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投资的产生和发展:第5版《国际投资学》

国际投资的产生和发展:第5版《国际投资学》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直接投资是资本在国际范围内运动的最高形式。根据国际投资规模和形式的变化,国际投资的历史发展可划分为七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投资国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其中英国长期居于国际投资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美国的对外投资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投资额增加了40亿美元。印度、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中国台湾以及一些中东国家和地区成为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

国际投资的产生和发展:第5版《国际投资学》

国际投资的早期形态是资本输出。早在19世纪70年代,英国就开始进行资本输出。随后各发达国家相继开始向落后国家输出资本,以便获取高额利润,占领海外市场。资本输出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出现资本过剩、本国市场趋于饱和而新兴世界市场又得以开辟的条件下产生的。早期资本输出是以间接投资的形式进行的,到了19世纪80年代,资本输出增加了国际直接投资。所以从国际资本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首先表现为商品资本的运动,其标志是国际贸易;其次,表现为货币资本的运动,即以国际借贷、国际证券投资为主要形式的国际间接投资,其标志是跨国银行的出现;最后,表现为生产资本的运动,即国际直接投资,其标志是跨国公司的出现。国际直接投资是资本在国际范围内运动的最高形式。

根据国际投资规模和形式的变化,国际投资的历史发展可划分为七个阶段。

(一)1914年以前的国际投资

这一阶段是国际投资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投资国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其中英国长期居于国际投资的统治地位。到1913年,英国的国际投资总额已达40亿英镑,相当于当时英国国民财富总额的1/4,占当时各国国际投资总额的一半。到1914年,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投资总额已达440亿美元。这一阶段的东道国主要有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资源丰富的国家和非洲一些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第一,投资的来源主要是私人资本,官方资本所占比例甚微。第二,投资的形式主要是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比重很小。第三,投资国数目很少,基本上局限于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日本,英国居于主导地位。第四,投资主要流向资源丰富的国家和殖民地国家。第五,投资主要用于资源开发和铁路公用事业。第六,投资期限较长,有的已达99年。第七,投资国获益匪浅。据统计,对外投资的收益比国内收益平均高出1.6%~3.9%。

(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投资(1914—1945年)

这一阶段是国际投资缓慢发展的阶段。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资金短缺和市场缩小,导致国际投资发展缓慢。官方投资增加,并且主要投资国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不仅成为净债权国,而且成为新的国际资本的主要来源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作为战胜国,获得了巨额军火收入和战争赔款。美国购买了许多外国长期债券,如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行了1700多种外国美元债券,至少有43个国家和地区向美国借款。与此同时,美国的对外投资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投资额增加了40亿美元。美国仅向同盟国提供的借款总额就达160亿美元。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工业国的产量下降了17%,世界贸易量下降了25%,国际货币体系崩溃,资金匮乏,债务危机等导致国际投资资金短缺。战争和经济危机使传统的私人对外投资风险增大,导致国际私人投资减少。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第一,主要投资国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投资国。第二,投资主体发生了变化。1914年以前,对外投资基本上局限于私人对外投资;1914年以后,政府对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但私人对外投资仍占主导地位。第三,国际投资的形式发生了变化。1914年以前,国际直接投资比重很小;1914年以后,国际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占国际投资总额的份额增加很快。

(三)“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的国际投资(1946—1970年)

这一阶段是国际投资恢复增长的阶段。“二战”后,美国凭借其雄厚的政治经济实力,以帮助其他国家重建经济为名,大肆进行对外经济扩张,其国际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不仅使美国继续充当主要债权国,而且美元还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国于1947年宣布实行“马歇尔计划”,旨在帮助遭到战争破坏的欧洲国家恢复经济,仅在1948—1953年就向欧洲提供了136亿美元的资金。到20世纪50年代,各主要西方国家的对外投资迅速增长,但规模仍然有限,具有明显的恢复性质。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西方主要投资大国的对外投资大幅增加,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的对外投资的累计额分别从1960年的662亿美元、220亿美元、115亿美元、31亿美元、5亿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1486亿美元、490亿美元、200亿美元、190亿美元、36亿美元。其他西方国家的对外投资规模也得到了较大发展,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发展对外投资。1969年,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已达约1100个。印度、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中国台湾以及一些中东国家和地区成为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虽然在国际投资总额中所占比例很小,但毕竟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这一时期由于世界政治经济稳定,私人投资大幅增加。以美国为例,1956年是美国私人对外投资的转折点,投资总额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水平,投资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原来以证券为投资主转向以直接投资为主。1965年,美国私人对外投资中直接投资占80%以上。[1]

这一阶段的特点:第一,国际投资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私人投资增长更快;第二,国际投资方式发生了转变,由新的间接投资为主转为直接投资为重;第三,国际投资的投资国结构发生了变化,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进行对外投资。

