕的石头,既与自己的专业有关,又大大地拓宽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或者说,跳出地球,站在太阳系的时空尺度里能更全面、整体和综合性地研究地球,也可以了解太阳系的行星、矮行星、卫星和小行星的化学组成、演化过程和内部结构等有重大意义的科学信息。
于是,欧阳自远找到时任地质研究所所长的侯德封先生,对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将“地”和“天”联系起来研究,也为今后中国的空间探测提供科学积累。
原来欧阳自远有些担心,自己的专业本是地质,是研究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现在要研究地球以外的天体物质,侯先生会不会以为,苏联人的这颗卫星让欧阳自远烧昏了头脑,不知道自身有几斤几两了?
谁知侯先生一听完欧阳自远的想法,竟高兴地说:“行,那很好呀。”于是,苏联人的这颗卫星,促使欧阳自远开始关注和筹备对陨石和宇宙尘的研究。1958年,他开展了南丹铁陨石研究,相继进行了新降落的内蒙古石陨石、新疆铁陨石、吉林陨石雨、清镇陨石和南极陨石研究,开创了中国的陨石学与天体化学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