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逻辑学的首要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是不相矛盾法则。运用逻辑学只能领会那些前后一致和不相矛盾的事物。这并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生活中的大多数情况是含糊不清的:不相协调和彼此矛盾是人类存在的特征。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可以按照逻辑进行思考的事物数量有限,并且过分强调逻辑方法会妨碍你的思维。
然而,有些人很少使用软思维。他们对软思维的感觉是“那不合逻辑”。当遇到问题时,他们就立刻拿出他们的硬思维策略。如果你在创造过程的初期运用了一些软思维,你或许仍然会进入到“实质性问题”这一步,但至少你已经考虑过了多种可能。
我们的教育体制在培养硬思维方面做得相当不错,而在发展软思维方面则很欠缺。事实上,我们的教育主要是以剔除软思维为方向的,或者说,它最多教我们把软思维看成是一种低等工具。人类智能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但我们有关智能的许多正统观念都只是建立在逻辑与分析基础上。对于许多智力测试体系的设计者来说,在他们关于智力的概念中,音乐、装潢设计、绘画和烹饪等才能似乎是没有位置的。作为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家,爱德华·德博诺(Edward de Bono)指出:“如果有人说自己学会了思考,那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就会认定他指的是学会了按照逻辑进行思考。”
“那不合逻辑”这种思维枷锁的形成还有另一个原因。作为一名思想史学者,我注意到人们对思维过程的理解模式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的技术水平。例如,17世纪,人们像看待镜子或透镜那样看待思维,这一点“反映”了当时光学和透镜制造业的进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式思维模式,似乎是以随处可见的蒸汽机车为基础的。人们的想法从潜意识到意识奔涌而出,就像蒸汽从锅炉运动到气压闸。20世纪早期,有些人把大脑看成是一个大型电话交换网络,电路和继电器遍布其中。
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大脑”:计算机。它很恰当地描绘了我们思维过程中的某些方面。例如,我们的大脑也在“输入”“输出”“存储”和“处理”信息,对信息做出“反馈”,并运用大脑的“指令”进行“编程”。(www.zuozong.com)
就其发展而言,计算机很有价值,但有些人按照字面意义来理解它,认为大脑真的是一台计算机。这样做的后果是,他们不仅会忽视思维中的软性部分,而且会像对待机器一样对待其他人。
我认为大脑不仅是一台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它还是存储各种经历的博物馆、为全息图编码的设备、供娱乐的运动场、有待强健的肌肉、产生想法的车间、要说服的辩论对手、被爱抚的猫、可以进行探索活动的游戏房、被搅拌的混合肥料堆,以及其他43种事物。塑造思维模式的方法有很多种,这完全取决于你认为什么是重要的。
“那不合逻辑”,这种思维枷锁带来的最令人悲哀的后果是枷锁下的囚徒忽视了大脑最细腻、最珍贵的一项创造:本能的预感。你的大脑不停地记录、连接、存储毫不相关的知识、经历和情感。此后,你只要向它提出问题,完全信赖它并用心倾听,它就会把这些互不相关的信息合成你正面临问题的答案——预感。这些预感并没有明显合乎逻辑的原因,但它们能引领着你尝试一种不同的解决方案:赴一次同一位素不相识异性的约会,在赛场上把赌注押在一只处于劣势的狗身上,心血来潮地去度一次假,或者对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的建议置若罔闻。
练习:你最近有哪些预感?你听从了哪些预感,结果如何?你目前面临什么抉择?你的本能告诉你该怎样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