(四)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投资

这是国际投资高速增长的阶段,在这十年中,国际投资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仍然是主要的投资国,美国仍然占主导地位。到1980年底,美国对外投资总额达6069亿美元,是1970年对外投资总额的近4倍。日本作为战后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加速了对外直接投资,在国际投资领域的地位日益提高,而日本对外投资的重点区域是美国和西欧。比如,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占外国对美直接投资的比例从1960年的3.6%上升到1980年的6.2%。1980年底,日本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对外投资国。在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石油输出国组织成为国际投资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1973—1974年与1979—1980年两次石油提价使石油输出国组织获得巨额资本,但由于国内投资市场有限,导致大量资本外流。1974—1980年石油输出国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存款达125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为2320亿美元,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贷款200亿美元,无偿或有偿援助非产油发展中国家810亿美元。(www.zuozong.com)

这一阶段的特点:第一,国际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第二,西方主要的对外投资大国同时也是吸引外资的主要东道国;第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投资增长较快;第四,石油输出国的“石油美元”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的资金来源。

(五)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的国际投资

这是国际投资稳定增长的阶段。这一阶段,在科技革命、金融改革和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际投资蓬勃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最为活跃的部分,但西方国家的对外投资增长速度却不一致。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放慢,1981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余额为2283亿美元,到1984年增长为2334亿美元,3年间仅增长了2.2%。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加速,1980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余额仅为365.2亿美元,到1986年猛增为1000亿美元。20世纪80年代,主要西方国家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美国“二战”后一直在国际投资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1982年底美国对外投资额高达8390亿美元,引进外资额高达920亿美元,国外净生产额为1470亿美元。但1982年后,美国对外投资增长速度极为缓慢而引进外资的发展速度却增长较快。1985年美国引进外资的余额超过其对外投资余额,由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为债务国,丧失了长达67年之久的债权国地位;1989年在美国的外国投资达20000亿美元,投资国主要是英国、日本、荷兰、加拿大、联邦德国和法国。当然从绝对量上来看,美国仍然是最大的投资国。

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最大的债务国。1968年底,日本在国外的净资产仅为3亿美元;1984年增至744亿美元;1985年已高达13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欧各国对外投资增长虽慢于日本,但远远高于美国,在国际投资领域充当着重要角色。

这一阶段的特点:第一,国际直接投资增长迅速,超过了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第二,美国由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转为最大的债务国;第三,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增加,但仍处于从属地位;第四,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国际投资新格局。

(六)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7年的国际投资

这一阶段是国际投资突破性发展的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国际投资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投资方式和投资领域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据统计,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流出存量在过去20年增加了6倍。跨国公司生产了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0和全球出口的1/3。《世界投资报告2008》披露,2007年大约79000家跨国公司及其海外子公司继续扩大商品和服务生产。全世界海外子公司的附加值活动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1%,销售总额达到31万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了21%。最大跨国公司的海外活动大幅增加,来自发展中经济体的跨国公司的投资增加最快。国际投资不再是发达国家的舞台,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投资中,逐渐由从属地位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角。比如,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从1996年开始连续11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位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首位。在大力吸引外国投资的同时,中国政府也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中国成为世界FDI的重要来源地。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中国的企业加速国际扩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1992年的40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30亿美元,使中国成为新兴市场2006年对外投资流量的第四大输出方,仅次于中国香港、巴西和俄罗斯。

这一阶段的特点:第一,国际投资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跨国并购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第二,以往非传统投资国、发展中国家成为投资新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第三,多种投资方式并存;第四,国际投资的新发展逐渐促使新的国际生产体系的形成。

(七)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国际投资

由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表示,200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下降了约21%,而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则下降了29%,从2008年的1.7万亿美元降至1.2万亿美元以下。201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有所回升,但增长缓慢,增长率仅为5%,达到1.24万亿美元。流入发达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进一步萎缩,而新兴经济体则成为直接投资的新力量。201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达到1.5万亿美元,首次超过世界金融危机前的平均水平。201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降至1.35万亿美元。面对全球经济特别是一些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的脆弱性以及政策的不确定性,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仍十分谨慎。发展中国家吸收的直接外资有史以来首次超过发达国家,其重要性持续上升。2013年在新工厂和其他项目上的长期投资增长了9%,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达到1.45万亿美元。发达经济体、发展中和转型期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都出现增长,出现了谨慎乐观情绪。2013年流入转型期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也大幅增长,流入发达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39%,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54%。外国直接投资的最大目的地仍是中国和亚洲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然后是欧盟(EU)和北美。2015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为1.4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1.8%。2016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75万亿美元,同比下降2%。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资产增长显著,发达国家增长乏力。201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23%,其中,跨境并购大幅下降了22%,而银行贷款和证券投资却出现大幅增长。

这一阶段的特点:第一,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受到重挫,发达国家尤为突出;第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成为直接投资的新力量;第三,由于一些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的脆弱性以及政策的不确定性,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仍十分谨慎,外国直接投资的未来增长趋势并不十分明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